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傳統文化與教育教學結合起來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我國開始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尤其是將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進行融合。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把傳統文化與教育教學結合起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把傳統文化與教育教學結合起來 篇1
傳統國學經典《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以其獨有的魅力,在長期的文明傳承中大放異彩,引領華夏的民族精神,為世人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精神財富,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遺產。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肩負的使命光榮而艱鉅。為了更好地研究課題學習傳統文化,培養人文精神,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把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中的。
一、利用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對加強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清明節時讓學生背誦有關清明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感受詩人的情感。端午節時向學生介紹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請學生帶著問題請教長輩或藉助網路進行查詢,明白端午節時賽龍舟、吃粽子、懸艾葉的習俗。中秋節期間,蒐集與中秋節相關的詩詞,在班會上舉行詩詞朗誦會,要求能說出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體味其中的意境;激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節日的意義所在,靈活地激發每位學生的探索創造精神;充分利用班級展示板大力宣傳中秋節的由來,讓學生製作手抄報,寫自己過中秋節的感受,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氣息。重陽節,蒐集並背誦與重陽節相關的詩詞,開展愛老敬老實踐教育活動,到敬老院為老人送慰問品、打掃衛生、表演節目,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這些活動既能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瞭解中華文明的傳統美德,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大有益處。
二、把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學生們已經能熟背《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經典,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古詩,但不會恰當地運用,所以教給學生學會運用的方法很重要。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我把傳統文化教育逐步滲入到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去。如學習《釣魚的啟示》運用了《論語》中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等名言教育學生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並出示了有關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衡量是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孟德斯鳩)。我在教學《畫楊桃》時,出示《論語》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關於善待他人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教育學生實事求是,善待他人。教學《和時間賽跑》時,積累了關於珍惜時間的名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學唱了《明日歌》,教育學生懂得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再如學習《新型玻璃》一文時,運用《弟子規》中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育學生要用心讀書;用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教育學生髮言時聲音要洪亮。並積累了有關科學的名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使學生明白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所以我們要從小愛科學、學科學。這樣,不僅積累了傳統文化,還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使語文課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
三、用傳統文化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指導學生用《三字經》《弟子規》《論語》中的學習態度、為人處世之道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如我班的周同學在美術課上把李同學的手劃傷了,我指導她在作文中寫道:下午到校,班主任把我倆叫了過去,問清了事情的經過,然後耐心地教導我,我都聽進心裡,句句都在我心裡打下烙印,我以後再也不這樣做了。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今天我換位思考一下,可能我比李同學還要嬌氣!我會把老師教導我的話永遠記在心上。以後各科學具儘量自己帶全,如果確實需要向別人借學具,也要等別人用完再去借。做事時不能毛手毛腳,因為《弟子規》中說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今天發生的事令我終生難忘!再如我班的曹同學沒有經過主人的同意把其他班同學的球拿去玩了,我用《弟子規》中的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教育他用別人東西時要得到主人的允許才能拿,並要及時歸還。班長楊同學協助我管理班級,他說有的同學對他不服氣,我用弟子規中的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教育他要處處以身作則,正確樹立自己的威望。
總之,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並運用傳統文化,既避免了老師空洞的說教,又培養了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了老師的教育教學藝術水平,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由於教學相長、相輔相成的原因,利用傳統文化教育學生,也給老師提供了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和一個展現老師才華的平臺,所以說傳統文化使教育教學錦上添花。
把傳統文化與教育教學結合起來 篇2
近年來,我國逐漸開始探索傳統文化和學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併力求能夠培養學生的傳統美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只有將傳統文化引入學校和課堂,讓學生能夠耳濡目染,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一、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教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要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那麼首先要對師資隊伍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儘管大多數教師都具有很高的專業素質,但並非所有學科的教師都瞭解傳統文化,就算是與傳統文化有直接聯絡的語文教師,也不一定對傳統文化有很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教育學生之前,先要培養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例如在教研會上新增傳統文化學習交流會的專案,教師在學習《論語》《弟子規》《三字經》等優秀傳統文化典故後,以不同的形式來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學校也要定期進行傳統文化培訓活動,讓每一位教師都能瞭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促進傳統文化教育的順利開展。
二、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相融合
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科教學相融合,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才能將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
第一,傳統文化與語文學科融合。讓語文教學中的識字、朗讀等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能夠使語文教學的拓展和延伸,還可以實現對傳統文化的高效學習。例如在教授和端午節有關的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或上網搜尋,回答端午節的相應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出一期以端午為主題的黑板報,也可以讓學生蒐集其他和端午有關的詩詞或事件,並分享給其他同學,在營造節日氛圍的.同時,讓學生感受端午節所蘊含的傳統文化以及屈原的愛國情懷。
第二,傳統文化與道德及法治學科融合。在學習道德與法治中有關孝敬父母的課文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的典故,讓學生能夠學會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體會父母的辛苦。
第三,傳統文化與書寫教育融合,很多學校都開展了書法課程,將傳統文化與書法課程相結合,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還可以讓傳統文化根深蒂固地植入學生的思想中。在書寫中,既練習了書寫技巧,又能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因此,教師透過將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相融合,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不僅能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學校教育中,還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含義和價值,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傳統文化的樂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傳統文化與校園環境建設相融合
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學校需要精心設計校園文化建設方案,可以採用傳統文化美化校園,可以將學生的書法作品以及傳統文化手抄報等張貼在教室後面,後牆黑板報主要以傳統文化為主體,例如傳統節日、優秀傳統文化典故等。在學校的樓道走廊中展示一些經典的傳統文化書籍或典故,並配圖展示,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裡每一處都可以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展示平臺,為了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學校應做到讓校園的每一處都能教育學生,每一個角落都能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因此,將傳統文化與校園建設相結合,可以讓整個校園都能都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教育氣氛,讓學生能夠在耳濡目染中學習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四、用體驗式教學促進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教育僅靠教師和學校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比起在日常教學中學習傳統文化,學生更應該親自體驗傳統文化。學生要想真正學習傳統文化的內涵,只靠教師講解是不夠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展體驗式教學,將現有資源高效利用,讓學生體驗傳統文化。例如組織學生去參觀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統節日期間舉辦相應的習俗活動,還可以舉辦校園傳統文化朗讀大賽等。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佈置一些有關孝心的作業。無論是哪一種體驗式教學,都會對傳統文化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都能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學生在樂中學,在體驗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並能實現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五、結語
總而言之,中華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缺一不可,將二者進行深度融合,不僅可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可以真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學校只有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將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和校園環境相融合,積極採取體驗式教學,在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才能真正實現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