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調動學生參與歷史課堂的積極性
經過多年的高效課堂教學,經過一年來對新版歷史課程標準的研讀。使我認識到,新版課標貫穿著新理念,有了新的框架結構,新的內容體系,新的教學方式,新的教育功能,這給我們歷史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作為第一線的教師,我認真解讀,領悟“新課標”思想,真正認識到中學歷史教育屬於非專業歷史教育,歷史教學應從關注知識傳授轉向關注學生髮展,由重視學習結果轉向學習過程,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運用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評價方式從單一化轉向多元化。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更新教育觀念,努力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
既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又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重心是關注學習過程,促進學生髮展。我改變傳統的備課模式,由“寫雙案導學”變為“設計雙案導學”從注重如何教到關注學生如何學。每節課給自己定下三問:課程要達到什麼目標?透過什麼途徑達到目標?最大限度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了嗎?我從設計課程開始注重過程,精心構思,巧妙設計。例如:《第三次科技革命》設計
1、創設情境,探討歷史
運用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調動圖文並茂的三維立體手段,以激發學生的思維熱情。
第一,情景再現,看《天空一號和神舟飛船對接》影片。
第二,直觀展示,展示火車、輪船、電燈、飛機、汽車、計算機等三次科技革命圖片,引導學生分析辯認,分別屬於那次科技革命。
第三,親自體會。設計“我們今天是屬於那一次科技革命?我們正享受那些科技革命成果?”,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共同構思,然後,每小組選出一個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發言吧。
2、大膽取捨,擁抱現實。
“克隆技術”是小字部分的內容,不是中考的重點部分。但出於對科技革命的成果對人類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回此,我讓學生分組討論,我們怎樣看待科技成果的'利和弊,並得出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的結論,並討論我們如何才能避免科技的弊端?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3、激發思考,激勵質疑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成功的教學在於讓學生的思想衝破牢籠,讓一個又一個“問題”從學生的心靈噴湧而出。因此在這節課後,安排了“你還想說什麼?”“學了這一課後,你有什麼感悟?還有哪些疑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此設計在落實基礎知識的同時,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生活實際,留給了學生充分思考、想像和發表意見的餘地,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設計教學時,我努力貼近學生生活、貼近近代社會,使教學內容適合學生認識、關注學生需要、提高學生興趣;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習了歷史課程的學生都有進步、都有發展,都能達到規定的課程目標。常規教學中,我們努力在每一課堂、每一教學活動中都注意調動學生參與,都留心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學習效率);在教學中隨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指導與關注向學生傳授學好歷史的方法;告知學生歷史應掌握哪些基本知識、概念、應具備哪些基本能力與技能,應瞭解哪些基本理論。並努力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這樣,有利於學生髮展,使學生喜歡歷史,喜歡歷史課,真正提高中學生歷史教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