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多媒體的合理運用探析
多媒體的運用給現代課堂注入了許多鮮活的血液,其最突出的功能在於化抽象為形象,使課堂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促進學生的理解。但是,隨著多媒體手段使用的越來越頻繁,也出現了一些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譬如:現用的一些多媒體課件是否具有教案替身的嫌疑?多媒體的預設性是否太強,如何體現課堂的生成特點?多媒體的過多使用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等等。面對這許許多多的問題,也促使人們對多媒體手段的運用進行冷靜的思考,並作出相應的改革。而其改革必須與學科教學的改革相適應,只有這樣,其改革才是有效的。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對對話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作了積極的思考。
在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師範學院的邢秀鳳老師為組長的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05年度研究課題“對話理念在小學語文中的實踐研究 ”專案說明中明確提出:對話是人類生存的必需,是人與人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因此,和人類的其他活動一樣,教學的過程也是人與人之間心靈對話的過程,這種心靈的對話在人文科學中顯得尤其充分。《語文課程標準》在針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出的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而如何實踐對話理念,《標準》緊接著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將語文課程中對話作這樣的概念界定:對話是參與對話的人員(雙方或多方、包括顯性人員也包括隱性人員)平等地闡述內心的思想和情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對話的內涵不斷向縱深和寬廣處發展,對話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從中獲得新的思想和情感。
在這一概念的界定中,我們可以看出,和過去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具有幾個特點。首先,語文課堂中的對話是有目的的對話,是圍繞著某一個或幾個特定的主題進行的對話,具有主題的制約性,可以說,閱讀教學過程已經脫離了過去的“字→詞→句→段→篇”的程式,而具有更多的生成性;其次,對話的人員包括顯性人員和隱性人員,顯性人員主要是指學生和教師,隱性人員則包括作者、編者和各種教學資源等;第三,對話的最終極目標是為了實現最自由、最徹底、最無拘無束的交流和溝通,並在這種自由的狀態中獲得思想的和情感的飛躍,而並非一定要將對話的結果進行定性或定量。
由此可見,對話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具有明顯的生成性,而這種生成性是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徵的。作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師,應該在教學理念發生重要變化的同時,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利用上,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踐先進的理念。而這其中,多媒體的運用也成了思考的重要物件。我們認為,該理念下的多媒體運用必須突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突現情感氛圍的營造,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
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學習按照《課程標準》的規定,每一個年級都有具體的內容。隨著年級的增高,除了認知,課文學習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要求學生學會理解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這就需要情感體驗。很多語文教師並沒有將領悟思想和獲得情感體驗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對話理念下的語文課堂要突出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的獲得和表達,因此,使用的多媒體也應該創設出與教學內容相呼應的、能夠激發學生思想和情感的情景與環境,使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習過程與情感體驗充分統一。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冊有一組關於“生命”的文章,這組文章,很好地強調了生命的至高無上的尊嚴,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熱愛生命的正確價值觀。但是,由於年齡的原因,學生對其感受還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要使學生很好地與這組文章中的人物、和作者、和自己的人生經歷進行自由對話,教師就必須拉近文字與學生生活的距離,藉助多媒體,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在進行《生命 生命》一文的教學時,該課題組成員賈淑瑋老師先放一段影片《少女穆然》的錄影,再現了身患絕症的16歲少女張穆然與困難、與疾病鬥爭的真實情景,表現了她堅強、善良、富有理想和情操的內心世界,展現了她短暫而有價值的一生。在學生們的同齡人張穆然的臉上,根本找不出“病魔”的摧殘的痕跡,有的是樂觀、自信、善良,那美麗的微笑喚醒了學生強烈的生命意識,只有有了這種生命意識,才會擁有真正有價值的人生。在這幅多媒體畫面中,學生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信念、生命的堅強、生命的勇敢、生命的希望、生命的信念、生命的力量。在獲得的這一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學生結合“生命”這一主題,針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進行對話,就很容易獲得自己的真實感受。
二、突現閱讀興趣的激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但是,很多時候,過於直觀和形象生動,也容易走向反面,即學生只是機械地看,而缺乏一種思考和想象的意識。對話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應該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而產生濃厚的對話興趣和熱情為重要的目標取向。因此,教師需要對多媒體課件進行有意識的處理,使其在直觀的同時具有更多的懸念,具有更多的空白,具有更多的想象與思考的空間。在《五月端陽》教學中,課題組的'金麗春老師對多媒體課件進行了巧妙的處理,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閱讀“賽龍舟”這段文字時,教師播放一段賽龍舟的錄影,賽龍舟的場面非常激烈,可惜只有畫面,沒有課本中所描寫的“幾十枝槳隨著船首大鼓的敲擊聲‘嘩嘩’划動”的聲音,也沒有岸上的“鑼鼓喧天”聲,咋一看,有些令人遺憾,但正是這一“殘缺”,達到了很好的激發興趣、培養創造性思維進而激發對話熱情的效果。下面就是金老師和學生緊接著的一段對話:
師:這段錄影令大家失望了吧?
生:沒有。
師:沒有聲音的?
生:沒關係。
師:你似乎聽到了什麼?
生:敲鼓的聲音。
師:你模擬一下。
生:咚 咚 咚 咚。
師:還有一些什麼聲音?
生:船槳划水的聲音:譁 譁 譁 譁。
生:喊加油的聲音:加油 加油 加油 加油。
生:觀眾的歡呼聲:耶—— 耶 ——耶——
生:划船時的號子聲:嗨喲 嗨喲 嗨喲 嗨喲。
有了這一段插曲,把教材中無聲的畫面變得熱鬧非凡。教師藉助多媒體,激發了學生興趣,調動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和情緒,真正感受語言藝術的魅力,發揮想象,領悟語言豐富深刻的內涵;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享有與教師平等對話的權利,享有充分的時間與言語作品直接接觸,在理解和感受語言魅力的過程中擁有自己的體驗、感悟、思維,充分汲取言語作品的營養,把作者對社會、生活和人生的體驗、感悟積澱為自己的生命情素,把作者表達生命感悟的典範、優美的言語形式內化為自己的言語圖式。正如新課標所強調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課標》第17頁),閱讀的過程,是學生“藉助想象力把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刻畫的人物、繪製的生活場面在頭腦中再現出來的過程,不借助想象,就構不成完整的形象”。而要讓學生實現閱讀的個性化行為,讓多媒體留出一點空白,是很好的實現對話的策略。
三、突現對話興奮點的生成,提高學生旁徵博引的能力
由於文學作品本身具備的“模糊性”和學生性格、個性、閱歷的不同,語文課堂具備一個顯著特徵,即學生的興奮點多,包括對文章的質疑,也包括學生獲得的情緒體驗,這些都是提供給廣大教師開展課堂對話的很好的契機。如《生命 生命》一文中,學生對“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這句話提出質疑,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旁徵博引,作淋漓盡致的發揮。語文課程所包含的資訊量是非常豐富的,需要進行對外的擴充套件和延伸。而多媒體能夠提供豐富的資源資訊,來體現對學生知識的遷移拓展和文化積澱。因此,對話理念下的多媒體課件,更加強調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準備感性的、生活化的附加材料,並進行板塊模式的處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對話過程中的具有生成情況隨時調動其中某一部分的資料,或者,由學生自由的選擇並呈現其中的某一內容,也可以在學生蒐集資料的基礎上將自己所蒐集的資料充實到教師的課件之中,這樣,多媒體課件的製作過程,成了課堂對話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具有了選擇與生成的時間和空間,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旁徵博引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旁徵博引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
四、突現語文對話特點,增加生成性因素
在我們見過的許多語文課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由於一個摁鈕摁錯了,導致整個過程得重新來一遍,或者執教者只能請電腦高手現場指導和操作,導致這些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是課件製作得過於嚴密,過於預設,過於程式化,這樣的課件顯然是不適合對話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
語文閱讀對話的特點主要體現為其生成性,即對話的話題、對話的進展過程、對話的結果等等很可能不是在課前就能夠完全決定的,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的處理,並進而生成有價值的主題和過程、方法。這就要求在課件製作過程中,不應該將它製作得很嚴密,要在課件運用中留出一定的靈活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刪除相應的內容、靈活的增補相應的內容,讓機器成為激發和顯現課堂對話過程和成果的重要渠道,而不讓教師和學生的主動對話變為機器的奴隸。
綜上所述,在對話理念支撐的語文閱讀教學中,遵循對話特點,運用恰當的、有特色的多媒體手段是很重要的,其作用和策略主要體現為“突現情感氛圍的營造,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突現閱讀興趣的激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突現對話興奮點的生成,提高學生旁徵博引的能力”、“突現語文對話特點,增加生成性因素”等幾個方面。當然,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特別注意幾個方面:
1. 不要為技術而技術。
要避免出現藉著對話的幌子大搞形式上熱熱鬧鬧,實際上空洞無物的所謂對話教學。現在有好多老師甚至是領導都認為一堂好課是必須有多媒體的,有的為了上一堂公開課,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做課件上,併為了表現藝術美感在課件中使用大量的音樂,有的甚至在學生思考問題時還配以背景音樂,把課堂當影院進行影視欣賞了。多媒體教學應該發揚傳統教學的精華,應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應和教師的個性教學有機結合,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才是我們的目的。
2. 不能濫用多媒體,變成電灌。語文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讓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靈感不能僅靠教學技巧和現代化教學“ 武器”,更有賴於教師牽引學生的靈魂潛行於字裡行間,流連於墨韻書香,這樣,學生才會獲得真實的閱讀,獲得啟迪智慧、滋補精神的營養。在對話理念下的語文多媒體教學中,切忌用電腦的播放代替教師的講解、啟發;用電腦的“人機互動”代替溝通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人際對話”;不能只強調課堂容量,而忽視學生的思維過程規律。
3. 注意多媒體使用的適度性。適度性是指在傳統媒體不能解決問題時才運用多媒體,或者說用上多媒體更好時才用。在閱讀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及教學物件來恰當選用,對抽象難以理解的內容或需要展示較多圖形、圖片、錄影的課文運用多媒體效果較好,而對一般的教學方法能達到效果的就沒有必要。也就是說不是任何語文閱讀課都適用於多媒體的教學模式,也不是所有的章節都能以多媒體的教學模式推進下去。
4. 運用的多媒體素材力求畫面新穎,表現生動,具有藝術感染力,給人以啟發,能發掘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避免枯燥的表現手法。要儘可能引人入勝,生動有趣,使學生進入演示的氣氛,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要避免花哨。
5.不能以多媒體演示取代文字閱讀。語文學習的特點在於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生動形象的描述激發自身的形象思維——想象。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文學理論上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提法,因此語言的魅力是任何影像都無法取代的。
對話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是大眾化的,最適合一線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運用得當可以使語文教學如虎添翼、錦上添花,使用不當會事與願違。這就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在運用時把握好尺度,找準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協調好傳統教學手段與多媒體的運用,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