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課堂教學實錄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描寫現代社會的諷刺文章,下面我們看看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拿來主義課堂教學實錄吧!
拿來主義課堂教學實錄
師:請坐。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拿來主義》(板書)。課前,大家自主學習了這篇文章,並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老師看了大家的問題很高興,我感覺到同學們不是簡單地讀了表層的文字,而是深刻地思考了文字背後蘊藏的東西。很多同學提出的問題很有深度,也頗有代表性,尤其是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但要想回答到位並不那麼簡單的問題,非常不錯。時間的問題,我們這節課一起來集中處理一些共性的、突出的問題,儘量輻射解決更多的問題。
PPT顯示:
1、在提出拿來主義之前為什麼還要寫那麼多“主義”?
2、文中採用“大宅子”來論證,到底想說什麼?
3、這篇文章的主題(旨)是什麼?
師:文章大家很熟悉了,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哪個同學能主動站起來說說?
生1:文章的開始先講了“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和“送來主義”,我認為主要是想讓讀者意識到這些主義的危害,為下面寫“拿來主義”做一個鋪墊,與“拿來主義” 做一個對比。
生2:這裡主要是批駁這幾個主義,為下面立論“拿來主義”。
師:嗯,“立論”,你的意思是這裡面有一個議論文結構中“破與立”的問題。
生2:是的。
師:我們知道“破”就是“駁論”,“立”就是“立論”。剛才大家說的可以理解為:批駁“三個主義”是為了“拿來主義”的提出。
生3:老師,剛才你講到“破”就是“駁論”,那作者寫“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和“送來主義”是屬於駁斥論點、論據還是論證呢?
師:這個問題很好。看來你有了細緻深入的思考。哪個同學試著來回答一下?
生4:我認為,這裡應該屬於駁論點。
師:駁論點?你能具體地闡釋一下嗎?
生4:因為“拿來主義”是對“送去主義”和“閉關主義”的反面觀點進行批駁、駁斥,指出它們是荒謬的、不合理的。所以我認為應該是駁斥論點。
師:那你(面向生3)覺得這樣的解釋怎麼樣?
生3:我不贊同。因為我覺得文中的“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等等,是魯迅先生對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精闢概括,不能看成是“反面的論點”,只是一種現狀的發現與思考,很像議論文的“由頭”。
生5:我贊同他(生3)的想法,這裡不是針鋒相對,而是一種寫作順序。
師:好,大家各執一詞。你認為是反面的觀點,屬於駁斥論點,他認為只是一種現象,是一種寫作順序,是“寫作由頭”,作者並不是有意識先樹立靶子,然後再批判。同學們再自由讀讀、思考思考,小組之間討論討論、交流交流,哪一種理解更合理、更好呢?
(生自由朗讀、思考、討論、交流)
生6:我認為前文中所說三個“主義”應該屬於本文的駁論點,是批判的靶子。因為,這些“主義”是為“拿來主義”的提出作鋪墊的。這些“主義”不好,不對,才有必要提出“拿來主義”。
師:嗯,這裡好像又講到一個“因果論證”。還有沒有其它看法?
生7:我認為此處應該是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現象,一種社會事實,作者是看到這些現象而引發思考,進而提出“拿來主義”的。雜文特別強調現實的針對性,由社會現象到理性思考,進而尋求解決的出路,這樣的文章就特別有意義、有價值了。
生8:就像寫議論文需要“由頭”一樣,作者先看到那些“主義”在社會上存在,才想告訴我們要怎麼去做。有人說好的雜文是“匕首”或“投槍”,我想魯迅先生被稱為那個時代的“匕首投槍”,大概就是因為他敏銳地由社會存在的現象裡發現一些深刻的東西,進而對其深入地剖析,探尋救國救民的出路。
師:太好了,你們的'認識非常深刻。道理越說越清,我也贊同這些“主義”,是作者看到的一種社會現象,是本文寫作的由頭。生1敏銳的發現,經過同學們的思考、討論與交流,事實和駁論點之間的差異就很明顯了。對於這篇《拿來主義》,並不是一般議論文的“先破後立”,而是由一些社會現象引發思考,這種思考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師:那麼這些“主義”式社會現實引發作者怎樣的思考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文字的7-10節,找出體現作者思考的句子,等會我請一個同學說一下,其他同學補充。
生9: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總之,我們要拿來。
生10:“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師:(板書學生說的句子)
師:這幾句,是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深入思考,同時也告訴了我們要怎麼樣拿來與拿來之後怎麼辦?幾乎是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說法,因而在閱讀時可以把它們聯絡起來,並相互參讀。作者的思考即《拿來主義》的主要觀點,實際上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哪個同學說一下?
生11:“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師:嗯,很準確。這樣一來,我們是不是可以把“自己來拿”理解成“拿來主義者”?
生12:我覺得可以,這樣似乎更好理解,“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句話就可以解釋成,我們要做一個“拿來主義者”。
師:好,我們很多同學的解讀水平是很高的,其實“拿來主義者”就是文中所說的——
生齊說:新人。
師:那“拿來主義者”(新人)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
生13:“他佔有,挑選”。
生14:“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師:這樣看來,《拿來主義》的後半部分,是在描述“拿來主義者”(新人)是怎樣的人,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應該具備“拿來主義”這種文化意識。而不是在論證“怎樣拿來”這件事情,更不是在提供“拿來”之後怎麼處理的方案。這樣一來我們就很好理解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描述的社會現狀,也好理解作者在那特定的現實背景下提出“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了。
師:這部分使用了一處明顯的比喻論證,大家發現沒有?
生齊說:“大宅子”。
師: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對“大宅子”是不是就好理解了呢?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看看文字中提到的那位青年人對待“大宅子”有幾種態度?
生15:不敢要的;放火燒的;全盤接受的,包括吸食;還有“佔有,挑選”的。
師:魯迅先生是如何看待這幾種情況的?
生16:不敢要的是“孱頭”;放火燒的是“昏蛋”; 全盤接受的,包括吸食是“廢物”; 佔有,挑選的是真正的“拿來主義”者。
師:好,分析很準確。第四種才是真正的拿來主義者,因為什麼?剛才我們同學也說了,因為他佔有、挑選。其實大家在剛才的分析中不知不覺的學習了一種論證思維就是“證偽思維”或叫“排除思維”(板書)。什麼是“證偽思維”?(PPT顯示)
我們面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儘可能多可能全地提出各種各樣的主張、見解、辦法,然後逐一分析各種主張、見解、辦法所具有的負面因素,消極影響,將其一一排除之,最後確立負面因素較小,積極影響較大的那一主張、見解、辦法作為論者的主張、見解、辦法。這種論證思維就是“證偽思維”或“排除思維”。
師:對這個方法的思考與印證,大家可以參照閱讀畢淑敏的一篇文章《我的五樣》(蘇教版必修一)。你可以用這種思維方式去賞讀畢淑敏筆下“人生的五樣”,也許會有新的發現。
師:好,透過前兩個問題的解決,這篇文章的的主旨似乎也慢慢明朗化了,哪個同學能總結一下呢?
生17:我認為“拿來主義”是這篇文章的主旨。
生18:我認為 “如何對待文化遺產”應該是這篇文章的主旨。
生19:我不同意他們的看法,因為透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作者主要是想告訴我們做一個拿來主義者,包括“大宅子”的運用,作者也是想更形象,更明確地告訴我們做一個怎樣的拿來主義者。
師:也就是說你覺得“我們要做一個拿來主義者”,“有具體做法的拿來主義者”是這篇文章的主旨。
生19:是的。
生20:我想補充一下,可能會更好理解。文中說“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還有後面魯迅先生的簡煉概括“佔有,挑選”等,更準確的說是“拿來主義”的含義,不是《拿來主義》這篇文章的主旨。
師:很好,你從微觀入手進行宏觀把握,思維清晰,而且比較準確,也就是你是同意後面這個學生說的觀點。
生20:嗯。
師:請坐。關於主旨,老師也看到很多不同的說法,恐怕語文界對此也沒有明確的認識,有人說這篇文章是說的是“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我也是不贊同這種說法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開始解決第一個問題的分析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魯迅先生舉例之前說的話——“別的且不說罷”——這就是說,本文僅僅是以“學藝”方面的事為例子說一說當時的一種傾向,即當時人們“拿來”意識的缺乏,只是一味地“送去”。所以,不能僅僅視為“學藝”方面的事。
師:我個人認為判斷《拿來主義》的主旨是以魯迅先生的最根本關切為依據。很顯然,他要人們把“拿來主義”作為一種溝通、交流的文化意識,努力做一個真正的拿來主義者。
生21:(舉手,老師示意站起來)老師我同意你的看法。因為,“禮尚往來”是什麼意思,我認為就是交流、溝通中有“往”有“來”。作者在告訴我們一個真正具有開放意識的民族或個人,在各種交流、溝通的活動中,不要只是一味地“送去”,面對對方的東西“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簡要概括之就是“佔有,挑選”。
師:太好了,你比老師要高明啊,理解十分透徹,表達鏗鏘有力,老師為你高興。(大家不約而同鼓掌)是的,魯迅先生提示人們要努力踐行“拿來主義”這種文化意識,從而構建起一種自尊、自立、健康的交流文化。
師:我們的思維一步步深入,很多東西也慢慢理清,我們再深入思考一下:既然魯迅先生把“拿來主義”作為一種文化意識來說,那麼我們能不能深入剖析一下其基本精神呢?這個問題大家相互討論一下,可以再次的瀏覽文字。
生22:“拿來主義”首先是拿來,拿來就是主動“來拿”。這裡有一種主動的精神含義。
師:請坐,很好,用心咀嚼了文字,說到要害。(板書“主動”)其實文章最後一段也有明確的印證,我們要主動拿來。還有沒有其它發現?
生23:文中告訴了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
師:嗯,你也概括一下,這是一種什麼精神含義?“腦髓”?“眼光”?這些對於一個人而言主要是用來——
生23:思考、分析問題。
師:不錯,對,是分析問題的。(板書“分析”)還有沒有其它同學補充?
(教室安靜,大家思考,有的同學在翻書)
師:大家結合生活經驗,正常情況下,我們拿來東西是為了什麼?
生24:(突然一聲)使用,是為了使用。
師:文中有沒有相關的提示?
生24:有,最後兩段就可以印證。
師:你來讀一下相關文字吧。(生讀書)
師:很棒,讀的時候知道在“用”的地方重讀,你反應也很敏捷。那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我們不能為“拿來”而“拿來”,而要著眼於用,要致用才更有意義。(板書“致用”)
(生們點頭)
師:大家一起看黑板“主動”“分析”“致用”,這是“拿來主義”的精神維度,也是“拿來”的三個原則,構成一個可操作的系統。
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發現我們大家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有著很好的思考力。我們再回頭看看這三個問題(顯示課初問題的那一張PPT)。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理清了雜文的特點以及閱讀雜文的思路,初步看出作者的寫作目的;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學會了一種論證思維就是“證偽思維”或叫“排除思維”也明確了作者的主張與見解;在解決第三個綜合性的問題時,我們明晰了文章的主旨並清晰地認識到 “拿來主義”是一個由“主動、分析、致用”構成的系統,所以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們要能明確拿來主義的內涵,做一個拿來主義者。好,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