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聽課記錄
聽課是一種對課堂進行仔細觀察的活動,它對於瞭解和認識課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課堂上許許多多司空見慣的問題經由聽課者自覺的觀察,就可洞見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聽課是提高教師素質,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聽課記錄,一起來看看。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聽課記錄1
老師講故事:宋朝皇帝趙佶“萬綠叢中一點紅”提問:皇帝為什麼連聲叫好?
板書:12想別人沒有想到的
(匯入新課)
2.觀看錄影《想別人沒有想到的》
3.自選方式朗讀課文“個別,小組”
4.啟發式提問(弄清事情起因和結果,激起學生好奇心)
5.學生提問題,自然過渡到“過程”
6.重點分析三位徒弟畫駱駝的過程
板書:畫多許多小駱駝
許多駱駝頭
兩隻山谷走(以少代多)
7.用“雖然……但是……”句式評三個徒弟的畫
8.猜猜“大徒弟、二徒弟會對小徒弟說什麼話?”(角色扮演)
評: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髮揮想象力,學會換位思考,有利於加強對人物之間關係和人物性格特點的理解。梁老師抓住這一點設計這個教學環節,很好!
9.讓兩位學生站起來讀ppt上的故事“踏花歸來馬蹄香”
提問:你知道這幅畫妙在何處?
10.老師讀故事:“深山藏古寺”,學生閉著眼睛想象畫中情景
提問:皇帝會喜歡哪一幅畫?
給四幅畫分別起名
評析:
楊老師具有獨特人格魅力,是因為她臉上和善的笑容給人帶來的無盡親和力。她是個善於調控課堂的老師。整堂課氣氛很活躍,學生很配合很投入。
教師用宋朝皇帝趙佶“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故事匯出新課。該故事與課文中畫駱駝的故事類比,立意都是“想別人沒有想到的”,很自然地匯出課文題目。
該課最大的亮點是多媒體的使用。教師課前收集了很多材料,做了精心的準備。在學生朗讀課文之前,讓學生觀看課文錄影,目的是給學生一個感觀認識,初步瞭解課文內容。這樣做限制了學生髮揮想象的空間,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是否在學生閱讀課文後觀看效果會更好呢?
教師注重對學生的激勵,有良好的教師語言藝術。“我覺得你說得特別好,只是聲音再大一點。”既指出了學生的'不足,又不傷害學生自尊心。
整堂課的總體設計是故事連故事,進行師生互動,積極,富有個性的自主學習。但我認為連續四個相似的故事,沒有必要,反而縮短了課文的學習時間,顯得喧賓奪主。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聽課記錄2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研活動今天上午第二節在我校舉行,已經上課了,還有兩個學校教師沒有來,我想可能時間更改他們不知道,我趕忙通知這兩個學校的校長,他們的確不知道時間的變卦,還以為是星期五呢!
課還得照常進行,不能等,執教教師是唐延珍教師。為了調動小朋友們的積極性,他先和小朋友們做了一個小遊戲:兩隻小蜜蜂呀,飛在花叢中,飛呀飛呀,左飛飛,右飛飛…….啪啪。
邊說邊做動作,剛開始小朋友們有些拘謹,唐老師又一次做了示範,這下小朋友們不緊張了,隨著教師做起遊戲,這時匯入新課。唐老師出示新課件: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並出示讀書要求1.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2考慮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讀後教師檢查讀書情況和問題。接著學習第一段讓學生讀後教師提出問題1、法布林為什麼要做這個試驗呢?(引導學生讀第一自然段,教師板書:聽說)2、法布林在聽說了蜜蜂有識別方向的能力後是怎麼做的呢?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說明他不盲信,講究事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一、學習第二至五自然段
1、那麼他是怎麼做試驗的呢?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筆畫一畫他所做的事。這時教師出示課件在說他所做的事時能用上“先……接著……然後……最後……”
2.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個步驟行嗎?
這時小組討論,教師巡視並做指導,然後全班彙報。
3、放飛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麼?為什麼“我”會這樣推測呢?(同桌同學討論)
4、假如你是作者,聽到蜜蜂回來了你的心情會怎樣?
5、作者和小孩子此時的心情你想用什麼詞來形容?(激動)你認為怎樣讀才幹表達他們的心情。讓學生讀書,在讀書的的過程,學生讀書的姿勢不對,教師讓學生拿起書,糾正姿勢(指生讀,指名評議。齊聲讀)教師指導朗讀。
6、已經有兩隻蜜蜂回來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識別方向的能力的結論呢?為什麼?
7、那作者最後是怎麼得出結論的呢?請大家默讀第5自然段,找出能說明結論的句子。出示課件:這樣,二十隻蜜蜂中,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儘管它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
8、誰來讀一讀這一句。並請說一說你這樣讀的原因。(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準確無誤、確確實實讀”的意思。)
9、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飛回來了,能說明蜜蜂有識別方向的能力了嗎?還有三隻蜜蜂去哪了呢?
10、除此之外,法布林還得出了什麼結論。(齊讀最後一段)
11、在這個結論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識別方向靠的不是超凡的記憶力)無法解釋的是(能識別方向的天性。)
這時下課鈴聲響了,看得出這節課還沒有結束,教師有些慌,於是自身得出結論:法布林仔細觀察、認真考慮。
唐老師又提出一個問題,學了這一課,你還有什麼疑問?這時一個學生高高的舉起手:“那三隻蜜蜂跑哪裡去了?”有學生說:“可能迷路了,”“可能還在路上玩耍呢!”“可能被一個頑皮的小朋友踩死了。”這時大家鬨堂大笑。這節課超時3分鐘結束了。
議課開始了,綜合各位教師的點評,歸納出執教教師本節課的優點:
1.聽說讀在教學中體現出來,如在學習第三至五自然段時讓學生敘述法布林做實驗的過程用上“先……接著……然後……最後……”這一過程的設計,對於較複雜的內容,交給學生用一定的句式組織語言,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並把語言的實踐與內容的感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實踐中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每個小朋友都得到了訓練提高的機會。
2.細節的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坐姿不端正,和時糾正,體現教師的認真負責。
3.發散思維的培養。結束課的時候,雖然匆促,但學生提出的問題體現出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4.教學問題設計合理。讓學生小組合作,不是流於形式,而是真正給學生討論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說話和思維的能力。
二.同時指出缺乏:
1.教師對學生評價性的語言太少.
2.窪李小學的的鄭麗芳教師提出建議,上課激勵的語言要有藝術性。她是這樣設計語言的:“你讀出了激動!”或者:“有那麼點點激動!”等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讓學生聽起來賞心悅耳。還提出教師站立的姿勢應該如何做,還做了示範。
3.二小的喬麗娜教師說到有位學生在結尾時說:“‘可能被一個頑皮的小朋友踩死了。’這時教師沒有進行思想教育,覺得這有點太殘暴了,小學生維護動物的意思不強,所以應該隨時進行思想教育。”
4.拖堂了。這時學生最不喜歡的,作為教師和時下課。
我覺得這節課無論是講課還是評課,都比較勝利,教師教課中的讓學生敘述法布林做實驗的過程用上“先……接著……然後……最後……”這一過程的設計,更符合小學三年級的特點,值得我們教師借鑑。因為學生剛剛從二年級上來,說話能力還不強,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說,由此讓我想到三年級作文教師也應該剛開始用框架式引導學生去模仿寫,一段時間訓練後,隨著知識的積累,放手讓學生獨立作文,這也不失為好方法。借鑑之二:教師是小朋友的典範,所以無論教態還是說話藝術都要講究,只有這樣,由於教師的言傳身教,小朋友們都會潛移默化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