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建築/建材/工程/家居

現代建築鄉土情結探析的論文

關於現代建築鄉土情結探析的論文

關鍵詞:現代建築論文發,發表傳統建築文化論文,仿古建築論文投稿

1前言

新中式風興起與中國人的鄉土情結著名文學家柯靈先生曾寫道:“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方魂牽夢繞土地。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陽秋風,巴山夜雨,都會情不自禁惦念它。”又如建築美學評論家秦紅嶺也曾說過“充分表達自身民族的建築文化觀念,要求其獨特性得到尊重和認可,是一種最基本的最強烈的心理需求。”新中式風的興起,是中國建築向未來發展的必然道路。只有在現代主義建築的基礎上加入中國元素,融入自身獨到的思考,滿足今人對傳統空間的神往,才能使中國建築走向世界,才能打造真正的“中國的現代建築”。

2傳統徽派建築特點概述

2.1徽派建築代表村落及發展演變

徽派建築最主要的代表村落有宏村和西遞兩個村落。宏村村落特點在於佈局上呈少有水牛形,水系貫通家家戶戶門前,如同畫卷。而西遞村落有著“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譽,建築佈局相對較為緊湊,宗祠較多,給人古樸自然的印象與體驗。而徽派建築的演變與發展和人文和地理環境兩大因素有關。從人文角度,由於中原人的遷入和外來文化的植入,演變經歷幹欄建築四合院形式天井與馬頭牆結合的形式。從地理環境角度,建築形式的演變取決於當地氣候潮溼,且多山脈、以及通風風采光需求等自然條件。經過因素二者綜合才逐步演變成今日我們看到的建築形象。

2.2徽派建築村落形式及空間特點

徽派建築的形式特點決定了人們對皖南民居的第一印象,大致包含粉牆、黛瓦、馬頭牆、層樓疊院,飛簷,木雕,石雕元素。而這些元素也是當今設計師著力改造的設計要點。而建築的空間由內向性強弱進行分級也可大致分為:天井與庭院空間、街巷空間以及園林式的景觀空間。這種空間層次的逐級演進則對建築師把握空間的起承轉合,收放變化提供了指導意義。

2.3傳統徽派建築與現代之對比分析

(1)傳統徽派建築:明清時代及民國初年時期建造,具有中國封建社會背景,多為村落的居民,說明與古代村落的聚居和宗祠制度有關,傳統的石材、木材,形成瓦片、木雕、石雕等各種不同的構件,豐富的細節和精美的裝飾,充分展現了古代建築藝術的高度與雕刻藝術等的精美與技巧.(2)現代徽派建築:在改革開放後人們大量生產建造,同時也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現代都市的各類人群。業主、觀眾、消費者,即各類公共建築和居住建築的人群,大量的現代材料如玻璃、鋼、混凝土替代原有材料,並採用了新的建築結構型式,在古代建築的基礎上採用減法,簡潔但又不失傳統元素,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

3新中式建築演繹手法之縱向解析

下面則將以深圳萬科第五園、上海九間堂以及蘇州博物館為案例介紹,當代藝術作品是如何因借徽派建築傳統,進行現代演繹的。

3.1對徽派建築的形式演繹

(1)對屋頂形式的演化:①去掉裝飾,保留幾何形體,改變屋頂形狀。例如第五園將徽派建築雙坡屋頂形狀簡化,並採用不對稱處理,以及體塊的增加、削減等現代主義手法,將屋頂形象變得更加生動活潑。②將屋頂形象提煉成建築符號。例如蘇州博物館的入口大門,則是提取中國傳統重簷屋頂元素,使得屋頂形象在遊客心中形成一種符號語言。(2)對牆體特點的保留:①保留粉牆黛瓦的建築意向。採用白色粉刷、黑色金屬壓邊以及灰色的'勒腳來直接還原徽派建築的形象特點。②對馬頭牆進行改造。徽派建築的馬頭牆作用是防火。第五園和九間堂中牆體做成類似馬頭牆,實則是為了強調水平線條,顯示外牆和屋頂的包圍關係。(3)門窗及雕飾的再現:簡化門頭,開窗增多。傳統徽派建築門頭有石雕、磚雕,門為木質。而由於有天井採光的原因開窗很少。而第五園則保留了類似門頭的入口設計,並刪繁就簡。對於窗這是為了採光的需求而增多,使得建築的現代感增強。

3.2對徽派建築的空間演繹

(1)演繹“村落空間”。萬科第五園社群規劃由中央景觀帶分隔成兩部分,好似由兩個村落組成。(2)演繹“院落空間”。在第五園中,院落成為室內外空間交融的匯集點,許多景觀在這裡得意體現。(3)演繹“街巷空間”。九間堂和第五園均有類似小尺度的空間,幽深、曲折的街巷使的空間有開有合,人行走其中具有趣味和愉悅感。(4)演繹“園林式空間”。在蘇州博物館中,傳統園林中水為虛、建築為實的虛實空間、步移景異的流動式空間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4新中式風格建築案例橫向對比分析

橫向對比三個作品,則可以品評設計上的得與失:三個作品都具有的優點是在形式上透過對建築各個構件的比例,大小,形狀的巧妙演化,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徽派建築元素傳統。但反觀之,當代新中式建築不免大同小異,易於流於形式,過於程式化、符號化,而缺少對徽派建築精髓的提煉,意境的提升。如若不解決此問題,未來的新中式建築的創新與發展將受到限制。

5新中式建築未來改進及發展策略

5.1設計立意

抽絲剝繭,巧於因借,而非仿古我們在現代的設計實踐中,首先要明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是什麼,傳統古建築之所以為人稱道的理念和設計目標是什麼,然後抽絲剝繭,把這些內化的思想剖析出來,運用於現代的設計。正如萬科第五園,找不到一片瓦,卻感受中國傳統坡頂的魅力;又如蘇州博物館,看不見傳統園林中的曲線元素,橋、水、岸均是直線,卻依舊體味到園林曲徑通幽的空間感受。可以說,只有這樣才是邁開巧於因借這第一步。

5.2創作手法

參照有度,立足傳統卻適當創新真正落實到建築創作手法上,建築師應該學習:面對徽派建築諸多傳統元素,究竟應該參照哪些方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參照徽派建築的外部宏觀特徵,參照徽派建築的空間尺度,參照徽派建築的細部設計。

5.3聚焦社會

體味生活與建築的關係,做到“裡”大於“表”,而非流於形式當今的社會風氣浮躁,人們疲於奔波,這更需求我們的建築是能夠解決一定社會問題的讓當代人在建築內部空間中,遠離都市喧囂,平定身心,符合中國人修身養性的生活習慣,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方淨土。這就避免了流於外在的形式,比刻意的強化粉牆黛瓦,竹林環繞之類的手法要高明許多。

5.4融於環境

引入地域主義,結合自然,創作符合當地文化特點的建築環境在這裡指自然地理和人文環境。而結合自然環境和當地地域性特色,則是使新中式建築能不斷分支與前進的源動力。在如今新中式建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坡頂山牆、黑白色彩譜系等代表特徵奪人眼球的同時,也造成了新中式建築形式的固化和千篇一律。只有將地域主義引入新中式風格建築,才能使不同地區的建築既有徽派建築傳統的精髓,又不失每個地區當地的文化傳統。

5.5技術更替

善用新材料、新技術,生態化設計等新型設計方法義大利建築師奈爾維說過“建築是技術與藝術的綜合體”。沒有二者的完美結合,就沒有成功的現代建築。由此可見,即便要再現傳統意象,也不能脫離當今的新技術、新材料的使用與發展。具體我歸結為兩點措施:尋找新型替代建築材料,融合新技術於設計實踐。

6結語

新中式建築築境的提升透過以上淺析,新中式建築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即以明晰,而建築築境的生成則是最高的層次,我認為有以下兩點可供今人探求:(1)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建築與人、自然融為一體。做到建築與周邊環境的和諧,才不是一個孤立的設計,一個流於外化和形式的設計;(2)對立統一的境界。即收放有度、虛實相生的設計觀。總而言之,現代建築仍離不開傳統,離不開人們心中的鄉土情結。只有設計師總結歷史與過去,對比今時之得失,才能更好的因襲傳統、更好的與時代和社會接軌、更好的營造獨具匠心的“中國的現代建築”,將中國人的所達到的築境和思想匯入世界建築發展的滾滾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