1. 首頁
  2. 農業經濟管理

農業大資料論文

農業大資料論文

摘要:作為農業新型發展資源,農業大資料開始走入民眾視野,並逐漸發展成為了社會關注與研究的重點。此項資料的運用,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化依據,為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可靠資料支援,意義較大。文章將以農業大資料介紹為切入點,對資料獲取與利用展開全面性研究,旨在提高大資料利用與獲取水平,保證我國農業發展質量。

關鍵詞:農業論文

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組成,農業發展會對社會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國內一直極為重視農業發展,並開始將多種科學技術運用到了農業領域之中,在這種背景下農業大資料價值開始凸顯。但由於農業大資料存在著結構較為複雜且形式變化多元等方面的特徵,導致處理難度相對較大,因此為對大資料進行準確獲取與合理運用,首先應對“農業大資料”概念進行明確,以便大資料後續工作的順利開展。

1農業大資料

所謂農業大資料,就是指大資料理念與技術等,在農業領域中的實踐與運用。資料中融合了農業季節性以及地域性等方面的特徵,並在融合與轉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型別多樣以及來源廣泛等特有特徵,直接加大了資料分析與處理的難度。資料包含農業領域多個環節,像育種、耕地以及播種等,都會產生一定量的資料,相關人員需要跨業務、跨行業對資料進行收集與分析,以保證資料視覺化效果。按照產業鏈條而言,國內農業大資料目前集中在農業管理、環境、資源以及生產等領域,其中環境與自然資源,以氣象資源以及水資源等資料為主;生產資料則以養殖業與種植業生產資料為主;而市場資料,不僅包含市場資訊與價格,同時生產資料以及供求資訊等內容也涵蓋在其中。事實上,利用大資料技術進行農業資料管理,能夠成功推動國內農業資訊化步伐,能夠透過將大資料技術和其他農業領域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可以為農企業發展與農業科研等相關工作,提供新思路與精準資料,這對於我國農業發展而言,極為有利,可以有效消除農業資訊化發展中所面臨的瓶頸問題。

2農業大資料獲取

在對大資料進行獲取時,有關人員需要對農業大資料特徵進行深入研究,並要以此為依託,逐漸探索出適合的資料獲取方式,以保證最終資料獲取質量。在進行資料獲取過程中,相關人員應按照資料型別,採取相應的收集手段。

(1)在對農業生產環境資料進行獲取過程中,可以利用感測網以及智慧感測器等技術,對動植物生長相關因素,向空氣汙染程度以及土壤溫溼度等進行監測與收集。隨著感測器基礎以及其他檢測技術的不斷創新與升級,目前農業環境資料檢測精準度以得到切實提升,而感測器終端成本費用卻在逐漸減少,該資料收集方式發展前景較為理想。

(2)在對變數資訊進行採集過程中,要對農田內土壤含水量以及作物病蟲害等動態化資訊進行實時監控,一般會透過非接觸式遙感技術或接觸式感測技術等,對資訊進行獲取。由於變數資訊主要是為農業精準化工作進行服務的,要保證資訊的精準性與實時性,以保證變數資訊收集質量,確保可以為精準化農業生產做出準確指導,進而為各種精準化農業種植手段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3)“生命資訊智慧感知”指的是,對動植物活動以及生長等規律進行感知的指標資料,向動物運動軌跡以及植物生理資訊等,都屬於該感知範疇。目前較為常用的感知技術主要包括機器視覺技術以及熱紅外技術、光譜技術等,這一指標能夠改善以往過度依賴人工檢測資料獲取的弊端,感知結果更加準確、智慧,能夠將動植物自身情況以資料化形式展現出來,以便相關人員對檢測物件進行監測與管理。

(4)在對市場經濟資料進行收集過程中,要對產品生產成本、生產以及進出口實際情況等內容實施動態化採集。由於資料獲得過程需要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流通以及農產品價格等內容,動態性以及突發性特點較為突出,所以資料收集流程也相對較為複雜,需要將專業群體、智慧終端以及通訊網路等內容組合在一起,而隨著移動資訊科技的'不斷完善,該型別資料採集也開始轉向智慧終端,4G基層農技推廣平臺就是典型的市場經濟資料收集方式。(5)網路資料抓取模式,是指透過對網路資料抓取技術,像“爬蟲”等技術的運用,完成對部落格、網站以及論壇等涉農資料的提取,以實現對各項資料的動態化監測與定向化收集。例如運用“爬蟲技術”進行資訊獲取時,能夠以每月幾十億網頁資料收集的頻率,對相關資料量進行處理,可以透過分散式的排布方式,保證該項技術資料收集質量。此種網路資料收集模式更加符合資訊化時代的特點,資料規模也相對較為龐大。

3農業大資料利用

(1)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大資料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極為廣泛,其可以透過在生產現場佈置感測節點的方式,對所在地土壤化肥濃度以及環境溫溼度等內容進行監測,並完成對相應資料的採集、處理與分析,能夠從中挖據出有利資訊,以幫助人員明確生產環境狀態,進而結合經濟以及持續性發展等因素,構建起智慧化產業發展模型。而相關人員可以按照這一模型,進行追肥或提高土地含水量等處理,並會按照土地情況,進行科學選種、育種,實現精準化農業種植,可以真正做到精準防控病蟲害以及灌溉、施肥等處理,保證農產品生產品質與數量,以便為種植戶帶來更多客觀的經濟收益。

(2)在生產環境監測中的運用。農業生產環境因素較多,整體環境監測體系屬於系統性工程,需要涉及自動化控制、農業資訊獲取以及網路通訊等多項技術。透過建設環境監測系統,在進行水產養殖以及糧食作物生產過程中,相關人員可以透過對感測器技術的運用,對養殖以及種植環境進行全面性監測,並會對監測結果進行處理,將其以資料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以保證人員對作物生長環境營養成分以及動物生長環境狀態進行明確,以做出針對性環境改善方案。技術人員要對資料傳輸精準度以及效率等進行保證,要確保在資料綜合程度不斷增強的條件下,可以合理對大資料技術進行運用,可以對動植物展開長期性動態監管模式,進而為動植物工廠化以及集約化管理的開展做好鋪墊。

(3)在食品、產品安全監測中的運用。由於農副產品安全事件頻發,導致社會極為注重農產品以及食品安全,有關部門會對產品與食品安全情況進行重點控制,所以農業大資料也會在產品與食品安全檢測中進行運用。有關部門會對食品、產品生產環境以及倉儲加工等環節進行監控,並按照所得資料與相應標準進行比照,以判定是否存在超標等不合格問題,並要就可能問題進行預警,進行展開危險源查詢以及消除等一系列處理,從而實現對產品安全性的高效管控。

(4)在農情監測中的運用。實施農情監測的主要目的,與農業生產環境監測基本相同,都是透過對資訊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為農業生產與管理進行服務的。相關人員可以透過建立農情檢測系統的方式,對農業資料進行合理處理,以為農業生產提供準確資料資訊。在具體使用過程中,相關人員可以透過對遙感技術以及其他資訊科技的使用,對農業災害以及農作物長勢等情況進行監控與分析,並會做出綜合性評定,以為農業生產進行服務與輔助。但這一監測系統不僅有著遠端監控與管理的優勢,同時還存在海量資料融合處理方面的弊端,加之農業資訊資料量的不斷增加與感測器解析度辨識度要求不斷升高等方面訴求,都為遙感資料分析工作開展增加了難度,這也是今後技術人員需要進行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此外,在開展農情監測的同時,還需要結合歷史天氣變化情況,構建起相應的天氣變化識別模型,要利用該模式對一段時期內的天氣狀況與氣候特點進行直觀性分析,並以此為前提對將來一定時間內的天氣進行預估,從而為農業生產與管理提供正確指導。

(5)在產品市場追蹤中的運用。農業大資料在市場追蹤中的運用較為明確,就是會利用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產品銷售價格以及銷售需求等資料進行調查與分析的方式,明確各農副產品在市場中的實際供求情況,進而判斷出農產品今後的價格變化情況與市場整體銷售情況等,進而準確幫助種植物與養植物,對農副產品品種進行挑選,從而更好地迎合市場需求。目前我國農業大資料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進行農業產業鏈普及過程中,還是遇到了諸多阻礙,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達到理想化產品市場追蹤目標,科研人員需要不斷對各種相關技術進行創新與完善。

(6)在農產品物流中的運用。國內物流行業發展極為迅猛,為農產品物流建設與發展形成了良好的助力,民眾可以足不出戶品嚐到本地以及其他地區的新鮮產品,切實對農產品銷售範圍進行拓展,這對於國內農產品市場發展而言是極為有利的。為保證農產品物流運輸質量,物流部門應對農業大資料進行合理運用,要透過對產品配送、收購以及包裝等環節資料的統計與整理,準確分析出物流各環節實際開展情況,進而完成對消費需求主體與農業主體的完美銜接,確保農產品價值可以得到切實提升。同時合理的資料分析模式,也能及時認識到物流運輸中存在的問題,科學制定出產品最優配送線路以及物流中心位置,進而實現理想化物流管理模式。

4結語

透過文章對農業大資料相關內容的論述,使人們對農業大資料概念、特點以及型別等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相關部門也應認識到大資料在農業資訊化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要按照現代化農業發展特點,結合各農業資料型別,採取相應的資料採集技術,保證資料資訊採集質量。同時要對大資料進行合理運用,要將其真正運用到農業生產以及環境監測等多領域之中,確保大資料價值能夠得到最大化挖掘,進而實現智慧化農業生產與銷售模式,為我國農業經濟水平提升做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郭雷風.面向農業領域的大資料關鍵技術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6.

[2]謝潤梅.農業大資料的獲取與利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5,(30):383-385.

[3]王文生,郭雷風.關於我國農業大資料中心建設的設想[J]大資料,2016,(1):28-34.

[4]李俊清,宋長青,周虎.農業大資料資產管理面臨的挑戰與思考[J].大資料,2016,(1):35-43.

[5]汪琛德,王楠,曹丹星.農業大資料給商品交易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J].大資料,2016,(1):76-85.

[6]王東傑,李哲,張建華,等.農業大資料共享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6,(3):1-6.

[7]韓家琪,毛克彪,夏浪,等.基於空間資料倉庫的農業大資料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6,(5):17-24.

[8]李秀峰,陳守合,郭雷風.大資料時代農業資訊服務的技術創新[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4,(4):10-15.

[9]李業玲.農業大資料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作用[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7):196-1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