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跳水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跳水》的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作者按事物的發展順序展示給讀者一個個生動的畫面。文中人物各有特點,語言運用熟練,人物刻畫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訓練重點以外,還應讓學生感悟作者寫作方法。
二、指導思想
1.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使學生自始至終能自己讀書、自己感悟、自己發現、自己獲得。
2.教師為主導。教師帶領學生讀得更深,體會得更細,悟到得更多,發現得更快,最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所得透過讀或寫表現出來。
3.語文字體觀。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二者不可偏廢,使學生在感知、理解、積累的基礎上,能熟練運用語文這個工具,同時在精神與情感上獲得滿足。
三、總體安排
第一課時,在感知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確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二課時,跳出課文內容,明確作者組織及運用語言材料的精妙之處,從而加深對語言的理解與體會。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
1.弄清課文主要內容,弄清事物之間的聯絡。
2.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
二、教學過程
1.匯入 新課。
2.明確學習目的。我們這節課主要解決兩個問題:寫了什麼?為什麼寫?
3.看音像資料,瞭解文章主要內容。看完後提問:本文主要寫了什麼?
4.自由讀課文,弄清事物間的聯絡。把描寫事物之間聯絡的句子畫出來,認真讀一讀。學生自由讀,教師瞭解學習情況。
5.交流彙報。
①這些事物之間發生了哪些聯絡?指名回答,教師糾正補充。
②畫出了哪些語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畫出的句子讀出來。
6.畫圖加深理解。
①大家知道了這些事物間的聯絡,下面我們用一幅圖把這些聯絡表示出來,看誰做得與眾不同。
②大家畫完了,誰認為自己畫得好就到黑板上來畫給同學們看。指名到黑板上畫。其他同學相互交流,把自己畫的講給四人小組的其他人聽。學生在黑板上畫完後,講給大家聽,其他同學評價。
7.自由默讀,思考: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8.彙報交流。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討論。
9.小結。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
1.明確作者的寫作順序,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用標點的獨特之處。
二、教學過程
(一)匯入 :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跳水》一課,上節課我們弄清楚了兩個問題。這節課呢?我們還要弄清楚兩個問題:①怎樣寫的?②寫得怎樣?(板書)
(二)弄清作者是怎樣寫的。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把事物之間的聯絡寫清楚的?
讀後指名回答。(事情發展的順序)
在這一課中,事情的發展順序是怎樣的?
(起因:風平浪靜,水手逗猴子。經過: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到了桅杆最高的橫木上。結果:船長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三)體會寫得怎樣。
1.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找出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句子、自然段或標點符號。用鉛筆畫下來,並且想一想好在哪裡?
2.彙報交流,指導朗讀。
誰把自己畫的講給大家。教師提示:每人只有一次機會,一次只能講一個地方,所以要把你自己認為最好的地方說出來。
學生髮言,教師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適時出示課件中的句子,指導全班同學朗讀。如果讀不了,可以尋求幫助。你認為誰能幫你讀好,就請誰。
①關於孩子的一段的讀,要突出當時的緊張氣氛及危急情況,主要從情感入手指導朗讀。提示:現在就是你站在那個高高的桅杆的橫木的一頭,搖搖欲墜。
②關於船長的一段的讀,除了提醒感嘆號的語氣外。你想像一下,是你最親近的人站在那個橫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對他說,你希望他快點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③關於最後一自然段的讀,要突出水手的心情。這個不願看到的結局與水手有關,因此他們的心情更是希望孩子能活下來,所以應該這樣讀。
可在指導學生自由朗讀後,指名讓學生讀。
(四)課外練習。
孩子得救了,那隻調皮的猴子還在桅杆的頂端,它會有怎樣的結局呢?出示課件,課下請大家以《猴子的結局》為題給《跳水》寫續集。
【評析】
1.教學思路清晰。
從教學設計來看,兩課時的重點非常明確。第一課時,重內容的理解;第二課時,重語言形式的感知。能帶領學生在語文教材中走一個來回。第一課時,改變了以往講深講透的做法。對文章的理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理解是到位的。第二課時,重點轉移,使學生能跳出教材的內容,使教材真正成為一個例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知語言形式,為寫做好鋪墊。
2.學生主體性突出。
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教師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第一課時中,讓學生找聯絡、說聯絡、畫聯絡;第二課時中讓學生畫語句、讀語句、評文章。即緊扣教材的重點,又敢於讓學生去讀、去說、去評。反映出正確的學生觀。教師在此過程中,加強了指導,如第二課時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想、去讀。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得以充分發揮。
3.重視讀、重感悟、重體驗。
教師重視了讀。第一課時中的感知讀、理解讀,第二課時中的體會讀、感情讀。整個教學過程 讀的分量很重。讀的形式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確的目的,都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在讀的基礎上,教師不是進行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去感悟。學生是主動的參與者,又是體驗者。學生參與了整個學習過程,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了情感體驗。應該說,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認知與情感是和諧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