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繪畫教學方案
教學時間
課 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透過本課學習,讓學生對中國畫特有的繪畫工具“文房四寶”以及專門的中國畫顏料和獨特的表現形式有一初淺認識。
過程與方法:透過課文中範畫賞析探尋中國畫豐富的表現手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對中國畫形成正確的概念,並透過這種理解和認識提高對祖國優秀傳統繪畫的熱愛和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國畫特有的繪畫工具“文房四寶”以及專門的中國畫顏料和獨特的表現形式。
難點:課文中範畫賞析探尋中國畫豐富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教法:比較分析法,引導探究法,運用投影儀輔助教學。
學法:描述,理解,感受與評價。
教學準備 製作PPT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匯入
經過上個學期美術鑑賞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美術鑑賞能力,在這新的學期,我們將過度到繪畫這一模組,但繪畫也不是單純的繪畫,因為在我們的藝術學習領域裡,培養與提高鑑賞能力是離不開每個模組的。學習各種繪畫技法之前,我們先來感受一下祖國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瞭解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特徵。
(課件出示幾幅優秀國畫作品)在20世紀50年代,西方繪畫大師畢加索會見中國畫大師張大千時曾說:在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我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的藝術。當然,日本的藝術又是源自你們中國的;第三非洲的黑人有藝術。
提問: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回答:歷史悠久與燦爛文化等
教師小結: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國家,她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並使其持久地發展著。中國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做為炎黃子孫,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探究民族文化的瑰寶——中國畫。(板書:民族文化國之瑰寶—— 中國畫)
三、新課學習
(一)民族文化的瑰寶(板書)
提問:為什麼說中國畫是民族文化的瑰寶?中國畫在哪些方面具有獨特之處呢?(課件出示:兩張西方油畫與兩張國畫對比)
學生討論回答:(學生可能會先從色調和畫得像與不像等方面回答,這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表現形式上回答,讓學生注意國畫的詩、書、印)
教師小結:中國畫的獨特之處是將中國文化中詩、書、畫、印融會在一處,彰顯濃厚的文化底蘊。
(二)瞭解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板書)
問:用什麼工具創造出這些作品的呢?(多媒體展示作品)
學生回答:“文房四寶”或“筆、墨、紙、硯”
教師提問:文房四寶對我們炎黃子孫來說,就很簡單了, 但你們知道那裡的是最好的嗎?
學生回答,學生回答的同時課件出示相對應的中國畫工具材料,最後由學生總結。
教師小結:中國畫所用的“文房四寶”原指湖筆、宣紙、徽黑、端硯。湖筆產地浙江湖州;宣紙產地安徽涇縣;徽黑產地安徽歙(shè)縣;端硯產地廣東高要端溪。(板書:湖筆、宣紙、徽黑、端硯)繼而延伸到中國毛筆的種類、宣紙的種類和生產,書畫用墨的種類,中國四大名硯。
(三)中國畫有哪些獨特的表現手段?(板書)
課件出示宋代梁楷的“潑黑仙圖人圖”和 張大千的《一水菰蒲綠半天雲雨清》)
學生欣賞中提問:從這兩幅畫中我可以看出筆墨怎樣呢?
學生回答:(略)(引導學生從表現形式上理解)
教師小結:豐富多變的筆法和墨法。
問:這是因為什麼呢?
(學生與教師共同回答)因調水的多少,可有深淺變化:因筆中含水的多少有乾溼變化,由於在筆的不同部位蘸墨蘸水,又可產生一筆下去,自然分出深淺的效果。利用宣紙滲水的性質,可在墨上衝水,水上衝墨或色墨結合,幻化出水墨淋漓,色墨相融。揮揮灑灑、氣象萬千的奇妙效果,亦即墨法中最負盛名的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等等。
課件出示幾張西方油畫和幾張國畫:讓學生從表現形式上談談有什麼區別?從中總結出,中國畫中的詩書畫印是區別以西方油畫的最基本的特點。
提問:大家談談您對國畫中的詩、書、畫、印的認識?
教師小結: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美妙的詩文吟誦生活,歷史上許多畫家即是書法家又是詩人,往往以詩文隱寓自己的理想、抱負以及人格追求。如(蘇軾曾盛讚現任“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問:如何理解中國畫獨特的創作理念和美學追求?
課件出示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國畫,提問:在觀察過程中,注意思考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國畫,形式上有什麼不同。
先分小組討論,最後選代表回答,然後老師總結,如:國畫創作最初是追求形式,晉人陸機論。“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到了東嚴明顧愷之提出:“遷想妙得”。到清代,這種看法就更有發展,石濤認為必須“深入物理”,才能“曲盡物態”,以求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到了現在齊白石說繪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由於不同時期的美學追求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也有出出了寫實、寫意等畫法。
(四)作品分析
①富春出居圖卷·黃公望
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平江常熟人。這是一軸紙本水墨長卷畫,縱33釐米,橫639.9釐米,前半段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段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作品描繪富春江一帶初秋景色,畫風平淡天真,筆墨富於變化。此圖發揮了中國山水畫“散點透視”的特點,完全不同於西洋繪畫的“定點透視”。長卷可以“景隨人遷,人隨景移”,作者和觀者如在景中游,邊走邊看。這幅畫靠的是藝術修養和筆墨功夫。畫家79歲始創作此畫,終日對真山真水潛心琢磨,用簡練的線條表現出作者對大自然的感受“三四載未得完備”。書中選的是其中一段。
③看泉聽風圖軸·唐寅(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號六如居士等,蘇州人。工詩文書畫,高遠構圖。景物佔了左邊大部,右上角留出較大天空,用詩文書法題款與左下角繁多的景物遙相呼應。
四、 學生練習
根據以前美術鑑賞的學習和新課的學習,談談你對中國畫的認識和感受。
五、拓展與自我評價
舉二三例,談談你對中國畫關於“不似之似”理論的理解和認識。
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小結所學知識點。
課後作業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