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行道樹》的課堂實錄

課文《行道樹》的課堂實錄

師:漫步於繁華的都市,徜徉在寧靜的樹陰,清風拂過朝露滋潤的臉頰,晨曦暖透溫馨裝點的清涼……人們快樂著,幸福著,卻少有人關注為我們製造清新,生產活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行道樹。它們生長在寂寞裡,生長在不被人瞭解的孤獨裡。今天,著名作家張曉風將帶我們走進行道樹,去聆聽它們心底最真的聲音。下面,老師朗讀課文,請大家仔細來聽,看大家能聽出哪些疑問。

(老師範讀課文,學生們仔細地聽讀並時時做一些筆記。)

師:同學們,課文讀完了,不知大家聽出了多少疑問,下面請你們按小組坐好,開始討論並暢所欲言。

生:我想問一下,課文第一自然段中“飛塵”一詞,可不可以換成“灰塵”?

師:這個問題很細微,但是很有價值。誰能幫他解答一下?

生:“飛塵”指飛揚的塵土,重在“飛”上,如果換成“灰塵”就不能表現“塵土飛揚”的狀態,所以不能替換。

師:回答正確,我還想補充一問:“飛塵”一詞,它還暗示了什麼?這對於寫行道樹有什麼作用?

生:暗示城市的環境差。這種環境不利於市民生活,而行道樹能吸附飛塵,改善市民的生活條件,它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裡,做著對人民有利的事,而這正是本文要歌頌的。因此,它對下文讚頌行道樹實際上起著鋪墊的作用。

師:這位同學的回答十分精彩!你們看,就一個詞,便可以引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可見,問題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問得有價值。請同學們繼續提問。

生:為什麼說“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把深沉給予了我們”?

師: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神聖的事業”指拿一類事業?請概括。

生:指對社會,對人類有利的事業。

師:是的。這種事業的最大特徵是什麼?

眾生:只講奉獻,不講索取。

師:為什麼說這種事業是痛苦的呢?

生:因為這種事業要你對此付出犧牲,所以痛苦是在所難免。(學生鼓掌)

師:我十分贊同這種觀點,那為什麼說“也惟有這種痛苦把深沉給予了我們”?

(學生們沉默,無人能回答此問題。)

師:首先得理解“深沉”一詞,很顯然,這裡不能理解為“沉著持重”的意思,它應該有“深層的內涵”,這“深層的內涵”就是指行道樹奉獻、犧牲之後的幸福與快樂。這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它往往深埋於成熟者的心裡。誰能舉出一些神聖的事業(職業)呢?

生1:人民教師,清潔工人。

生2:醫生,中國人民志願軍……

師:是的。這些人雖然工作不同,但都無私奉獻且默默無聞。讓我們為從事神聖職業和具有崇高精神的人們致敬!

(師生鼓掌。)

生:課文中有“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一句,我覺得“點綴”應該是讓事物更美好,既然這樣,為何有說是“悲涼的”呢?

師:這問題有一定深度,我們一起來討論。請問同學們:行道樹的奉獻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1:製造清新的空氣。

生2:在夏天獻出濃陰供人們乘涼。

師:這也就是說,行道樹在努力為市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但遺憾的是,我們的.市民“早已習慣於汙濁了”,環保意識淡薄。市民的健康問題並不是幾棵行道樹可以解決的,所以它們的內心深感悲涼。

生:既然這樣,它們為何還生活在城市裡?

師:這個問題交給你們自己解決,請各小組展開討論。

(學生討論。)

生:這是行道樹奉獻精神的再次體現。它們選擇了自己的命運並心甘情願地為此付出,辛苦並執著的工作。它們的誠心一定會感動麻木不仁的人們,城市的環境狀況有望有一定程度的改變。

生:課文結尾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這種說法矛盾嗎?

生:不矛盾。我認為“憂愁”是指行道樹為城市的空氣遭受汙染,市民的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以及環保意識的淡薄而憂愁;“快樂”則是因為他們從事的工作對社會有益,所以幸福而快樂。

師:問得好,答得好。誰能回答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作者寫行道樹的目的是什麼?

(學生討論。)

生: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行道樹的內心獨白。它向讀者訴說著自己酸甜苦辣,作者借行道樹讚美無私奉獻的精神,並號召大家行動起來,關心我們的生活環境。

師:對,這種把作者的觀點或感情寄託在某一事物身上的寫法叫象徵,也叫做託物言志。這也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請思考:作者要讚美無私奉獻的精神,可選擇的物件應該是很多的,為何偏偏選擇行道樹?

生:因為行道樹是人們常見的事物。

生:它容易被忽視,但它並不計較,更能突出它默默無聞的品質。

生:這叫“以小見大”。

生:很好。細心的同學會發現,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稱,有什麼好處?

生:像是行道樹的真情告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師:正確。當然,我們要討論的問題遠不只這些。一篇精美的文章是永遠也讀不透的。建議大家在課外繼續探討,深入挖掘,同時,還要學習作者的寫法,讓自己的文章也變得精、美。散文是極好的朗讀材料。而朗讀一篇文章,首先得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同學們,結合老師先前的範讀,加上自己的看法,你認為本文應帶著怎樣的感情來讀?

生:自豪和幸福。

生:傷感與悲涼。

師:我覺得應該把這些融在一塊兒。行道樹從事的是神聖的事業餓、,是自豪的、幸福的;但同時它有承受著被人冷落的孤獨,所以內心的傷感和悲涼不可避免。我認為朗讀時宜放慢語速,在快樂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哀愁。請各小組自由練讀,然後推舉以為同學參加全班的朗讀比賽。

(學生自由練讀教師巡視指導。)

師:下面我們進行一次朗讀比賽,看哪個小組派出的選手表現最好。要求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讀出感情。

(學生朗讀,教師對學生的朗讀作出評價。)

師:同學們的表現讓我非常滿意,但我們還不能滿足。同學們應該多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朗讀訓練。既能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又能在朗讀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可謂“一箭雙鵰”,何樂而不為呢?學完這篇文章,同學們一定感慨萬千,請你們用最精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內容不要求多,但一定要美。各小組開始準備。

(各小組積極準備,氣氛異常活躍,老師巡視釋疑。)

生:生活中,往往有許多人貢獻很大,但因為他們身份卑微,不容易被人們發現。我們要走進他們,肯定他們,歌頌他們!

生:有一句話叫做“痛苦並快樂著”,我認為用來評價行道樹是很合適的。

生: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這才是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命活力無邊但生命有限,讓你的生命煥發光彩,照亮世界,就是幸福和快樂的!(師生鼓掌。)

師:說得好。接下來請同學們摘錄課文中精彩的語句,並任選一角度作一些品析,我將利用這個時間,對今天個小組的表現作出評價,還將評出你們當中的“最佳組合”!

(學生做作業,教師評價個小組的表現,在下課前評出“最佳組合”,授課結束。)

【課後感】

《行道樹》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短小散文。學習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受到文學藝術之美的良好薰陶,同時也將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教學本文,我將課堂大膽交給學生主宰。整個教學活動圍繞“學生需要什麼”來組織,教師只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和點撥,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提高起語文綜合素質。

授課結束,我只有一種感覺:輕鬆!徹底的輕鬆!學生也表現出意猶未盡之態。從作業反饋來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以更加牢固。全新的教學已表現出強勁的生命力!

“教師有多累,學生便有多苦”,這是對傳統教學的形象評價。造成師生身心疲憊的原因是沒有找準教學活動的主體。一方面教師生怕將該傳授的知識遺漏,必然會盡可能“吃透教材”,將知識整理歸類,然後要求學生一一掌握,從而形成了學生沉重的學業負擔,學生是很不樂意接受的;另一方面,學生渴望表現自己,他們希望自己的發現被老師看見並且肯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傳統的教學課堂沒有給學生這種權利,他們成了“學習的工具,知識的奴隸”。所以到頭來老師勞累,學生辛苦,教學效果不佳。由此看來,“如果教育觀念不改變,越是負責任的老師,對學生的毒害就越深”也不無道理。

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的主體。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絲毫沒有淡化教師的作用,相反,對教師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師能全面深入地瞭解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表達能力;熟練運用教學技巧,開放而有序地組織教學。教師只有控制好課堂並極力營造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這種教學的優越性才能表現出來。當然,只追求形式的多樣性,而不注重效果的教學是不可取的。

新事物地出現並朝著某個方向發展,必定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阻力。教學亦是如此。就本次教學而言,仍然存在許多的缺點和不足,有待於彌補和改正。但它更新了我的觀念,指引了我的教學方向,這一點,已是彌足珍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