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夜宿古寺》課堂實錄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教學完本課後,現將談談對本課的公開課教案和體會。
【基本理念】
1.培養閱讀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2.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3.營造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
【教材分析】
本課記敘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因為趕路錯過了客店,李時珍與弟子龐憲住在破敗的古寺,吃乾糧,以和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收穫,並且親自冒險品嚐草藥,為了修訂好《本草》不顧勞累的事蹟,表示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口標】
1、知識目標:對課文中的相關語句進行品析賞讀,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技能目標:讓學生學會運用一定的閱讀方法學習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透過學習,體會李時珍為編寫好《本草》而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採用自創的閱讀方法自學課文,對句子進行的品析賞讀。
難點: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教法與學法】
《李時珍夜宿古寺》貫穿一個“苦”字,體現“不怕吃苦”四個字,我圍繞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展開教學。我先讓學生感知文字,從字詞到句,從句子到段落,從段落到全篇,逐步讀懂。教法上我採用了以下形式:
一、找一找——找文中所有的苦。
二、畫一畫——畫出文中“不怕吃苦”的句子。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動作和神態。
四、讀一讀——讀你感徹肺腑的段落。
五、問一問——問你最想知道的問題。
這樣五個環節的設計,可以打破保守的半講半問,串講串問的教學方法,激發和鼓勵學生去找、去畫、去演、去說、去讀、去提,實現一種新型的、自主的、開放的語文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過程看似“散”其實閱讀貫穿始終,整個過程都跳不出教師的這一系列設計中。
一、找一找——找出文中所有的苦。
《李時珍夜宿古寺》全文貫穿一個“苦”字,這個“苦”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較長,內容較分散的課文有了向心力,達到了長文短上的目的。
首先我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完成找一找的任務,學生開始認真讀課文,用紅筆記號找出文中的“苦”,在找一找的'過程中學生找到了這樣一些句子:l“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座破敗的古寺。李時珍輕輕推開門,只見裡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2“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後,兩人便坐在火過,一邊喝水一邊啃乾糧。”
3“龐憲從行囊裡拿出筆墨硯臺,又搬來幾塊磚壘成桌子。”此後我相機緊問:你們如何來理解這些句子的?學生便說:“我們是透過找關鍵詞來學習的”。如灰塵、青苔、斷垣殘壁、蜘蛛網“斷垣殘壁”“啃”“壘”等詞,我讓學生用找到的這些詞再次來形容李時珍一行人食宿與工作環境惡劣,學生能用“破敗”一詞來形容古寺,進而描繪出住宿環境的簡陋,用“飢餐渴飲”“啃乾糧”來描繪生活的困苦,用“曉行夜宿”來描繪路途的艱辛,用“壘桌子”來描繪工作環境的艱苦。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別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沛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透過讓學生“自由找”,“自身讀”,“自覺讀”,在讀中培養閱讀能力,在讀中自我感悟和理解,將所想所悟再進行交流,在交流中達到一定的共識。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形成閱讀能力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畫一畫—一畫出文不怕吃苦的句子。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乍一看是個苦字,深讀精讀字裡行間跳躍出“不怕吃苦”四個字,但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四個字,還需從全文的內容入手,從關鍵句人手,從中心句入手,為此我讓學生以勾畫文不怕吃苦的句子開始,來理解文中蘊含的“不怕吃苦”的精神。讓學生開展了四人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畫出不怕吃苦的句子,完成兩個討論題:1李時珍給你留下的印象。2我想對李時珍說。為了使這種學習方式不流於形式,我讓每個學生承當著不同的學習任務:有的負責整理每個小夥伴的發言,並準備在全班交流時能談出自身小組的見解;其餘的當組員作勾畫員。在經過幾分鐘的討論後,我便請學生派小組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在畫一畫的過程中學生畫到了這個句子:1“嗯,常年累月地奔走,在破廟是過夜,比往在家裡苦多了。”2“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各小組在與李時珍的對話中,理解了“常年累月”、“奔走”“萬民得福”、“為什麼吃苦也值得”,結合對這兩句話的理解,感受到李時珍是個的以苦為樂,甘於付出的人,學生還對李時珍說了很多充溢敬佩的感人的話。最後,我出示了填空練習,讓學生將這句話補充完整,並有感情的朗讀這句話。這樣,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互相給予,在交流學習互相吸取。體現了教學過程即是學習的過程,同時又是學生交往的過程,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較好的培養。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動作和神態。
《李時珍夜宿古寺》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均編寫的十分巧妙,語言雖精練但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動作雖有序但能感覺人物的幹練、神態裡含蓄但觸控到人物的內心。為此我專門設計了讓學生演一演的內容並相機出示一組填空題,要求學生參照課文內容進行填空,填出人物的動作、神態,再自創人物的對話。當學生經過演前準備後再站到臺前進行扮演時,學生們互相欣賞、互相評價,情緒十分高昂,學生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在感受人物內心的基礎上,在模仿人物動作的基礎上,將“端詳”,“若有所悟”等描寫神態的詞盡情地表示出來,將自創的對話淋漓盡致地說出來、將文中人物的動作充沛地演示出來。這一局面的創設,學生既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也在輕鬆的氛圍中感受到了李時珍的敬業精神,從而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李時珍的高大形象,使指導學生下一階段有感情的朗讀便可水到渠成。
四、讀一讀——讀你感徹肺腑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