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高效課堂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應學校安排,我上了一節課改交流課,主要是體現使用講學稿時,理科的一些嘗試,把自己的一些積累呈現出來,以供大家思考。課後細細想來,有些想法表現出來了,有些做得很不到位,透過反思可以較好地梳理一下,以便自己在通往高效課堂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準備這節課之前,我仔細拜讀了國家督學、山東省教育廳張志勇副廳長在山東省中學課堂創新現場研討會上的講話《回到教育原點看“高效課堂”》,結合文中的陳述,對照自己以前的課堂,不禁覺得汗顏。張廳長對高校課堂提出了以下標準:“1、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是高效課堂;2、促使師生、生生多維互動的課堂是高效課堂;3、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課堂是高效課堂;4。關注全人教育的課堂是高效課堂”。此外他強調使用“學案”時,要避免“一味地將課內學習轉向課外,一味地將課內練習移到課外”;要避免“課外做題、課內對答案”。因此我在設計講學稿時,對學生由課下預習變成課上自學進行了嘗試:先給學生提供一些按照學生接受能力、知識邏輯等精心組織的背景資料,然後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而不是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基礎上到講學稿上填空,力求讓學生感到講學稿是幫助他們學習的“無聲”的老師,而不是增加他們負擔的課下作業。設計好講學稿後,我努力按照上述標準,結合本學科特點以及學校對使用講學稿的要求準備這節交流課,從實際操作來看,我覺得有以下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
1、激趣匯入。利用學生能產生共鳴的“同樣的水餃,為什麼水煮白色,而油煎卻是黃色?”這一問題,結合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在講學稿上出現的問題儘可能貼近學生生活,以保持學生興趣。但在課堂後段,由於備課時對於學生注意力的維持時間估計不足,導致部分學生注意力下降,效果打了折扣。如果在課堂中途透過一些手段能繼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就好了。
2、師生對話。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因此我在課堂上注意促進師生和生生間的對話,為此下定決心,儘量不講結論,老師只是創設一個和諧、平等的交流氛圍,同時透過啟發、引導,促進學生思考,讓學生在傾聽、爭辯中自己得出結論。在實際上課中,面對學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言語,由於個人能力不足,導致部分問題啟發不夠、引導不力,更重要的是沒有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爭辯的氛圍沒有形成,課堂效果不可避免打了折扣。如果能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透過一些手段讓他們能爭先恐後的說話就好了。
3、促進思維。在講學稿和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上重點考慮了這一點:講學稿上突出問題引領;教學環節中的自學;小組內交流;一小組提出沒有解決的問題,另一小組回答;檢測後反饋+學生講解。同時我在教的過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引導、點撥、糾偏、補漏”,注意觀察課堂,傾聽學生髮言,以使教師的'主導不起反作用。但在實施中,囿於自己的教育、教學功底,很多學生的閃光點、生長點沒有捕捉到,即使捕捉到了,也沒有把他們作為教學資源很好地加以利用,留下了不少遺憾。更重要的是自己對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感覺使用效果不盡人意,導致小組合作大部分時間是“偽合作”。如果自己在課下能多讀書,從而獲得理論支撐以及別人的經驗就好了。
4、目標整合。“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只有做到三維目標整體實施的課堂才能做到全人教育。設計講學稿時,我更多地關注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按照知識的重演律去設計,而不是單純地讓學生填空→背誦→做題。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生長。在教學設計和實施中,自己努力向過程和方法傾斜,但感到和物理知識這一載體結合的不好。為了能體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自己很是動了一番腦筋,但總是有生搬硬套的感覺,最後決定根據課堂實際,滲透進去就行了,可惜實際操作並沒有找到這樣的機會。
為了能對學校的課改成功做出應有的貢獻,為了能獲得職業的幸福感,感覺身為課改大潮中的教師,要想在通往高效課堂的道路上事半功倍,真得要持之以恆地讀書和進行教學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