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一直以來,中國人在端午節都有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那麼這些習俗因何而來,習俗盛行的背後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端午節與夏至密不可分
在中國,每個節日都有其特定的習俗,這些習俗往往都是圍繞著節日主題展開的,端午節也不例外。據北京民俗協會秘書長高巍介紹稱,在一年中的24個節氣裡,夏至節氣與端午節的關係最為密切相關,每年端午節都會在夏至之前到來。
夏至到來以後,氣溫開始顯著升高,高溫天氣持續不斷,這種高溫高溼的氣候環境儘管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但同時也給細菌滋生創造了條件,很多常見疾病開始高發。所以古人也稱端午節為“惡月”、“惡日”。但是,秉持著遇到困難迎難而上、主動正視並解決困難的信念,中國古人認為端午節是一個吉祥的日子,所以端午節的主題有辟邪迎吉之意。
龍舟源起為“辟邪”
很多人都以為賽龍舟的起源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中國古人最早開始施行這項活動,是為了將很多象徵著不好寓意的物品用小船划走,後來劃的人多了,慢慢就形成了競渡。直至中國唐代時期,人們開始將小船裝飾成龍的樣式,從而衍生出瞭如今的賽龍舟活動。
高巍告訴記者,人們為了讓此活動具有更多豐富的意義,遂將紀念屈原這層含義融入到了其中。據瞭解,如今北京的頤和園、青龍湖和延慶的媯水河等地,都會舉辦不同規模的'賽龍舟活動,每次活動都會吸引周邊很多民眾踴躍參加。
除了賽龍舟,很多人還喜歡在端午節聽戲文,遊天壇。天壇內有一條道路名為“天街”,因為地勢較高、地面遼闊,所以人們認為站在這條道路上能夠得到上天的庇佑,此舉也有辟邪迎吉之意。
端午食粽寓意吉祥
對於端午節,中國人有著自己獨特的飲食習俗,其中最被人們熟知的,就是吃粽子。“南方盛產糯米,南方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喜愛食用糯米,所以對於南方人而言,以糯米為主料、以肉為餡的粽子是絕大部分南方家庭的主要吃食,而且他們幾乎都將粽子作為主食食用。”高巍告訴記者,與南方人不同,粽子對於北方人而言並非特定的吃食,在很多北方人的心中,粽子其實更多地充當了“點心”的角色。
北方人在製作糯米時與南方人有所不同,北方人一般以糯米作為主料、以大棗為餡,用葦葉將糯米和大棗包裹起來,等到粽子熱氣散盡以後再蘸著白糖食用,既美觀悅目、又口感涼爽,在炎炎夏日,它是一道既美味、又能給人們帶來美好願望的食物。人們看到的粽子從外形上講一般是“等腰三角形”的形狀,看著非常勻稱平穩,這種造型是為了向人們傳遞出一份天、地、人三者和諧相處的情懷。另外據高巍介紹稱,粽子最早是從繒子發展而來,繒子是一種用彩色絲線縫製、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香包,可以驅邪避惡,祈求神靈庇護,所以人們吃粽子還有和諧美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