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小池獲獎教學實錄

小池獲獎教學實錄

一、揭題,瞭解學生已有基礎

1、出示詩歌於黑板。學生自由讀背。

2、師:這首古詩哪些小朋友會背了?誰來背背?

(指名三人背誦。)

3、師:有些同學已經會背了,那麼今天我們要進一步把它讀好,讀出詩的味道,還要把裡面的字認一認。

現在的小學生閱讀面是比較廣的,許多學生的家庭教育也很好,特別是一些古詩之類的,很多學生都會背的。所以我們的教學完全沒有必要一定要從零開始。按照學生的的已有基礎進行教學,也是我們新課程倡導的。既然學生會背了,那就先讓他們背一背,然後再給他們提出新的要求:要把它讀好,讀出味道。這樣的設計是比較實在的。

二、初讀,大致瞭解詩的大意

1、指名朗讀:

師:那麼現在誰願意將這首詩讀給大家聽一聽?

生:……泉眼無/聲/惜(細音)細(惜音)流……

(讀音和停頓都有問題。)

師:你能把第一句再讀一讀嗎?看清楚拼音。

(該學生還是沒有讀準確。)

師:你先坐下,我們聽一聽其他同學的朗讀,等一下再請你讀一次,相信能讀正確了。

(指名另兩位學生讀後,再請他來讀,果然讀正確了。師生共同祝賀他。)

2、揭示作者:

師:剛才的同學在朗讀時,都將詩的作者告訴了我們,他是誰呀?

生(齊):楊萬里!

板書:宋 楊萬里

師:是的,《小池》是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寫的。他在詩中寫了一個怎樣的小池呢?

學生自由讀後發言。

生1:一個靜靜的小池。

生2:美麗的小池。

生3:這是一個長著荷葉的小池。

師: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1:是春天。

生2:不對,應該是夏天。因為夏天才有荷花的。

生1:可是這兒沒有荷花。

生3:這裡有荷葉,荷葉剛剛長出來,所以這是早夏。

師:有道理,只是我們不說早夏,是初夏。

板書:初夏

雖然有些學生已經會背誦了,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的,有些學生連正確朗讀還是有困難。我們的教學在關注學生已有的基礎的時候,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透過耐心地引導,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自己的基礎是也有很大的提高。這是很重要的。實施新課程之後,老師普遍反映,學生之間的差距拉大了。所以我們要給學有困難的學生更多的機會。

三、再讀,讀通讀順詩句

1、聽課文錄音:

這首描寫初夏小池的詩寫得很美,我們怎樣來讀好它呢?先來聽聽課文錄音。

2、自由朗讀:

我們也來讀一讀吧!

3、指名叫一些學生來讀或者背:

師:她哪些地方已經讀得好了,不足的地方又在哪兒?誰願意將它指出來?

4、小組互相朗讀:

還沒有讀的在小組裡讀,讀給同學聽聽,互相糾正共同進步。同桌兩人互相讀。圈出生字,藉助拼音讀準生字,並說說你是怎樣記住它們的。同桌把每句詩讀通順。

5、檢查朗讀情況:

指名讀,小組賽讀,全班齊讀。

古詩的朗讀是非常重要的,怎樣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本課的教學,老師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學生讀的興趣,提高朗讀的質量。

四、交流,簡單瞭解詩意

師:透過讀,你讀懂了什麼?你是從哪句讀懂的?

生1:我讀懂了泉水是沒有聲音的,泉眼“無聲”惜細流。

生2:我讀懂了泉水是輕輕地流過的,是從“泉眼無聲惜細流” 知道的。

生3:我知道了荷葉剛剛長出尖尖的角,就已經有蜻蜓停在上面了,是從後面兩句讀懂的。

師:你能在插圖中指一指那剛露出尖尖角的.荷葉嗎?

指名該學生上來在圖中指出,其餘學生一起朗讀:小荷才露尖尖角。

生4:老師,那我有問題了,為什麼蜻蜓是“立”在荷葉上,而不是“停”?

生5: “立”在荷葉上就是“停”在荷葉上。像雜技表演那樣倒過來了。

師:哪裡還讀不懂?

生:“泉眼”是什麼意思?

大家似乎一下子解釋不出。

師:那我們來看看插圖,你認為泉水是從哪邊流出來的?

生:是從右上方流過來的(指圖)。

師:泉眼也就是泉水流出的地方就在這邊。

生:“惜細流”的“惜”我又不懂了。

師:你們誰能用“惜”組詞嗎?

生:珍惜,愛惜。

生2:哦,就是泉水愛惜流水。

師:是啊,泉眼珍惜地讓泉水輕輕流出。

……

古詩教學中,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是我們老師最難把握的,尤其是一年級小學生,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逐個講解詞句的意思,不但學生不能理解,而且他們也沒有興趣。本課的教學,老師讓學生自己來說說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有讀懂。學生從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入手,說得明白,也聽得懂。從教學的效果中我們可以發現,雖然是一年級的學生,可是他們對詩句還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的,比如“立”,比如“惜”,這些詞語,如果我們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學生是很難理解的。

五、朗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1、教師範讀,指導停頓:

師:這麼美的詩,讓老師也來讀一讀好嗎?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學生練讀,激發想象:

師:我們男生讀一讀,(問女生)你們看到了什麼?

女生1:我看見荷葉長出了尖尖角,有一隻蜻蜓在上面休息呢!

女生2:我看見大樹的影子映在水中,很美。

……

接著反過來,女生讀,問男生。

男生1:我看見泉水輕輕地流著,蜻蜓飛過來,立在荷葉上,荷葉剛剛露出尖尖角。

男生2:我看見詩人楊萬里了,他站在一個涼亭裡,把這首詩寫了下來。

男生3:還有很多的小朋友,要來這邊玩耍呢!

……

學習古詩,除了要讓學生讀懂讀好之外,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這對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難的。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這是很正確的。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麼呢?他們想到的是什麼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們老師是無法替代的。讓他們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六、畫畫,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師:你能把這樣的情景畫一畫嗎?

師:你覺得在你的畫中應該畫些什麼呢?

生1:荷葉,泉水,大樹,蜻蜓。

生2:還有太陽!

師:為什麼要畫太陽?

生2:因為這是個晴天。樹陰照水愛“晴”柔。

師:好!誰願意來黑板前跟老師一起畫一畫?

最後大家一起畫一畫,指名學生到黑板上和老師一起畫,師生一起畫,其餘畫在紙上。將詩與畫,情與景融為一體。

語文課的學科融合,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讓學生畫畫的目的不是畫,而是透過畫,更好地理解古詩所描繪的意境。現在很多語文課,設計了很多的花樣,如果目的不明確,就容易本末倒置了。學生說要畫上太陽,教師的追問很重要,透過問,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詩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