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高校心理諮詢師職業枯竭的原因與對策研究教育論文

高校心理諮詢師職業枯竭的原因與對策研究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文章探討了導致高校心理諮詢師職業枯竭的主、客觀原因,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高校心理諮詢師職業枯竭的應對策略,以期為了解並解決我國高校心理諮詢師的職業倦怠問題提供參考。

[論文關鍵詞]高校心理諮詢師職業枯竭

近三十年來,職業枯竭日益成為國內外研究所關注的重點課題,其研究涉及組織行為的各個領域。我國對職業枯竭研究多集中於醫療和教育領域,其中對教師職業枯竭的研究較多,而對高校心理諮詢師職業枯竭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心理諮詢師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長期面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但卻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認可,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長此以往必將損耗其工作熱情,導致職業枯竭。

一、“職業枯竭”的內涵

Freudenberger於1974年首次提出了職業枯竭的概念,即那些服務於助人行業的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1981年,Maslach等人確定了職業枯竭的三個核心成分:(1)情緒衰竭,是枯竭的個體壓力維度,表現為個體情緒和情感處於極度疲勞的狀態,情感資源枯竭,工作熱情完全喪失;(2)非人性化,是枯竭的人際關係維度,表現為個體以一種消極的、否定的、麻木的態度去對待自己身邊的人,甚至把人當做一件無生命的物體看待;(3)個人成就感降低,是枯竭的自我評價維度,表現為個體對自身工作的意義和價值的評價下降,自我效能感喪失,時常感覺到無法勝任工作,從而在工作中體會不到成就感,並不再付出努力。這一職業枯竭的三維模型得到了理論界的廣泛認同,並且被證明為具有跨文化、跨行業的適用性。我國學者在20世紀末才開始關注職業枯竭現象,國內職業枯竭問題研究專家許燕教授認為,職業枯竭是一種在工作的重壓之下身心疲憊的狀態,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盡的感覺,也可稱為心理枯竭。

二、高校心理諮詢師職業枯竭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1.高校心理諮詢師數量不足與工作任務重的矛盾。目前,我國高校心理諮詢師由專職人員和兼職人員兩部分組成。其中專職心理諮詢師主要包括學校獨立的心理諮詢中心的老師,人數極少。這部分教師能較好地勝任心理諮詢工作,但他們除了要開展心理諮詢工作之外,還要組織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活動,開展相關的科研工作和心理健康教學工作。繁重的工作很容易令他們身心疲憊,喪失對工作的熱情。而兼職心理諮詢師主要由心理學或教育學專業畢業的教師、從事思政工作的教師和輔導員組成,兼任心理諮詢工作會讓他們更加疲憊不堪,出現情感枯竭和非人性化行為。

另外,隨著大學生對心理問題認識的提高,他們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越來越強烈,敢於主動預約諮詢的學生越來越多,這也使得心理諮詢師數量不足的情況日益凸顯。透過對北京、武漢、西安的20所高校的調查顯示,有1~2個專職心理諮詢師的佔29.4%,有3~4個的佔47.1%,配備了5個以上的高校只有5.9%,有17.6%的高校甚至沒有專職心理諮詢師。在訪談中,有不少諮詢師談到一般每天要諮詢4個甚至更多的個案。長此以往,諮詢師將會感到身心能量耗盡,工作動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甚至出現冷漠、失去活力、睡眠障礙等症狀。

2.學生的心理問題嚴重與學校和社會對心理諮詢的高期待的矛盾。近年來,大學生患心理障礙與疾病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因心理疾病而引發的校園惡性的事件也時有發生。筆者所在的高校連續四年對新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測評,結果發現新生的心理狀況逐年漸差,2008級新生中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困擾的學生比例為13.2%,而2009級的比例已達16.52%。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休學、退學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就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關注,學校對心理諮詢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在無形中給高校心理諮詢師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透過訪談發現,許多諮詢師害怕惡性的事件的發生,他們在接待有自殺傾向或具有攻擊性的學生時極度緊張和焦慮,擔心自己處理不好而產生嚴重後果。心理諮詢師長期處理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同時還要加強心理危機干預,避免惡性的事件的發生,很容易因工作過於投入而導致身心倦怠。

3.高標準的專業要求與缺乏專業支援的矛盾。心理諮詢工作對從業者的專業要求較高,心理諮詢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心理專業知識,還要掌握各種心理諮詢的技巧。諮詢師要有效地開展工作,避免職業枯竭,就需要更好地依靠團隊的力量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心理諮詢師所獲得專業幫助與支援是十分有限的,許多學校沒有劃撥經費用於促進諮詢師的個人成長。訪談中,許多諮詢師表示,專業培訓的機會太少,而專業的心理督導更是從未接受過。心理諮詢師長期得不到專業支援,很容易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導致職業枯竭。

4.心理諮詢師的高付出和低迴報的矛盾。心理諮詢是一項創造性很強的工作,諮詢師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然而心理諮詢師所獲得的回報卻較低。首先,經濟回報較低。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兼職教師和心理輔導或諮詢人員,按學校有關規定計算工作量或給予報酬。”但大部分高校的心理諮詢師所獲得的報酬很低,與其實際付出不成比例。訪談中發現,有些學校將諮詢師的一切諮詢工作都算在行政工作量裡,不再額外計報酬,而有些學校則規定諮詢半天計20元報酬。其次,精神回報不足。有些心理諮詢師因諮詢效果不明顯,而得不到學生的認可;有些學校的領導和教師不重視心理諮詢工作。第三,對諮詢師的.考評和職稱認定難。許多高校在心理諮詢師的考評和職稱認定上均不成熟,導致很多心理諮詢師的專業意向不明確,猶豫不決的態度必將影響他們的工作動機,使他們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感到焦躁不安。

(二)主觀原因

1.專業成長不夠,專業知識不足。心理諮詢師必須具備積極的諮詢態度,能和來訪者建立良好的諮訪關係;需要掌握良好的會談技巧、影響和干預技術等。而這些專業素養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許多高校心理諮詢師從業時間短,缺乏工作經驗,雖然他們大多具有心理學或教育學專業的背景,但多數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的心理諮詢訓練,因此,很難有效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一方面,由於缺乏專業技能,心理諮詢師在遇到難以處理的問題時,會給自己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寢食難安;另一方面,有些心理諮詢師自我成長不夠,在諮詢中,不僅不能處理別人的問題,反而讓自己捲入其中,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和威脅。 2.具有易感的人格特徵。許多研究表明,職業枯竭和人格特徵的相關性較高,Fontana和Abouserie用艾森克模型研究發現,在神經質、內向性格方面得高分的往往是心理枯竭的高發人群;Mil和Huebner用大五模型研究發現,神經質、內向性格和枯竭的三個維度之間存在相關。這說明具有內向、憂鬱、焦慮、情緒反應強烈、孤獨、冷漠、遲鈍、倔強、低自尊等人格特徵的人可能更易產生職業枯竭。內向的人在面對工作壓力時往往不善於向他人求助,精神壓力逐漸增大,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倦怠;情緒不穩的人常常會因為工作而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以致身心疲憊;自尊水平低的人容易在工作中體驗到無能感,從而產生倦怠。高校心理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經常接觸負面情緒,如果他們具有這些人格特徵,很少向他人傾訴宣洩,長期壓抑焦慮,就會嚴重影響其自身的心理平衡,最終導致情感枯竭。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高校心理諮詢師人格特徵方面的某些易感因素可能是導致其產生職業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③。

3.自我期望過高。許多心理諮詢師都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別人調整心理狀態,然而過高的助人情結往往會導致挫敗感。在訪談中,筆者發現有些心理諮詢師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合理地設定自我期望值,他們往往希望自己能解決來訪者的所有問題,一旦遇到挫折或諮詢失敗,就十分沮喪。

三、高校心理諮詢師職業枯竭的對策

高校心理諮詢師的職業枯竭對諮詢師個體、學生及學校都會產生極大的危害。一旦諮詢師陷入職業倦怠,他的消極心態會導致工作質量下降,不僅不能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反而會危害學生的心理健康。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客觀環境和諮詢師個人兩個方面尋求應對策略。

(一)環境和組織對策

《教育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充分認識加強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各地教育工作部門和高等學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內容納入德育工作計劃”,“要重視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或諮詢工作”,要“加強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心理諮詢師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軍,因此,高校應為心理諮詢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避免出現職業枯竭的情況。

1.以規章制度保障心理諮詢師的權益。學校需要有關工作制度化,保障心理諮詢師的權益。完善心理諮詢師休假制度,學校應出臺靈活的休假制度,既要保證心理諮詢師的工作效率,又要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完善心理諮詢師工作評價制度和職稱晉升制度,讓他們的工作得到充分認可,並且有較大的職業發展空間;增加心理諮詢師編制,縮小師生比,適度減少心理諮詢師的工作量。

2.為心理諮詢工作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高校應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一方面,用於心理諮詢師培訓。心理諮詢師只有不斷接受培訓,才能更好地促進自我成長,掌握更多的心理諮詢技術,才能更好地勝任工作。另一方面,用於改善工作條件。學校要佈置溫馨的心理諮詢室,增設各種心理諮詢裝置,為心理諮詢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3.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援系統。大量的研究證明,在與枯竭有關的工作資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會支援。國外研究發現,來自領導(如校長)的支援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援。王芳、許燕的研究表明,校領導、同事、家人、學生、家長、朋友的社會支援對降低情緒衰竭感、去人性化水平和知識枯竭程度,同時對提升個人成就感都有著顯著的作用。學校應該建立“學生—學院—心理中心、學工部—校領導”四級心理干預機制,由各方共同承擔心理健康工作,減輕心理諮詢師的心理壓力。同時還要建立心理督導機制,加強團隊建設,使心理諮詢師在專業知識和情感上得到團隊成員和專家的有力支援。

(二)心理諮詢師的個人對策

1.注重自身的專業成長和人格修煉。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鍛鍊。只有這樣,心理諮詢師才能覺察並理解來訪者的需求、矛盾、期待、困惑和痛苦,幫助來訪者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同時,諮詢師要提升自我覺察能力,要準確把握自己的需要、能力、感受和狀態、工作動機等,從而有效解決自身的問題。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人格素養。心理諮詢師需要具備健康的人性觀、樂觀的人生態度、積極的人文關懷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諮訪關係,正確處理諮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2.把握好心理諮詢工作和家庭的界限。工作與家庭是兩個不同的範圍。工作主要是因為提供收入和成就感而使個體滿足,其期望是“有責任的”和“有能力的”;而家庭則主要是因為親密關係和個人快樂而使個體滿足,其期望是“充滿愛的”和“給予的”。工作、家庭及自身的幸福是可以兼顧的。心理諮詢師可以採取設定工作時間、改變行為模式等措施,儘量保證工作和家庭之間的平衡。

3.增強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心理諮詢師要對心理枯竭具有明確的認識,並能予以接納,不必求全責備。諮詢師需要經常自我審視,提高對自身心理狀況的覺察能力。當身心疲憊時,可以透過體育運動放鬆身心;當情緒低落時,可以透過傾訴、聽音樂等來緩解消極情緒;當工作效率低時,應重新樹立工作目標,設定清晰的職業行為邊界;當不良情緒和壓力過大時,應暫停諮詢,經過充分的放鬆和休息後,再繼續諮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