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祝福

祝福魯迅情節發展脈絡

祝福魯迅情節發展脈絡

《祝福》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誌》半月刊第21卷第6號上,後收入《魯迅全集》第二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祝福魯迅情節發展脈絡,歡迎閱讀參考!

《祝福》這篇小說透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在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中,筆者在此只想從故事情節的安排來解讀魯迅先生的這一精彩短篇小說。因為,小說的主題是靠人物形象來體現的。本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們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運,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題。而作為人物形象又是透過故事情節——人和人之間的聯絡或衝突表現出來的。那麼,祥林嫂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就先來分析一下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由此來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領會《祝福》的主題。

小說開篇就採用倒敘的表達方式來設定懸念,使讀者急於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濃重的悲劇氣氛,而且死後引起了魯四老爺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的尖銳的矛盾,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

小說一開始,我們就看到,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犧牲品。因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給一個“比她小十歲”的丈夫,而丈夫又過早地喪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慘的命運之中。按理說,“年紀大約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勞動在農村生活下去的,可是 “她家裡還有嚴厲的婆婆”,於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魯四老爺家裡。

作者透過祥林嫂在魯家生活的情況,寫出了她的爭扎與反抗。祥林嫂在魯家的生活是極其悲慘的。為什麼說她“反滿足”?作為一個平民百姓,她希望憑藉辛勤的勞動來換取起碼的生活,尋求一條活路。這就鮮明地揭示出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爭扎。然而,勤勞、善良的祥林嫂想透過加倍的勞動來擺脫悲慘的命運的願望,很快破滅了。她在魯家做工只三個半月,由於魯四老爺的支援(“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說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樣,“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搶了回去,封建的族權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在小說的發展部分,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節的發展。在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寫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對祥林嫂的迫害而顯示出了這種迫害是很殘酷的呢?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兩條繩索,捆住了婦女的脖子,朝著相反的方向緊勒,要把勞動婦女置於死地而後快。祥林嫂當時就處在這種極端悲慘的境地中:族權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權又視此為奇恥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遠生活在恥辱之中。祥林嫂以後的悲劇,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麼,祥林嫂是如何對待新迫害的呢?

在小說的高潮部分:祥林嫂為什麼又一次來到魯四老爺家?有人認為,喪夫失子有偶然性,然而隱藏在偶然性背後的,是那起決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於舊社會中蔓延著的傳染病“傷寒”,阿毛死於祥林嫂的貧困、勞碌。(若不是忙著“打柴摘茶養蠶”,能讓年僅兩三歲的孩子去剝豆嗎?)因此,實質上,是罪惡的政權奪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兒子的生命,使她陷於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開始把批判的筆觸由封建夫權、族權擴充套件到封建政權。

按照封建宗法觀念,婦女“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一旦喪夫失子,則連在家庭中生存的權利都被剝奪了。因此,“大伯來收屋”使祥林嫂走投無路,只好再一次來到魯家。她到魯家後,又遭受了更大的打擊。

人們對待祥林嫂這個“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態度如何?魯四老爺的態度:魯四老爺站在頑固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場上,從精神上殘酷地虐殺她。他暗暗地告誡四嬸的那段話,就是置祥林嫂於死地而又不露一絲血痕的軟刀子。透過四嬸先後喊出三句“你放著罷”,殺人不見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的人們的態度:人們叫她的“聲調和先前很不同”。

祥林嫂面對這如此沉重的打擊的,為了爭得做人的權利,為了求得一線生存的希望,她在竭盡全力地反抗著:然而柳媽說鬼,使她揹著更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勞碌著,以便積夠十二元鷹洋,用“捐門檻”的方法去擺脫人們在陽世、陰世間給她設下的“罪名”,她忍受著咬齧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無邊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幹了一年,這是何等堅韌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結果,出乎柳媽、祥林嫂的預想,這血淋淋的事實深刻地說明了:祥林嫂是無法“贖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其實,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乾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於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獄之類邪說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信條,所以她對祥林嫂改嫁時頭上留下的傷疤,採取奚落的態度。至於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也完全出於善意,主觀願望還是想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救她跳出苦海,並非要置祥林嫂於死地,只是結果適得其反,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援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

小說的結區域性分:當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喪失了當牛做馬的條件後,魯四老爺就一腳把她踢出門外,使她終於成了“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的殭屍。即使這樣,她在臨死前,還向我提出了三個問題:

A.“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B.“那麼,也就有地獄了?”

C.“那麼,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

這是對魂靈的有無表示疑惑。她希望人死後有靈魂,因為她想看見自己的兒子;她害怕人死後有靈魂,因為她害怕在陰間被鋸成兩半。這種疑惑是她對自己命運的疑惑,但也正是這種疑惑,這種無法解脫的矛盾,使她在臨死前受到了極大的精神折磨,最後,悲慘地死去。

從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條繩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可見,祥林嫂是生活在舊中國的一個被踐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視的勤勞、善良、質樸、頑強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一生的悲慘遭遇,正是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悲慘遭遇的真實寫照。作者正是透過塑造祥林嫂這一典型人物,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擊的。而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源是封建禮教對中國勞動婦女的摧殘和封建思想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根深蒂固的統治。

小說以《祝福》為題,不僅因為小說起於祝福,結於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著密切的關係。更主要的是封建勢力透過祝福殺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於“天地聖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祝福聲中。透過這個標題,就把“兇人的愚頑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不幸,鮮明地擺到讀者的面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主題方面更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