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優秀課堂實錄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優秀課堂實錄

師:請大家找找課文哪幾自然段寫的是信的內容?

生:7、8、9自然段。(屏示這三自然段文字)

師:這些內容意思比較深,不容易懂,大家一起來想想弄懂它的辦法,好不好?

生:我們可以多讀幾遍,認認真真地思考。

生:我們可以聯絡上下文來理解。

生:我們也可以聯絡生活實際來理解。

生:我們還可以透過小組討論來理解。

師:同學們想的辦法都很好,那麼下面就先請大家獨立思考,認真讀,仔細想:你讀明白了什麼?

生:(充分自由讀,認真思考,仔細圈畫)

師:下面我們分四人小組,把你讀明白的告訴同學,討論討論是不是這樣。

生:(四人小組討論)

師:下面,我們來交流交流,看誰讀懂的多。

[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讓學生自己來想辦法弄懂這一段,並透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等方式,儘量讓他們自己弄懂,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樣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採用了“看誰讀懂的多”這樣的說法來激勵學生交流,符合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生:我讀明白了,信中,高爾基告訴兒子,他在島上留下了美好的東西,這就是鮮花。

師:你是從哪裡讀明白的?

生:第七自然段。(生讀)這裡的破折號就告訴我們,這美好的東西就是鮮花。

師:多會讀書啊,連標點符號也沒放過!

[評:適時的肯定,也是讀書方法的`指導。]

生:我讀明白了,信中,高爾基告訴兒子,如果他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他的生活就會非常愉快。

師:好的!你是從哪裡讀明白的?

生:第8自然段。

師:你能透過朗讀把你理解的意思表達出來嗎?

生:(讀)

師:這裡,高爾基是不是希望兒子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要給別人種鮮花?

生:(笑,搖頭)

師:那麼你們認為還可以在什麼情況下留給別人哪些美好的東西呢?

生:(一時語塞)

師:老師倒有這樣一次經歷:有一次,我班上的一位同學生病了,我特意去醫院看望他,祝他早日康復,當時,這位小朋友很感動。望著他那感激的目光,我很高興,因為我在他最需要關心的時候,給了他鼓勵。

你們也給過別人美好的東西嗎?

生: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小朋友不敢過馬路,我就攙著他一起過。我給了他幫助,感到很高興!

生:我給貧困學生捐款。讓他們也能像我們一樣上學,我也感到很高興!

生:今天,我的同桌沒帶鋼筆,我借給他用。我幫助同學解決了困難,我也很高興!

生:……(略)

師:真好!生活中,一句祝福的話,一次無私的幫助,甚至一個安慰的眼神,只要是真誠的付出,都是在給別人留下美好的東西,都會讓我們感到別人是多麼需要我們!因此,課文這麼說——(引讀)

生:(讀8、9自然段)

師:(出示兩句話:

“給”永遠比“拿”愉快。

“給”,永遠比“拿”愉快。)

請大家讀讀這兩句話,比一比有什麼不同?

生:我覺得第二句更能表現出“給”比“拿”愉快。

生:我覺得第二句強調了“給”。

師:大家體會得真好!“給”後面停頓一下,更能強調“給”的重要,更能表現出“給”比“拿”愉快。

請再讀讀這句話。

師:你們知道這裡的“給”就是給什麼?

生:就是給別人美好的東西。

生:就是給別人幫助,給別人關心。

生:就是真誠的奉獻!

生:……

師:請你把你的理解透過朗讀表達出來吧!

生:(讀)

師:高爾基的信,大家理解得真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讓我們一起完整地來讀一讀,相信我們的理解會深。

生:(齊讀7、8、9自然段)

[評:理解體會高爾基的信,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然而,由於其中包含了一個非常深奧的哲理——“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就成了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遵循小學生形象思維優於抽象的、理性的思維的規律,引導學生聯絡生活中的、身邊熟悉的事情來理解“美好的東西”、“‘給’,永遠比‘拿’愉快”等,使抽象的事理變得形象、生動,易於接受;同時考慮到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採用了讀中感悟、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來把握語言文字的內涵。這樣較好地落實了《標準》所要求的“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的教學建議。]

師:讀了這封信,如果你是高爾基的兒子,給爸爸回信時會說些什麼呢?

生:爸爸,我會記住你的話,以後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要給別人留下美好的東西。

生:爸爸,感謝你對我的關心,你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給”,永遠比“拿”愉快。

生:……(略)

師:課後,請同學們代高爾基的兒子給爸爸回一封信,談談你的感受和想法。

[評:《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代高爾基的兒子給爸爸回信,能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