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蟈蟈》教學實錄
今天是由小編分享的《綠色蟈蟈》教學實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學習過程:
一、課前學生按要求自學
1.初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內容,理清寫作思路。藉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特別是“讀一讀 寫一寫”中的字詞要會讀、會寫、會解、會用。
2.蒐集與作者有關的資料,並做關鍵資訊摘要筆記,準備交流。
二、課上師生交流、研討
(一)走近作者
師:同學們,課前大家已經按要求獨立閱讀了《綠色蟈蟈》,這節課我們來共同閱讀這篇文章。首先讓我們一同走近作者。誰來給大家介紹你所瞭解的法布林?
學生1:法布林於1823年12月22日,生於法國南部一戶農民家中。童年時代就迷上了戶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鳥。在他不足19歲時就立志研究昆蟲。後來靠自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博士學位。
學生2:我來補充,他一生不知疲倦地從事獨具特色的昆蟲學研究,把勞動成果寫進一卷又一卷的《昆蟲記》。
學生3:我接著說《昆蟲記》。《昆蟲記》主體內容集中在昆蟲學問題上,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還有若干解決理論問題的議論,以及少量帶科普知識性的文字。
教師:同學說的很好。魯迅曾把《昆蟲記》稱為“講昆蟲故事”“講昆蟲生活”的楷模。他弟弟周作人說:“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劇更有趣味,更有意義。本文就選自《昆蟲的故事》。那我們快快讀讀他的《綠色蟈蟈》,看我們能從中獲得哪些知識、趣味、美感、思想?
(二)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按要求默讀課文。
(大螢幕出示要求)
邊讀邊思考邊標畫邊批註:
(1)綠色蟈蟈的外表有哪些特徵?
(2)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
(3) 作者主要寫了蟈蟈的哪個方面的習性?
(8分鐘後交流。)
學生4:我先來說綠色蟈蟈的外表。第4自然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同時站起三位同學,有兩位男生,一位女生,兩男生讓女生先說。)
學生5:對,它長得非常漂亮。它的有叫聲還很特別。我給大家讀讀第3自然段。
教師:請同學們邊聽邊用著重號標註出這段中寫它的叫聲的關鍵詞句。
(女生讀的很仔細,同學們認真聽,並隨時標畫詞句。)
教師:誰來清楚、響亮地讀讀自己標畫的關鍵詞句。
(學生非常踴躍)
學生6:有“尖銳”,“急促”,“清脆”, “柔和” ,“微弱”,“喑啞”。
學生7:還有“竊竊私語”
學生8:還有“像是滑輪的響聲”、“又像是幹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作響”。
教師:好,這些詞都說明蟈蟈的叫聲具有怎樣的特徵呢?
學生9:清脆、柔和、婉轉悠揚。
教師:第5—10段寫的是它的什麼習性?
(學生七嘴八舌地說)
教師:誰站起來說?
學生10:寫了綠色蟈蟈吃的習性。
教師:好,可以說是寫它的食性(板書)。那同學們再看蟈蟈具有哪些食性呢?
(有兩個同學站起來說,其他同學坐著說)
教師:看看課文,標出關鍵詞句,再來說。其他同學邊聽邊補充完善自己的標記喲。
學生11:第⑥段說它喜歡“吃蟬”
學生12:第⑦段中說它“酷愛甜食”
學生13:第⑧段中還說蟈蟈愛“吃昆蟲”
學生14:第⑨段中有“還吃青草”。
學生15:第⑩段中說“存在同類相食的現象”。
學生16:我再給大家補充,蟈蟈不喜歡吃萵苣葉,它吃同類是吃已經死去的同類的屍體,不是吃活的。
教師:同學們讀得很細緻,說得都也正確。由此看出蟈蟈具有怎樣的食性呢?
學生17:啥都吃。
學生18:不太準確,可以說它是雜食動物。
學生異口同聲:對,它是雜食動物。
教師:好,剛才,我們分別瞭解了蟈蟈的外形、叫聲、食性,接下來,請試著用一段話說說綠色蟈蟈給你的第一印象。準備一分鐘,看誰說的又全面又連貫。
學生19:綠色蟈蟈給我的印象是外形長得非常漂亮;它的聲音尖銳,急促,清脆,有時也柔和;它吃的食物主要有蟬、甜食、昆蟲、水果、青菜、同類的屍體等雜食。
教師:誰還有補充?
學生20:它們過著彼此和睦相處的群居生活。
教師:這樣合作交流就全面了。同桌之間再互相完整地說說蟈蟈給你的印象。
(學生互說,全班都很活躍。)
(三)瀏覽體會
教師:同學們發現了嗎?作者在不同的情況下對蟈蟈的稱呼也不同,現在請同學們按要求快速瀏覽課文, 5分鐘後準備交流。
(大螢幕出示要求)
在快速瀏覽中獲得主要資訊並標畫出作者對綠色蟈蟈的各種稱呼,思考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稱呼,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學生讀得很認真,靜靜地標畫著,教師微笑著巡視,聽課教師們也靜靜地觀察著)
教師:誰來說說作者對綠色蟈蟈都有哪些稱呼?
學生21: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夜晚的.音樂家、歌手、“我”籠裡的囚犯、蟬的屠夫。
教師:作者分別在什麼情況下用這些稱呼呢?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學生22:“稱它為‘狂熱的狩獵者’是蟬在安靜的休息時,蟈蟈捉住了它。稱‘夜晚的音樂家、歌手’是指夜晚鳴叫的蟈蟈。”
教師:為什麼說蟈蟈是“狩獵者”還用“狂熱的”來修飾呢?
(生沉默,有些茫然,有的搖頭,有的低頭在書中尋找答案。)
教師微笑著:請大家再讀讀⑤⑥自然段,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生讀文後開始活躍起來,七嘴八舌地說出:作者觀察到的蟈蟈在樹上捕蟬的激烈場面,說到第②段“在梧桐樹濃密的枝葉裡,突然發出哀鳴似的短促而尖銳的叫聲。”,想象蟈蟈對蟬的突然襲擊的情景;聯絡到蟈蟈愛吃肉和甜食,而蟬的肚子儲有蟬在樹的嫩枝吮取的甜汁,可見著蟬的肚子既有肉又有甜汁是蟈蟈的最可口的美味了,所以蟈蟈就對蟬不顧一切地進行狂熱的狩獵。一學生繪聲繪色地讀了文中⑤段的精彩描寫句:““不幸的蟬被活活咬傷,猛地一跳,進攻者和被進攻者一道從樹上掉了下來。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就像鷹在天空中追捕雲雀一樣。”
教師:這幾位同學說的很好,這裡我們悟到一種閱讀理解的方法:有時理解一句話需要要聯絡全文的內容,綜合所有資訊來回答。這也是研討與交流的好方法。按照這種方法,我們再接著理解一下“夜晚的藝術家、歌手”、“我籠裡的囚犯”和“蟬的屠夫”。
學生22:當把蟈蟈放在金屬網罩裡觀察和實驗時,稱它為“我牢籠裡的囚犯”。蟈蟈本來應該是田野裡自由自在地捕食,為了便於觀察瞭解它的習性特徵,才不得已“捉了不少雌雄的蟈蟈關在我的金屬網罩裡”,而“我給他們萵苣葉它們吃了一點,但不喜歡。”作者覺得委屈了這些蟈蟈,而在全篇字裡行間都滲透著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所以此時稱它“我籠裡的囚犯”。
學生23:當蟈蟈吃蟬的時候稱“蟬的屠夫”。第⑤段寫蟈蟈先活活把蟬咬傷,在經過驚醒動魄的肉搏之後,蟈蟈再用它大顎、銳利的鉗子把它俘虜的蟬開膛破肚吃肉喝血。作者對蟈蟈的這一稱呼很形象、很恰當。
學生24:是呀,我還覺得這樣寫挺有意思的,挺好玩的,我才知道昆蟲世界有這樣有趣的故事。這樣寫使文章更生動、更形象,還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師:同學們真是用心感受了文字,說得真好!
(四)細讀品味
教師:作者喜愛蟈蟈,把蟈蟈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感有性格,讓我們同學也喜歡上了綠色蟈蟈,也喜歡上了這篇文章。對嗎?
學生異口同聲:“對!喜歡!”
教師:現在請11名同學來分別依次朗讀課文的11個自然段。力爭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聽的同學用心感受字裡行間滲透著的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用筆標畫出你認為寫得精彩的段落或語句,準備賞析。
朗讀結束後,教師:請同學們對所標畫出的詞句或段落結合上下文進行批註賞析,記錄自己對語言表達的獨特體驗和感受。10分鐘後準備交流。
(教師巡視學情適時示例引導)
學生25:我賞析的是“在這喑啞而連續不斷的低音中,時不時發出一陣非常尖銳而急促、近乎金屬碰撞般的清脆響聲,這便是蟈蟈的歌聲和樂段,其餘的則是伴唱”,這幾句用比喻、擬人的手法,還有“喑啞、尖銳、急促、清脆”等一些語語形象的寫出了蟈蟈的叫聲,表達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教師:很好。從修辭手法的運用和用詞兩方面賞析。同學們接著說。
生26:我也從修辭運用角度賞析,“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這裡也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蟈蟈的外貌特點,作者把蟈蟈描寫得很美,沒見過蟈蟈的人一想象就知道蟈蟈長得啥樣,而且那麼很美、很可愛,自然也會喜愛上這小蟈蟈。
生27:“現在是7月中旬,村裡今晚在慶祝國慶。當孩子們圍著歡樂的篝火跳跳蹦蹦,當鼓聲隨著每支菸花的升空而響起時,我獨自一人,在陰暗的角落裡,傾聽著田野的節日音樂會,田野裡的節目要比此時在村莊廣場上上演的節目更加莊嚴”。我認為“傾聽”一詞很形象地表現了“我”對田野的節目音樂會情有獨鍾,真是“迷上了戶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鳥。”,又與下段作對比,給讀者留下懸念。
學生28:我補充,“7月”天熱蟬噪,“中旬”的夜間月明星稀,陰暗角落也朦朧,晚上9點的田野草際林間似明非明,似暗非暗,似靜非靜,正是欣賞“田間音樂會”的大好時機。這裡有社會環境的反襯,也有自然環境的正襯。
(師生不約而同地鼓掌)
學生29:“不幸的蟬被活活咬傷,猛地一跳,進攻者和被進攻者一道從樹上掉了下來。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就像鷹在天空中追捕雲雀一樣。”這裡寫蟈蟈與蟬的激烈搏殺場景,把蟈蟈和蟬作對比,又把蟈蟈捕蟬比做天上的老鷹捕殺雲雀一樣,突出蟈蟈迅猛和勇敢,作者對蟈蟈的觀察真仔細,寫得真精彩。
學生30:蟈蟈也有安靜的時候。“嗉囊裝滿後,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後閉著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它們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天氣炎熱時尤其如此。”其中的“抓抓腳”、“擦擦臉和眼睛”、“閉著雙眼”、“躺在沙上”,這裡彷彿不是在寫蟈蟈,而是像在寫一個人吃飽了喝足了,無憂無慮的悠閒自在地享受著美好的幸福生活。蟈蟈的此時的動作和神態它也太悠閒自得了。
……
教師:同學們讀的很仔細,賞析得都很細膩,很到位,現在總結一下作者把蟈蟈寫得這麼有特點、有趣的原因,以便日後寫作中借鑑。先小組間交流,看誰總結得好。
學生31:作者喜歡蟈蟈,又仔細觀察蟈蟈,再恰當地運用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就把蟈蟈寫得這麼生動、形象、活靈活現。
學生32:作者不像我們整天坐在教室裡,他童年時代就“迷上了戶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鳥”,他肯定白天夜晚都對花草蟲鳥進行觀察,在觀察中他聽到蟈蟈的叫聲很有特點,又長得很漂亮,於是就更仔細地觀察它,把它裝在籠子裡餵養它,研究它。正是因為這些作者才能抓住蟈蟈聲音、形態、食性方面的特點,再運用剛才大家賞析的那些生動、形象、準確的語言進行細緻地介紹,呵呵,就給我們寫出這麼美的文章了。
(師生不約而同為他鼓掌)
(七)運用遷移
教師:說得真好!這些都是我們在寫作中值得借鑑的。同學們,45分鐘太短暫了,大家還意猶未盡,請課下選擇其中一個作業完成好,相信大家會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綠色蟈蟈》教學實錄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