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堂上追問的好處

課堂上追問的好處

人要學會學習,一旦放棄那就會後悔一輩子的。我要學一個勤學好問的人,不做不懂裝懂的人。因為我知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下面小編帶來的課堂上追問的好處。

“追問”,簡單地說就是追根究底地問,即對某一問題或某一內容進行多次提問,“窮追不捨”,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為止。應該說,一次成功的追問能引導學生反思,讓學生暴露真實的思維程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意識,也便於教師把握教學,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追問可以分為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順著學生思路的追問,另一種則是逆著學生思路的追問。順著學生思路的追問就是教師聽了學生的回答後,發現其思考有些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再次發問,促使並引導學生就原來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直到理解變成準確、全面、細緻、深刻為止。這種追問,後一問題是對前一問題的補充和深化,比較適合“新知”教學,讓學生有一種剝筍的感覺,一步一步探到問題的實質。

另一種逆著學生思路的追問,就是在學生已經作出正確完整的回答,教師在給予肯定性的評價後,回過頭來問學生是如何得出答案的,“將”學生一“軍”,從而更全面瞭解學生的思維過程。這樣的追問能使教學更有深度,能引導學生透過逆向的知識建構過程,將原有的零碎、散亂、無序的知識系統化

在何時何處追問?

追問是緊接前一次提問實施的,有著隨機的,臨時的外在特徵。也有著指向學生思維的過程,要求學生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教師如何把握好這個特性,實現追問的價值,體現教學的有效性,何時追問,何處追問,就成了需要慎重對待的問題。

(一)在缺乏思考處追問

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往往在思考問題時存在著“照本宣科”、借鑑別人、沉默無語等現象,缺乏基本的獨立思考,發表自己見解的意識。(學生知道牛一的內容後,問:你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嗎?能用自己的話簡單地談談牛頓得出這一定律的過程嗎?)這時,教師就應該透過追問,來幫助學生開拓思路,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書上這麼多文字,你將它概括一下?”“差不多,那你再重新表述一遍?”引導學生說出或在借鑑的基礎上說出屬於自己的東西,幫助他們找到突破的點,並且體會到思考帶來的愉悅。

(二)在欠缺深度處追問

學生,不能進一步地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使得回答顯得粗淺,缺乏深度。這時,教師要及時地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搭設思維跳板,幫助學生開拓思路,突破難點,活躍思維,並在更高層次上繼續思考,進一步激起學生創新的火花。(與履帶一起作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是否受到摩擦力?追問:靜止在地面上的課桌沒有受推力時有沒有摩擦力?這兩個例子是否相似?)教師這樣有意識地追問和引導,會培養學生刨根究底,不滿足於一知半解。

(三)在產生歧義處追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科學的學科優勢,鼓勵多角度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思考與理解,甚至鼓勵“異想天開”,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陶冶創造個性品質,使他們有創造的動機和熱情,不迷信書本,不盲從教師,能獨立鑽研,富有批判精神,勇於提出創新性見解。要培養這種品質,教師就要善於發現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產生的不同意見,並巧妙地引導他們“真理越辯越明”,在爭論中求真知。學生的理解可能會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學生能提出新的獨特的見解實在難得,表明他們真正地進行了思考。

追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注意“追問”的有效性

要避免用思維含量太低的問題發問不止。“是不是”“對不對”隨處可聞,這樣看似師生互動頻繁,而實際上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任何實際性的提升。教學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學生學到了什麼、得到什麼是任何教學必須追問的問題,而課堂表面的熱鬧可能損害教學的內在功能,學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隨心所欲,這樣的課堂所表現的是學生虛假的主體性。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追問技巧的運用,應該對改變這種“問題的問題”有所幫助。

(二)克服“追問”的`形式化與絕對化

問題提出了,學生回答不上來。“啟而不發,問而無答”,怎麼辦?這時,追問可以以另一種形式出現——或者,降低難度,將前面的問題分解成相對容易的分問題,或者,變換角度,引導學生換一種角度去看待思考問題。這樣,一個大的問題變成了幾個小問題,回答的難度自然就降低了。對回答不正確的學生,特別是對由於缺少知識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細造成的失誤,教師既不應給予草率評價,也不應忙著明確指出其錯誤,而應採取提供線索、放大錯誤等方式進行“追問”,以便學生自己認識並糾正失誤,這樣做的意義顯然要遠遠大於教師給他們一個正確的答案。(進行“追問”,如被踢在空中的足球,足球在空中飛的過程是否受到腳踢的力?你的腳一直在使力嗎?)。在學生得出答案後,教師沒有作出判斷、評價,而是讓他們自己想辦法來證明,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現學生各自的思維方法,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做法,有助於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其所得到的結論所蘊涵的價值遠遠超過書上的知識,這個結論包含著科學的思想,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態度,這種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更會影響學生對其他事物的思考,促進學生科學思想的形成。

一、地理課堂“追問”存在的問題

(一)“追問”的思維含量低

低層次的追問,大多使用陳述性知識,學生只需要查閱資料後稍作思考就能發現答案,思維挑戰小。而高層次的追問往往需要建立地理思維模式,處理更復雜和綜合的問題,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經過原創性的綜合評價才能得出答案。有的教師雖然提出了綜合型問題,但追問過細,許多思考過程都省略了,不僅降低了問題難度,也讓學生單純跟著教師思考,沒有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沒有達到“追問”的初衷。

(二)“追問”缺乏目標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我發現,追問的主題不明確,目標不清晰,教師往往把追問演變為一連串的問題,容量大,跨度廣,不僅沒有圍繞關鍵知識,沒有明確的思維發展脈絡,也失去追問的價值。

(三)“追問”缺失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當然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次課堂教學。雖然教師在授課前都有詳細、豐富的教案,但課堂中往往會出現各類小插曲,在問答環節中學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錯誤或給出奇怪的答案。這些意外情況往往會打亂原有的教學安排,所以很多教師把這些視為課堂中最大的干擾。大多數教師會讓學生坐下然後請其他同學幫助回答,當提問較難時也常常使用自問自答的教學方式。這樣,學生沒有及時回應或沒有反饋的機會,錯失了教學的機會。

二、地理課堂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一)教師方面的原因

教師在備考過程中都能預見到大部分的授課難點,也會花時間設計問題,對於授課內容和知識點十分熟悉,從而主觀認為學生也應該比較熟悉,從而預留給學生回答的時間減少。就像在知識搶答競賽中,由於選手對主持人的問題已瞭然於胸,所以當主持人陳訴完問題,選手就能立刻回答。另外,教師缺乏追問的技能,大部分教師對地理課堂中追問方面的知識瞭解不多,有些教師接觸到更多的是教學理念及教學理論,對於追問的知識和技能沒有太多關注,也缺少對課堂追問的訓練和反思。

(二)學生方面的原因

追問是師生間的一種互動方式,因此學生也會對追問產生一定影響。大部分學生都不願意主動回答教師的問題。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失去主動探尋知識的樂趣,追求知識變得被動而功利,課堂積極性差,習慣被動接受知識,喜歡以課本的教條回答問題,不願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也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狀態,導致教師思維反應遲緩,也就不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開展教學追問。地理知識的儲備、地理思維的建立、地理素養的形成都在於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地理教學的日積月累中。對地理的邊緣化導致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地理基礎就不夠紮實,在學習高中地理時,大部分知識又逐漸被遺忘。學生往往由於知識薄弱無法回答追問,繼而教師在追問中更傾向於思維含量低的問題。

三、提高地理課堂“追問”質量的措施

追問的質量關鍵取決於教師,縱使存在學生因素的影響,但透過教師的努力,能夠將正面影響提到最高。因此以下將從教師的角度提出一些改進地理課堂追問的措施,真正提升地理課堂時效。

(一)增強“追問”意識,重視知識儲備

很多教師都認為追問是教師的臨場即興發揮,不需要準備和設計。“追問”的合理應用不僅要求教師意識到“追問”的價值和功能,而且要讓廣大的教師意識到“追問”在課堂教學中的必要性。教師作為智慧的追問者,不僅要深度解讀教材,把握教材重點和難點,而且需要夯實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及地理資訊科技、地理學科前沿等知識。有了必要的知識儲備後,才能做到追問既有質量,又有深度和廣度。

(二)貼近生活,明晰問題

為了增強地理課堂的生趣性,教師不僅要根據教學目標,圍繞教材展開追問,而且需考慮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生活體驗、學習特點等方面。所以在教學前需要做大量的準備,關注時事新聞,積累追問素材,在瞭解學生的生情和學情的基礎上,走進學生,貼近他們的生活,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現象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追問,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讓學生產生髮自內心的好奇,當學生有了興趣後,就能主動參與到課堂的發現和探索中。

(三)提高“追問”技能

教學過程是動態生成的,追問不能完全預測到,教師應調整好心態,積極面對課堂的“意外”,靈活合理地應對課堂中的具體情況,結合教學內容,做好相應的調整後進行追問。追問需要針對學生的認識水平,不同層次的追問內容指向不同基礎的學生;追問要做到目標明確,界限清晰,否則很容易出現由於缺乏目標而導致兜圈子的現象;追問的內容並非多多益善,應數量適中;為了讓學生在思考中更連貫,追問要遵循關聯性特徵,運用多步驟來層層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

(四)延長“追問”的等待時間

心理學家發現,增加追問的等待時間可以讓學生的回答變長,減少學生不回答的次數,增強學生回答問題的信心。追問不是問題的串聯,教師需要透過問的形式激發學生更深入和全面地思考,所以根據追問難度、強度、追問需要等待的時間就要做適當調整,達到追問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