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高中資訊科技教學模式研究論文

高中資訊科技教學模式研究論文

一、創設情境———愉快式教學模式

這是一種傳統教學模式,注重系統化的講授,便於學生對概念、理論性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由於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學習效果差,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在資訊科技課堂中我們採用的次數較少,只在講授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時,輔以多媒體課件使用。適用範圍是資訊科技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如中國地圖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資訊科技基礎(必修)》第一章《認識資訊世界》。基礎知識理論課對每一學科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既要讓學生有興趣聽,又要掌握知識與技能,這是所有科目當中都會面臨的問題。特別是資訊科技課,許多理論知識與術語,學生平常接觸得多,但是並沒有引起他們的注意,這就更有必要改變教學方法,制定出適合我校高中生特點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利用語言、圖片、實物、音樂及社會時事和教學環境中的有利因素,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情緒,把接受知識的過程變成自然而又享受的過程。在預備講授第一章第三節《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的課程內容之前,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做好準備工作,一是剪輯電影《泰坦尼克號》等精彩片段,在上課開始時播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出資訊科技的概念。

二、任務驅動———探究式教學模式

透過任務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隨時給予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最後學生經過實踐達到最終目標。應用於透過資訊科技手段獲取資訊、加工和表達資訊的教學。如中國地圖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資訊科技基礎(必修)》第二、三、四章。這三個章節的內容涉及相關軟體的使用與具體的操作較多,而每一個軟體的操作與使用過程都非常煩瑣,講解起來有時顯得較為囉唆;另外,在視窗作業系統中,大部分軟體操作有許多的一致性,學生只要掌握一種軟體的規律,就會有舉一反三的效果。教師可以利用這種特點,再結合資訊科技課程操作性強的特點,透過若干有目的、分層次的題目的設定,讓學生自己帶著疑問學習、摸索,這樣有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增強,讓學生在探究中完成學習任務,收穫成功的喜悅。以完成某一個具體的主題任務為線索,由教師設定分支任務,把教學內容融入實際主題任務中,讓學生自己發現並提出問題,經過自主探索和教師點撥,自主解決問題。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及自主學習的`習慣得到培養。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學生如何應用資訊科技手段完成任務,並適時向學生介紹需要了解或把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創設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學生了解知識主題任務的必要性和實用性,培養學生的愛好,產生完成主題的動機。例如在講授《資訊的獲取》、《資訊的加工與表達》與《製作電子作品》這些章節時,以“最美家鄉———遵化”為主題,要求每位學生製作一個旨在宣傳遵化這座美麗城市的電子作品。學生應當先掌握獲取資訊的方法與手段。當運用以往的方法與技能不能得到所需資訊時,教師應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讓學生及時完成教材第二章內容的學習,並適時提供一些課外的操作技巧,讓學生既完成書本內容的學習,又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在獲取資訊後,要利用或嘗試使用合適的方法對得到的各種資訊進行鑑別、評價、分析、儲存,這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過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收集到的各方面資訊初步完成自己的作品,這就要求學生學習與使用恰當的工具軟體,可以讓學生有目的地完成教材第四章內容的學習,邊學習邊製作,逐步完成書本內容的學習。

三、學科整合式研究性學習模式

這種教學學習模式,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使各科知識的學習、掌握、運用融為一體。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往往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對某個問題、某項專題或某一主題的瞭解、認識,其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結論或規律的過程。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及與別人交流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採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營造一種學生可參與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充分利用電腦作品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有利於學生資訊素養、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的培養。綜上所述,以學生為中心,全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合理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是多姿多彩的,學生的學習才會是快樂的。教師要在平時多注意素材的積累和自身水平的提高,注重理論的學習及實踐的運用,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總結,才能合理、恰當地選擇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一種學生可參與的教學氛圍,從而促進學生資訊素養、創新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