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初中作文教學困境
在語文教學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作文的教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初中作文教學困境,歡迎閱讀。
農村初中的學生最怕的就是寫作文,無論什麼樣的題目,都是無話可說。咬著筆頭很久寫不出一句話,實在沒辦法就開始胡編亂造,倒不是想象力豐富,而是不知所云。寫出來的文章沒有明確的中心不說,語言乾癟得如同年近七旬的老人,絲毫沒有色彩。畏難情緒偏重,如果是留在課後寫作文,倒是容易得多。當堂作文,就很難寫出像樣的文章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遇到很多這樣的問題。所以本文就農村初中作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及其對策,談談自己的一點淺顯的看法。
一、作文教學的困境
1、無米之炊
俗語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的實在很有道理。學生寫作文就像這個巧婦,有再高的廚藝,沒有下鍋的原材料,又怎能做得一手好飯菜呢?學生寫作文,多數情況會遇到這個問題。當老師出示題目後,無論教師怎樣指導、點撥,就是下不了筆,無話可說。不知從哪入手,即使有了一點點可憐的思路,仍是老生常談;寫親情,就是父母在淒冷的雨夜揹我上醫院。寫同學情,就是和同桌鬧了一點不大不小的矛盾後,同學轉學,我是如何的掛念。寫奉獻,就想到雷鋒。寫大愛,就想到張莉莉……
這樣的選材非但不新穎,實在是味同嚼蠟,很難讓人耳目一新。很難博得閱卷人的青睞。
2、語言貧乏
農村初中生的作文語言貧瘠得很。說語言貧乏不是說文章語言就非得華麗才算完美,是因為實在沒有精彩之筆。無論是對事件的記敘,還是對某種現象的看法,無論是對人的描寫,還是對大自然的'描繪,都不會運用較為精彩的語言去表達。學了很多年的語文,學了很多種修辭手法,卻寫不出幾句漂亮的比喻句、排比句。寫人就都是大眼睛,雙眼皮。沒有人物的個性。心理描寫更是很難把握,甚至幾乎沒有心理描寫,多為作者的主觀概述。只有到了寫作文的時候,才想到要去翻積累本,去翻作文書,看能否有哪個片段能夠像膏藥一樣複製貼上到自己的作文中。
3、立意不新穎
其實,一篇文章的立意或說文章的中心,按理說應該是作者動筆之前就應該在自己的腹中的,想表達什麼觀點,想抒發什麼情感,是應該“情鬱於中”的,或許有人會說,考場作文如何找到“情鬱於中”的感覺呢?其實,要想寫好文章就應該做個有情感的人,做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據筆者瞭解,目前農村初中生的作文在立意上多半是平平淡淡的,大同小異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加之選材幾乎相同,立意再相近或相同,語言再沒有色彩,如何能得高分呢?這樣的情況給閱卷老師的只是深度的視覺疲勞。
二、作文教學的對策
針對以上現狀,如何擺脫這樣的困境,使作文教學走上一條康莊大道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做法可以一試。
1、無米下鍋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學生缺少觀察、發現、思考。“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任何題材都應從生活中而來。所以,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農村學生雖然沒有見過科技館、博物館、海底世界,但他們見過最普通的稻田,見過彎彎曲曲的鄉村小路,見過真正的裊裊炊煙。所以應該引導他們去關注他們身邊的現實的生活,引導他們去關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古樸的鄉村生活。引導他們去關注“汗滴禾下土”的父輩們的辛勤勞作,引導他們去關注豐收時祖父臉上的開心的笑容,引導他們去關注千姿百態的鄉土風情,引導他們去關注瑣瑣碎碎的家庭生活,從中去發現,去觀察,去思考,從而得到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悟。只有這樣,才能“有米下鍋”!
2、解決語言貧乏的最好辦法是讓他們多讀書、讀好書。雖然大部分農村初中沒有圖書館,沒有更多的藏書可供他們閱讀,但我一直堅持讓學生們透過郵局訂閱各種適合他們的報刊。如《閱讀與作文》、《作文與考試》、《初中生優秀作文》、《全國中學生優秀作文選》、《小作家》、《初中生學習》等。因為這些刊物要遠比家長給買來的一大本的“作文書”要好得多,因為這些書籍是“與時俱進”的,能夠緊跟時代脈搏的。是鮮活的、是靈動的。寒暑假期間,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名著篇目,讓他們去讀些整本的名著,但關鍵是無論讀什麼樣的書,都要做好讀書筆記,做好積累,只有這樣才能把讀來的文字或思想與自己的“大腦”有機地融為一體,成為自己的東西。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豐富他們的語言和思想。
3、有了題材,有了較為豐富的語言,如何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新穎,更是應該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在作文教學中,我一直堅持讓學生“說文”,說文就是在學生正式動筆之前,把自己的作文的主要寫作思路說出來,包括選材和立意。只要是不重複的,我就都在黑板上板書出來。看誰的更新穎,這個做法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文的興趣,更使他們的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當中,因為這個時候,有比較,實質上就和競賽類似,誰也不想落後。另外,我還要求學生:第一次想到的材料和立意不用,第二次想到的也不用,用就用第三或第四次想到的。當然,對於實在沒有更多想法的個別學生來說也不用強求,持之以恆的這樣堅持,大部分學生都能寫出立意新穎的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