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農村小學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是使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小編收集了論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歡迎閱讀。
論農村小學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學生語文水平和素質的重要尺度和綜合表現。對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很多農村老師都為之頭痛、困惑,認為農村學生的視野比城市學生的視野窄、見識少、資訊貧乏,所寫起來的文章題材單一、內容空洞、語言貧乏,不及城市學生作文的豐富多彩。其實,農村具有豐富的題材,都是我們教學的好素材。古語有云:“問渠哪裡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提高我們農村學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須有“源頭活水來”。那如何改變這一現象,如何提高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質量呢?本文著重探討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嘗試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結合農村特點,根植農村實際,因時施教,因事施教,因人施教,大力挖掘農村素材,發揮農村優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作文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寫身邊的人、事、景、物,培養作文興趣和愛好,不斷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懼感,力圖將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農村小學生的作文現狀
1 、學生方面:大部分農村學生寫起作文來不是無話可說,就是有話寫不出。學生一寫作文就叫苦連天,即使是勉強寫出來的作文,也是內容空洞,思想貧乏,語言乾癟biě ,缺乏真情實感,假話、空話連篇,虛浮不實,矯揉造作,令人著實擔憂。
2、教師方面:大部分農村教師不怎麼會寫文章,很多是半路出家由民辦轉正的教師,對寫作理論掌握更差。教師不知如何下手指導,碰上作文課,教師隨手擬個題目,任學生信筆塗鴉。學生作文既無目標,也無路標,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寫來寫去,還是一頭霧水。還有一種走捷徑者,作文指導有意無意地指導學生套作,讓學生仿作一些作文書中的優秀作文,造成有的小學生乾脆把這類作文改名換姓,一套了之。
3、教學方面:對習作教學總體目標認識不清楚,或是盲人摸象,根本就無目標,隨心所欲地進行教學;或者是在與學生認識水平不相符的目標下對作文教學,不是要求過高,就是面面俱到,導致作文教學陷入了極大盲目性和隨意性,走進了惡性迴圈的怪圈,高段老師責怪低段老師,低段老師說學生不成材。其實,許多教師也不知道習作課怎麼上,無教案上課,隨意安排習作內容,不注重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點滴事情,不引導學生積累素材,作文課全憑學生的“天賦”去發揮,就造成我們的學生習作瞎編亂造,謊話連篇的現象。
4、指導方面:未嚴格按照年級段要求,教學要求過高過急,訓練沒有階段性。作文教學無序列、無計劃,教學程式單一,讀寫脫節,課內與課外不能密切結合的現象較為普遍。有的作文題目或範圍要求沒有在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範圍內,不能開闊學生思路,未教給學生一些觀察事物的方法。在作文的批改上也不夠認真,沒有啟發性和針對性,特別是批語,篇篇皆是語句通順、內容具體、書寫工整等,或反之。
二、農村小學生寫作水平低劣的原因
由於農村小學生相對城鎮裡的學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新鮮事物較少,社交能力也無法與城鎮學生相比,視野小,可供閱讀的書籍匱乏,使學生的知識容量也相應地變小,於是他們的作文就出現了作文雷同與重複化虛假作文,內容不具體。比如三言兩語,陳詞濫調,這在小學生作文中屢見不鮮。其具體原因主要有:
1、學生差異,影響了作文的水平。由於農村學生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常常表現為不愛說話,見了生人就面紅耳赤。很想寫,但不敢提筆;敢提筆,卻又無從下筆。大部分學生腹中空泛,筆頭枯澀,作文內容貧乏,單薄空洞,語言表達枯燥、不規範、不切實。農村小學生相對於城市裡的小學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新鮮事物要少很多,社交能力也無法與城市學生相比,加上家長對孩子仍有許多“大人講話,小孩子不準插嘴”這樣的限制,所以本來就不是很能說會道的孩子就更加變得沉默了。眼界的狹小,可供閱讀的書籍的匱乏,使學生的知識容量也相應的變小。當碰到一個作文題目時,由於記憶庫存的空蕩,提起筆來擠不出一點墨水。
2 、地區差異,遮蔽了學生的視野。由於農村地處相對偏遠,相對落後閉塞,學校硬體設施相對欠缺,圖書館、閱覽室尚不健全,圖書陳舊過時,資訊傳媒相對滯後,限制了學生課外學習、寫作素材收集的空間,造成農村學生課外閱讀狹窄,接觸社會少,生活單調,視野小,在作文中無東西可寫,因此,農村學生在心理上對作文也有一種恐懼感,或者說是厭惡感。
3、教師差異,制約著作文的進步。很多教師由於功用、功利思想作怪,為“作文而作文”的教學禁錮了部分學生寫作的創新意識,教會學生按一定的模式去作文,例如段落是三大段結構:第一段開篇點題,第二段介紹主要內容,第三段談體會、感受。結果學生的文章謀篇佈局是一樣的,如出一轍。又如只注重於仿寫、忽略了創造性的寫作練習。無可否認,仿寫可以提高寫作水平,但無創造性、發散性的寫作練習,就不會有後來的超越,文風呆板而不活潑。小學生的思維是活潑的、跳躍的,我們不要給學生定框框條條,讓他們自由地、創造性地寫出他們的習作來。
4、課堂差異,影響了作文的興趣。作文指導上,年級與年級斷層,教材與大綱脫節,中年級在辛辛苦苦指導謀篇佈局,高年級又在一個勁兒矯正標點符號,或者重複指導,缺乏層次性;讀寫並未做到真正結合,很大一部分課堂上,內容的理解總是佔去大量的時間,正當要涉及寫法時已臨近下課,於是蜻蜓點水,大有走過場之嫌。教師這樣指導學生作文,不立足於平時,不以課文為範例,而是為了完成任務,長期停留在仿作甚至套作上,教師的批語又常常是少有是處或一無是處,自然不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寫出優秀的作文。
5、家長差異,滯後了作文發展。現今的農村,學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看管,這些老人受自身的文化修養所限制,他們在這方面根本是有心無力的。甚至有時還會起一些反面作用,這樣就會對學生作文形成一個惡性迴圈,滯後了孩子們作文水平的發展。
三、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幾點對策
(一)寫生活中的作文,寫出農村獨有的特色
農村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熱鬧,但農村孩子從小就經常接觸大自然,對大自然有著豐富的認識和深厚的感情,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為農村孩子奠定了豐厚的素材基礎,只要學生平時認真觀察,就能為其提供豐富的寫作資源。農村的學生在家鄉也別有一片天地,上樹掏鳥蛋、下塘窩摸魚、爬樹粘知了……這些童年趣事給孩子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餵豬、放牛、鋤草、插秧等這些勞動實踐給學生帶來了深切的感受,讓學生以日記或作文的形式記錄這些豐富多彩的生活感受,這樣就為學生今後的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透過切身去體驗,把觀察到的有意義的場面記錄下來,並組織學生討論:在勞動中,你是怎麼做的?你看到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討論之後指導學生寫出文章,這樣既可以從中學到知識,又可以積累素材。
(二)走進生活,陶冶情操
農村的學生所熟知的是農村的事物。如美麗的田園之景有:連綿的群山、蔥綠的莊稼、廣闊的田野、彎彎的河流、清澈的小溪……還有那種類繁多的動物:如天上自由飛翔的小鳥、山間奔跑的飛禽走獸、水中嬉戲的魚蝦、家中的雞狗牛豬……這一切就是我們農村學生的“源頭活水”,皆可成為我們教學之題材,學生寫作之素材。現在農村學生的課外活動越來越少了,學校都籍借安全的原因,不敢或不肯多開展課外活動,“因溺而不泳,因噎而廢食”了。但我們在做好安全工作的條件下,應當敢於放開手腳,多開展課外活動,多組織學生郊遊、野炊,讓學生多觀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這樣,以活動導趣,又以活動誘寫,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寫,其樂無窮,受益不淺,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興趣和水平。例如,我曾讓六年級的學生寫《秋天的田野》,初寫,效果並不理想,皆因有的學生觀察不夠細緻。於是,我就讓學生拿著本子到野外去觀察、記錄下他們所看到的秋天景色:綠中帶黃的山林、山腳下盛開的野菊、田壟上惹眼的油菜花、枯黃的稻根、悠閒的牛群、清澈見底的小河、叢中驚飛的雀兒……有了這些具體的感知,學生寫起來就感到有話可說、有話可寫了,都寫得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收到的效果好多了。
(三)積累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寫作和閱讀密切相關,相輔相承。從閱讀對寫作的作用方面看,閱讀是寫作的借鑑,是讀者間接認識生活的途徑。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瞭解的生活,所產生的情感共鳴,所獲得的思想認同等等,這些對於提高讀者的寫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教科書中的文章多文質兼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做到讀賞結合,讀寫結合。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還要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他們年齡、社會閱歷閱讀的各種書籍。無論是詩歌、寓言、童話還是小說,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文學讀物,還是科普讀物,也無論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閱讀的內容和範圍不作限制,越廣泛越好。佈置學生隨身準備一個記錄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錄下來,牢記在腦海裡,隨時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教會學生從社會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們留意身邊的任何事,學會評價、鑑賞美醜、善惡、人生世態。儘可能創造條件,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多瞭解社會,多接觸大自然,使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開闊學生眼界。這樣,使學生不但會學習、能分析,而且見多識廣,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當然,這非一日之功,必須長期堅持,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提高。
(四)感悟自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作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啟迪學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會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發我們的思考。可是,面對美麗的大自然孩子們卻無動於衷,或雖感到美,卻又寫不出來。生活中每天發生的事情非常多,孩子們往往求大,忽略了身邊值得關注的小事,所以,也造成了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情況。對農村學生來說,農村的風景優美,鄉土氣息濃厚。美麗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態的動植物。這既是作文教學的直觀教具,又為作文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教師利用這種優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使他們“見景生情”。把這種情景教育引進小學作文教學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寫一寫家中養的雞,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雞吃食、雞打架、雞下蛋等等,幫他們列出觀察專案,學生就會有目的的觀察,寫作時就不會無話可說了。讓學生每天回憶發生的事,說一說、議一議,久而久之,學生就知道了什麼事是有價值的了。事不在大小,在於事情的內容。指導學生寫自己熟悉而又真實的生活,而不是寫那些“虛構生活”。
(五)靈活施教,貼近學生生活
在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學中,有的作文題材對於農村學生來說,可能比較陌生、難度較大。例如,在教學三年級第六冊《根據音響講故事》習作時,我放了教材所供的錄音磁帶,學生們雖然從錄音裡聽到了風聲、雨聲、驚鳥聲、火車的轟鳴聲……讓學生把剛聽到的編成故事,並寫下來,但是收到的效果並不理想,因為學生剛才從錄音裡只得到一個表面的感知,還不夠感性、深刻。於是,我佈置讓同學們在當天的晚上聽到什麼聲音、早晨聽到什麼聲音都記下來,結果同學們都興趣盎然地去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農村的“天籟”之聲太美了,同學們所寫出的音響也十分豐富多彩,如寫夜晚的聲音有:“汪汪”的狗吠聲、“喵喵”的貓叫聲、“唧唧”的蟋蟀叫聲、夜半小兒的“呀呀”啼哭聲、夜鳥“咕咕”的叫聲……讓學生按其自己所聽到的聲音,自編故事、自綴成文,結果都寫得生動有趣。所以,以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學,我門要作一些相應的變通,變難為易,激起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樂於寫。
(六)正確評價,挖掘學生習作的潛力
作文的批改要認真,批改包括“批”和“改”兩個方面,“批”應該有眉批和總批兩種。批語應該是“愛心批語”,富於啟發性、針對性、鼓勵性;“改”包括增、刪、調、換等,如學生文章中的錯字,教師除勾出錯字外,還應該把它改正過來,讓學生將正確的字詞書寫在改在文章結尾,如學生正確書寫了,教師下次批改時將以正確的評價。有時為增強實效,也可面批面改,和學生一起研究該作文的成功和不足之處。作文評講時,不要面面俱到,要找出全班帶共同性的問題,指點迷津。要善於從幼稚的、粗糙的習作中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尤其是講評差生作文時,即使他們全文僅有一兩個用得恰當的詞,一兩句精煉的話,也要加以鼓勵,使他們能鼓起作文的勇氣,下次作文時有所進步。
四、對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思考
對一個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關鍵在於教師的訓練是否紮實。一些教師在語文的各項訓練中單打獨鬥,作文課練作文;閱讀課練閱讀;說話課練聽說,各管各的,缺乏聯絡,作文課僅列個提綱即讓學生完成。從作文課堂教學來看,農村小學普遍忽視“說”的訓練。學生到大自然去看了,聽了,有很多的話要說,要儘量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說話的能力靠培養,語言能力的訓練是別人代替不了的。為此,教師就要做到:
(一)轉變教學觀念,正確把握教學目標
小學作文教學應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從全域性去掌握作文的總體目標和要求,深入理解各階段的具體任務,牢牢抓住“從說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這一小學作文教學的客觀規律,建立起一個既與閱讀有密切聯絡,又保持相對獨立的科學的作文訓練鏈條。同時,在總體目標任務下,系統地規劃出每個年級每個學期每個單元訓練點的目標,做到目標明確,內容具體,方法得當,統籌兼顧,重點突出,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教師的教學思路變得清晰明確,有的放矢,每次帶著具體目標與學生一道解決好一兩個問題,突破一兩個重難點,切實讓學生次次有所得,循序漸進拾級而上,這樣樂中學,學中得,既陶冶情趣,又鍛鍊學生的習作能力。
(二)結合農村特點,正確指導學生習作
法國著名雕塑大師羅丹說過:“世界並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些人總認為農村生活單調,沒有什麼可寫,其實,我們只要深入到農村去,留心生活,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新奇感。葉聖陶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作成什麼文章。”農村不是缺乏新鮮的事例,而是我們沒有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特別是當今的新農村建設,有著很多的素材可供學生去思考去寫作。教師要讓孩子們平日裡養成認真觀察的習慣,擷xié 取反映農村特點的人事景物,比如農村秀美的田園風光,可指導學生現場觀察,狀物寫景,感受自然的奇麗和家鄉富饒的特產;可寫農村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農事活動等;可寫身邊忙碌的勞動場面,可寫農村的巨大變化和農民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質等。這樣,學生的習作就會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不再是胡編亂造的空洞無味的東西。農村是個大天地,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五彩斑斕的生活就是寫作的源泉,我口寫我心,涓涓細流只需老師輕輕點撥就會激起文思之波瀾,學生的作文自然就會好起來。
(三)重視講評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創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激發起學生學習作文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老師改”為“學生互評互改”等形式,就一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愛學愛思,對作文產生濃厚興趣,適時予以指導,讓優生和後進生結對幫扶,小組合作,鼓勵競爭,啟用士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於觀察的好品質;其次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還位於學生,敢於放手讓學生去講去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無疑則不進。學生自己去評價自己的或同齡人的習作,有不同於成年人的觀點和視角,學生之間也容易接受;組織學生小組交換評閱,認真修改,互提意見,自由爭論,在爭辯中學會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認識水平和作文評價的能力;再次,教師要適時評價各組的程序和取得的成績,積極反饋學業資訊,對好的習作好的方法要公開評講,對存在的問題要靈活進行調整,及時予以糾正,以保證學生合作探究的實效;最後,教師還要鼓勵學生不斷進取,虛心聽取大家的建議,對作文進行二次創作、三次再創作,以保證每次作文教學的質量不打折扣,讓學生在每次作文中都是最大的“獲勝者”。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走好每個“一小步”,結果就是大進步,鑄造起堅固的作文城牆就會變得輕而易舉。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農村的學生並不笨,恰當地運用適合農村小學生的作文教學方法,有效利用農村的廣闊資源,持之以恆,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培養出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五、結語
總之,在今後的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聯絡農村小學生的作文實際情況,大膽創新,總結經驗,探求新教法,讓農村小學生的作文寫出創意,寫出自己的特色。同時廣大農村小學生也應該自覺地擴大知識面,豐富閱讀內容,勤於練筆,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習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