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形象禮儀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教師的形象主要是指教師的外在形象和內在形象。以下是“教師的形象禮儀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教師禮儀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禮儀規範。教師不僅僅是教授知識的源泉,而且是傳承文明的導師,是育人的園丁,是道德的楷模。我國有著悠久的尊師重教的傳統,並賦予教師崇高的地位,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透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體會到教師自身的形象和表現出的禮儀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教師應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作為教師應注重自身的外在形象——儀容、衣著等,要處處“為人師表”。即教師應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教師的穿著要整潔、樸素,不必入時,但必須得體。教師的服飾是無言的課本,絕不可以掉以輕心,隨隨便便。正如莎士比亞所說:“服裝往往可以表現人格,一個人的著裝就是其自身修養最形象的說明”。試想,一個蓬頭亂髮、衣冠不整、不修邊幅,或者濃妝豔抹,衣著過於絢麗、暴露的教師,站在講臺上給學生講課,即使他有著淵博的知識,在學生的心目中也不會是一個受人尊重的教師,學生也不會樂意與你交往。
二、教師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就應把個人的煩惱、不快拋開,用輕鬆、愉快的心情感染學生,呈現給學生朝氣蓬勃的形象。因為人的情感對認知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情感發生障礙,就會降低認知效率。假如教師不能處理好自己的個人情緒,不能處理好社會、家庭矛盾,而把苦惱和愁容帶進課堂,就有可能因為心境不好,精神狀態不佳,給學生帶來消極影響;教師可能會把學生作為發洩的物件,給學生施以壓力,從而使學生莫名其妙,造成心理緊張;或者因為精神萎靡不振,魂不守舍,上課時思維混亂,稀裡糊塗,使學生無所適從。這樣,既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給學生留下了不良印象,也疏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三、教師要有美好的內在形象
如果說較好的外在形象是學生對老師的感性認識,那麼教師良好的道德修養、廣博的知識等內在素養,就是學生對老師的理性認識。後者遠比前者更為重要,對學生的影響也更為深刻和久遠。首先,教師的道德不同於其他行業的職業道德。教育勞動自始至終是人與人的相互接觸、相互影響,其勞動物件是人,勞動產品是人,勞動手段也是人。教育勞動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職業道德比其他行業的道德要求更高。教師應具有敬業精神,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教師的勞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奉獻。其次,教書育人,以教在先,教師如果沒有專業知識,不懂專業知識,則只會誤人子弟。一個教師僅僅具有瀟灑的外表,而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專業知識素養,那麼他的形象是不可想象的。一般說來,教師的學識越豐富,教學水平越高,學生所付出的時間越少,得到的東西越多,學生學得越易,興趣越高,效果也越好,這樣的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自然非同一般。只有品行端正、知識淵博的教師才會給學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才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
四、為人師表,身正為範
“身教勝於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學生的心裡,教師就是榜樣。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其自身的言談舉止、道德風貌、敬業精神、工作態度、生活作風,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具有榜樣示範的力量。試想,教師在課堂上生動而形象地給學生講授道德修養,可在課下卻說話不文雅,與同事不團結,斤斤計較個人的名利。這樣的教師無論有多麼高的教學水平和淵博的學識,他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黯淡無光的。
五、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
作為教師,如果除了上課,絕少與學生接觸,不尊重學生,不關心學生,學生就會對你敬而遠之。那麼,這樣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不完美的。為此,教師要常與學生接觸交談,交談時要熱情、親切,即使批評學生時,也不要用輕視、蔑視的眼光。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個體的差異,對學生一視同仁,以“寬容”之心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特別是有錯誤的學生;辦事要公道,不徇私情,要分清是非,主持正義,賞罰分明。教師尊重、關懷和理解學生,是建立新型、和諧師生關係的基礎。傳統的中國教師是講“師道尊嚴”的,教師居高臨下,我講你聽,師生間缺乏交流與溝通,教學效果未必好。而現代社會講“平等”二字,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應該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可以推心置腹,無話不談。學生喜歡某個教師,就會對這個教師所教的學科感興趣,就能提高該科的學習成績。所以,良好的師生關係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很大影響。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注重自身的形象和禮儀,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養,並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教師優雅大方的人格魅力、蓬勃洋溢的儀態,會創造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甚至一顰一笑,都蘊含著教育的力量,都會直接影響學生品德的塑造,影響學生今後的人生道路,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