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攝影和順自然之性論文
風光攝影是以大自然為拍攝物件,用相機後面的眼睛去尋找和發現自然界中的那些和人類心靈親近的山水形象,並透過自然來認識自己,這是人類永恆的課題。老子曾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便成為道家思想去認識自然的方法論。
一、順自然之性的審美境界
唐代詩人王維在《山水訣》中曾說“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這裡的“肇自然之性”,就是以自然為基本,以自然為初始,以自然為根據;“成造化之功”,是指水墨山水畫最能體現出自然界萬物的生命跡象,把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透過畫家之手巧妙地展現出來,是順自然之性。王維把對自然山水中的“道”的理解融入山水畫創作之中,這是道家自然觀思想引導下的具體觀察生活,並與藝術相結合的一種審美思想體現。
南朝王徽的“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正是把客體的自然與主體的感受結合起來,這也是道家以人的性情去順應自然的思想在山水畫家審美觀上的一種具體體驗,是一種自然境界。風光攝影應借鑑這種自然境界,於“真山真水”上探討山水之性情,以求將“我”之性情表現于山情水性之中,使“真山真水”中的自然之美符合人的心靈審美需要。
南宋時期的山水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他的意思是說,聖人用道來反映自然事物的本質,賢者用胸襟來感悟自然事物的精神。聖賢們之所以暢遊於自然的山水間,是因為他們在自然山水多形質而富有靈趣中感悟出一種“道”,因此,仁者、智者樂在其中。正因為古代聖賢胸中懷有對自然之性的認識觀和情懷,才能以這種自然觀去觀察和印證自然界所呈現出來的物,才能以這種情懷去體驗和玩味自然界的物,透過順自然之性既悟到了道的境界,又使自己樂在其中。宗炳的這種“山水以形媚道”的思想,既應和了老子的自然觀,又確立了以後山水畫在功能和價值兩個方面的追求都達到了更高的境界標準,這為後來山水畫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順自然之性的`風光攝影創作理念
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尤其是博大精深且綿延不絕的山水審美文化,是中國風光攝影取之不盡的源泉。風光攝影只有深入挖掘並吸納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並使之有機地融入風光攝影的語境之中,才能拍攝出風格鮮明、能深刻表現民族精神與文化的作品來,才能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如郎靜山的“集錦攝影”,陳長芬的“星空、長城”系列作品,陳復禮的“寫實與畫意相結合”的攝影等,在風光攝影史上都是成功之作。中國山水畫大師對於自然的深刻認識,以及山水審美理論的創立正是建立在“順自然之性”基礎之上的,並以此去體驗山水畫創作中那些符合自然規律的東西,且從中獲取自然界生命不息的精神詮釋和原創作品,這也是中國風光攝影具有民族特色的出路所在,也是中國風光攝影的立足點。
一些風光攝影者盲目到處採風,不一門心思深入挖掘追求唯美,卻片面追求畫面光色的豔麗和視覺衝擊力,創作簡單化,題材手法撞車化,這已成為普遍現象。當然,如果將風光攝影當做和旅遊娛樂一般就另當別論。
如果要改變筆者提到的上述局面,就應該重視風光攝影純粹的藝術精神追求,避免風景畫的膚淺和裝飾畫的平庸,尋找區別於他人的、獨特的表達手段,借鑑和吸取中國優秀山水畫的審美思想,以表現人文精神為崇高追求的藝術語言形式,將文化思想的積澱,化作一種審美的境界。有著山水詩畫文化傳統的中國風光攝影人,在風光攝影和水墨山水的嫁接幾乎沒有任何障礙的現代社會,應以相機為筆墨,描繪出祖國的大好河山。許多著名的風光攝影家之所以獲得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準確定位在文化特色和民族審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郎靜山曾說,“我做集錦照片,是希望以最寫實、最傳真的攝影工具,融合我國固有畫理,以一種‘善’意的理念、實用的價值,創造出具有美的作品。”郎靜山的風光攝影追求典型的中國畫風,包孕著唐詩宋詞的風骨和神韻,體現出典型的中國山水審美思維和人文精神,畫面呈現親近自然的人生態度和物我兩忘的心靈境界。
其實,中國傳統山水畫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今天,一直都是以“順自然之性”這一原則在發展的。中國具有敬畏自然的文化傳統,“順自然之性”始終是中國人對於自然山水的重要命題。“自然之性”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情態,這種自然的本質是風光攝影家必須予以尊重和認同的,有著悠久山水文化傳統的中國風光攝影人應當深悟“順自然之性”的精髓,要敬畏自然、熱愛自然、關懷自然,它是風光攝影創作的生命源泉。用鏡頭去表現人類共同生存的自然,用人性中的“善”去呼喚人類的良知和愛心,告訴世人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這是所有風光攝影家的責任和義務。
三、結語
“順自然之性”是人在順應自然本質的同時,也要深刻領悟到自然精神,也就是說,人在尊重“自然之性”的同時,應該順應自然的規律,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人的創造既具有生命氣象,又具有人文精神。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將山水之樂比作聖賢之德。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將青山比作嫵媚的美人,這些都是對順自然之性的最好詮釋。
當中國風光攝影作品中有內在的民族文化時,它表現出來的必然是民族性,只有這樣,風光攝影才會由個人的藝術創造,昇華到全人類情感的審美境界上來,在“順自然之性”的審美境界基礎上,才能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風光攝影作品,使風光攝影作品成為人們精神家園的止泊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