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讓語文教學融入傳統文化的教學感想

讓語文教學融入傳統文化的教學感想

在語文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傳統文化這塊資源,大膽嘗試,靈活滲透,常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課程標準》將語文學科定位於交際工具、文化載體,要關注語言的能力。其內容包括不僅是讀寫,還有聽說,在開發學生潛能時,要注意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要增強學生的文化積澱。這個文化積澱不僅是知識性的,不僅是中國的,應該是指各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思想、道德等多方面內容。因而語文所承載的不光是對語言文字的使用,其中還負載了無數文化的東西,它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傳承了五千年的文明,是最古老的但又是最有生命力的文明,雖然中間有很多次斷開,但中華文化的思想卻是一脈相承的,這使我們的語言文字包含著豐富的含義。20世紀的現代化程序表明,脫離傳統的現代化從來沒有成功的先例,丟棄傳統,就意味著喪失特色。無數事實證明了列寧的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歷史上的“城陰城”具有悠久歷史與文化,就不能不注重自己的文化特色,以獨特而具有個性的魅力更好地融入開放的世界。基於這樣的目的,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應成為一種共識。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因為有異鄉,才會有故鄉”。地域的力量是強大的,傳統文化教育得當,即使有一天城陰城子弟到了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相信無論東奔西走,無論右彎左轉,無論滄海多麼遼闊,無論歸程多麼遙遠,也要回歸起點。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綿延不絕的傳統文化也絕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裡斷裂,這是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學生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需要。但是怎樣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怎樣在實踐中體驗感悟?怎樣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對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展開研究,尋求激發學生熱愛漢語,熱愛生活,熱愛傳統文化的活動平臺。

傳統文化教育足以增強民眾的自豪感,激發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古代的雄辯家說過一段精彩的話:“桔生淮南以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不然的話,我們何以解釋牡丹以洛陽為最名貴,芍藥以揚州的最奇美,木棉在溫暖溼潤的嶺南生長得最茂盛,白楊在寒冷乾燥的北國生長得最挺拔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對一樣事物不認識、不瞭解是談不上有何感情的,只有發現了事物的可愛之處,才會產生愛的情感。對家鄉的熱愛,必須首先建立在對家鄉的瞭解上。中國文化在歷史學上常常以地域不同而劃分為一些風格迥異的品類,如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而區別這些不同文化的並不僅僅因為它所擁有的不同名稱,它們的獨特內涵也使其閃爍著同樣亮麗的光華,比如語言詞彙,民居建築,民間製作,地方劇種,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等。

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助於我們以理性的態度和務實的精神去繼承傳統,開拓未來。

課程中不包含文化是不可能的,離開文化的課程是不存在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極其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寫道: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這首千古絕唱幾乎是對有著豐富而古老內涵的歷史文化所作的最具代表性的畫面定格。歷史上有許多本埠名人和客居外地名人創作出許多名篇鉅著和佳詩妙詞,是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語文學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財富。在這片熱土上,還形成了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革命歷史文化、忠義文化、山水文化、書畫文化,所以傳統文化教育除了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外,還可以與歷史學科、政治學科、地理學科、美術學科等緊密結合,探索適合本地域傳統文化教育的新路。

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就是要讓我們的後代知道我們的文化之根與文化形態,也要了解我們文化特色與文化優勢。對我們生息與生活的這一塊熱土,要潛移默化地培育起如著名詩人艾青所說的那種純樸而深厚的情感:“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是要重鑄信心,充分認識到在這片土地上曾經有過的榮耀和這榮耀在今天乃至將來的繼續輝煌。

傳統文化是條源源不斷的河流,從古流到今,並奔向未來。合理地利用它,會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姿態萬千,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