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社戲》教學案例解讀

《社戲》教學案例解讀

一、背景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淺層閱讀現象,或是浮光掠影似的閱讀;或是以多媒體視覺形象替代文字閱讀;或是急於遷移、感悟。在這種閱讀活動中,學生既沒有對文字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沒有與文字“視域融合”。由於學生沒有真正進入文字,其精神和個人感情始終遊離於文字之外,因而無法真正進入豐富多彩、鮮活的文字世界,進而啟用思維,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對文字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要讓學生在主動、獨立自主的探求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現,有所感悟,就必須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以沉浸、體驗、感悟、思辨的過程。同時,教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及時地給學生以點撥和指導,鼓勵學生形成獨立的見解,讓學生在走進文字的過程中獲得情感薰陶,從而真正達到閱讀教學的“三維”目標。

《社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敘事作品,所敘之事是學生感興趣的,甚至是親身經歷過的,因此,在教學中抓住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品讀課文,讓學生真正走進文字,沉浸、體驗、感悟、思辨,使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情感上都獲得發展,這就是我在《社戲》一文教學中所努力追求的。

二、主題

重視文字教學,找準切入點,讓教材中文質兼美的文章,真正成為學生學習語文、提高語言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憑藉,教師要讓文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究能力的載體。

三、案例描述

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字,讓文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的載體。今天的一堂課,讓我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傾聽心聲,確立重點

第一課時結束,我佈置了一項作業:想一想《社戲》這篇文章美在哪裡?並寫在練習本上,交給老師。

我把學生的作業收上來,仔細一看,學生的看法多種多樣,但說的最多的是《社戲》中所體現的人情美,江南水鄉的景美。這正是我下一個課時所要講的重點,現在大部分學生都認識到了,感悟到了,老師到底講解什麼?讓學生在這節課上學什麼?為什麼學?……我反覆思考:《社戲》是小說,文中所敘之事易懂有趣,我可以把它當作敘事作品來學習,給學生一個全新的學習思路,讓學生明白本文的景美情美是怎麼表現的。順著這個思路,我重新確立了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從本文的敘事藝術角度,學習本文敘事美的特點。

激發興趣 走進文字

上課伊始,我針對學生的作業情況,設計一個問題匯入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充滿期待和興趣。設計的問題是:同學們閱讀《社戲》一文後,都感受到它的景美情美,那麼景美情美透過什麼來展現的呢?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豐富多彩。我對學生的答案稍加點評,給予肯定。然後我說:我也有一個答案---透過敘述故事來展現景美情美,我們就把這作為這節課要學習的重點,這是同學們沒有想到的,那麼我們就學習探討大家尚未理解的。

學生懂的不教,只教學生不懂的,學生聽後的表情大都表現出興奮和思考狀。我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及時引導學生。問學生“當我們讀完一個故事時,有時會情不自禁的說:這個故事真美。在你們的心目中故事美的標準是什麼?”

“生動”

“感人”

“結局出人意料”

“故事情節曲折”……

我總結學生的理解,因勢利導幫助認識、理解敘事美的標準:同學們都認為生動的、情節曲折的故事是感人的,是美的,那麼《社戲》敘事美表現在哪裡呢?看戲的過程是否一帆風順?

學生若有所思,進入解讀課文的情境中……

學生們認真地讀著課文,圈點勾畫著,在預定時間內,大部分同學們已經胸有成竹地等待老師叫他回答。

“老師,我先說。我認為看戲前就有風波。如要看戲卻叫不到船,只能想象戲場的情景,本以為看不到戲了,雙喜又說八叔的大船回來了,又有船了。”

“老師我補充。雖然有了船,但外祖母不放心和孩子一起去,眼看就要看不成戲了,這是雙喜大聲說‘我寫包票’,這樣才得以出門看戲。”

學生的回答太精彩了。我讓全班同學以掌聲來表揚、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的精彩發言。

這時,學生情緒高漲了,思維激活了,學生踴躍發言。

“我認為作者敘述看戲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如課文第17到19段,最想看的是鐵頭老生翻筋頭和跳布老虎的戲卻沒有看到,而最不想看老旦唱,那老旦卻一直唱,不肯下去。”

“想喝豆漿卻沒有喝到。”

再次用掌聲表揚他們。學生對敘事藝術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覺得看戲歸來的內容敘述,也是情節曲折。如他們不是直接撐船回家,作者安排了偷豆的情節。”

“偷豆的情節也不是平鋪直敘,情節也有曲折。如小夥伴們不是直接跳下船幾去摘,而是先由雙喜問阿發摘誰家的,再由阿發親自察實情,最後確定摘阿發家的。”

“我要補充。不是都摘阿發家的,怕摘多了,被阿發媽媽責怪,所以又摘了六一公公家的。”

……

透過學生剛才的回答,我感覺到學生對怎樣的敘事才叫美,有了朦朧的認識,我進一步引導他們概括出敘事美的第一個標準:故事情節曲折,敘事有波瀾。

品讀文字 發展思維

學生在上一個學習環節中,興趣被激發起來,在這樣的情景下,我抓住這個良好的學習態勢,進一步啟發學生:作者為什麼要把故事敘述得有波有瀾?這與同學們認為文章中的“情美、景美”有什麼系?

學生經過一分鐘的沉思後,學生又進行討論。

“看戲前的風波,突出了小夥伴的熱情。”

“寫‘我’很著急,怕看不到戲。”

“重點突出雙喜的聰明、能幹。因為文中有這樣幾句話:‘雙喜大悟似地說……,寫包票’”。

我插話說:如果文中沒有安排這一情節,直接寫“我”跟著大人們坐船一起去看戲,那麼,雙喜等小夥伴的形象就不突出,就沒有後文看戲途中的歡聲笑語和沿途的風景展示,也就沒有看戲歸來偷豆的情節。

“看戲過程中的.風波是為了突出桂生的憨厚,純樸。”

我要這位同學說說他的理解,我期待他為我們帶來精彩的講述。

“因為最想看的戲沒有演,所以就不專心,不專心就想幹別的事,想喝豆漿。這樣就有桂生買豆漿。如果翻筋斗的戲演出來,大家就專心致志看戲了,也就沒有桂生的買豆漿。”

掌聲響起……

“老師,我認為這裡寫出社戲的內容,緊扣文章的題目,讓我們瞭解到老生、小旦、老旦、小生這些戲中的角色。”

我認真地聽著這位學生的發言,看到同學們的表情很豐富:有的驚奇,有的躍躍欲試,有的不住地點頭。看得出學生在為這位同學的發言叫好。

我提議學生用一個詞給這位同學的回答作評價,最後統一一個詞:獨樹一幟。

學生的思維激活了,看得出學生都想自己的見解獨樹一幟。

我再次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更深入地品讀文字,讓學生談談看戲歸來途中的偷豆情節的描寫。

“寫雙喜的機智聰明。因為阿發當時在船上,雙喜沒有直接說摘阿發家的,而是讓阿發選摘誰家的。”

“寫阿發的誠實、可愛、活潑、熱情。因為也沒有直接摘他家的,而是跳下船,實地考察一下,最後才確定摘他們家的。理由就是因為他們家的豆大。”

“我認為是為了引出六一公公送豆的內容,突出六一公公的熱情、善良、好客。如果都摘阿發家的,那麼六一公公的形象就寫不出來。”

“老師,我要補充。不僅是寫六一公公,更是為了寫平橋村人的善良好客,寫平橋村淳樸的民風。”

最後這位同學的回答,全班同學都為他鼓掌。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鑑別能力,能判斷出誰的理解更有新意。

學生的理解和鑑賞水平大大出於我的意料,那是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已經契合作品靈魂深出的體現。我評價說:同學們的感悟、體味和表達已經把文章的情美、景美和敘事美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還有很多獨到的見地,有的甚至比老師理解得更全面具體。現在我們共同來回顧一下剛才大家閱讀的內容,一起來完成黑板上的板書。

四、教後反思

《社戲》的體裁是小說,我放棄了小說教學的傳統模式,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找人物的肖像、語言、行動描寫,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展,不能明明白白說出學生在《社戲》中到底學會了什麼。

在教學設計中,我始終關注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感悟和運用,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是注意了五個方面:一是找準切入點,抓住文章敘事藝術,引導學生深入文字理解敘事美的特點;二是尊重學生的認知實際,開啟學生的思維通道,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自主、大膽地探究;三是準確地把握教學動態,敏銳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化解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四是拓展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性探究能力;五是及時抓住教學的有利時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顯示了較高的思維、探究潛力。這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學習文字,就是要讓學生走進文字,在對文字的浸潤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能運用。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字,品讀文字,在學習文字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感,真正體現二期課改中的“三維”教育的精神,確實是語文新課程教學值得好好探究的問題。

專家點評 :

文字的教育與品讀乃語文教學中的關鍵,但真正能讓學生走進文字,然後進行品讀的課堂教學也不屬多見。朱宗萍老師的這節課透過對教材的研讀,再進行認真的教學構思,再付諸於實施,從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朱老師真正讓學生走進了文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整堂課的教學過程,執教者教法靈活,採用了發散似的提問,然後再確立重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這樣,學生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對文字中的人和事的理解就不止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滲透到了文字背後,對於作者在文字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就會脫口而出,心領神會,豁然開朗。

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字、品讀文字,這樣的教學無意之中就起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二期課改中的“三維”教育的精神也就得到了真正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