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魯迅分析心理描寫
《祝福》這篇小說透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在《祝福》中祥林嫂的心理分析內容!
魯迅《祝福》心理描寫分析
抗爭命運的堅強者——祥林嫂
祥林嫂倒在黑暗的封建禮教的社會里,這使人容易錯認為她是一個逃避命運的軟弱者。但我認為,祥林嫂的一生,都充滿著堅強抗爭命運的印跡。
在祥林嫂初到魯鎮的時候,我們不難猜到她的一段抗爭經歷:丈夫初死,她婆婆便要把她賣掉換錢給小兒子娶媳婦。祥林嫂並沒有逆來順受,千辛萬苦地逃了出來,若沒有堅強的抗爭意志,能從魔窟裡逃出來嗎?若沒有自主意識,或者早就像那些愚婦那樣守寡一輩子,要麼以死殉節了。
在魯鎮,祥林嫂用自己的勞力換到了生存。但命運總是那麼殘酷,她被暴力劫回婆家,被賣再嫁。祥林嫂“出格”地抗爭,“嚎”,“罵”,甚至尋死,這固然有在那個時代哪個婦女都免不了的節列觀的因素,但又誰能否認這也是她在反抗被賣換錢的逆來順受呢?有人會問,那祥林嫂最後為什麼屈服呢?其實,這並不是屈服,她只是尋到自己的幸福。有好的丈夫和兒子,平靜的勞動生活是她最大的心願,她又為何要做尋死的蠢事呢?這裡恰恰說明她被賣時的抗爭並非僅僅為了死守節烈,而是為了反抗任人擺佈的命運。
但越是堅強的人,命運越是捉弄她,不到兩年,丈夫死了,兒子被狼吃了,大伯把祥林嫂趕出來了。人間最悲慘的事情都讓祥林嫂遇上了,這種種巨大的痛苦並非每個女人都能挺得住,而祥林嫂卻沒有被壓垮,她依然要堅強地活下去。像大石下的小草,如果給她一滴水和一絲陽光,她一定能活下去。
然而,冷酷的社會卻連一滴水一絲陽光也很吝嗇。再到魯鎮,人們的嘲弄、冷眼,以及病態的取樂摧殘著她。即使精神遭受極大打擊的她無法忘懷兒子被狼吃的慘劇,然而,當她“從人們的笑影上也彷彿覺得這又冷又尖,自己再沒有開口的必要”時,對於看客們似笑非笑的問話,“她單是一瞥他們,並不回答一句話”;儘管她為頭上的傷疤感到恥辱與痛苦,然而,當她“大約從他們的笑容和音調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時,她的反抗便是“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後來連頭也不回了”;四嬸的第一次喝令已經宣佈了她的末路,然而,當她知道捐門檻可以贖罪後,“她整日緊閉了嘴唇,頭上帶著大家以為恥辱的記號的那傷痕,默默的.跑街,掃地,洗菜,淘米。快夠一年,她才從四嬸手裡支取了歷來積存的工錢,換算了十二元鷹洋,請假到鎮的西頭去”捐門檻,為的是變被動為主動,抗爭自己是“另類”的命運。這些都是沉默的反抗,卻是多麼頑強的反抗!
但野蠻的封建禮教最終無視她的努力,一切掙扎、苦熬都無濟於事,最後還是被宣判為有罪。從魯四老爺家被趕出來以後,祥林嫂顯然是無法再活下去了。但是,當她面對死亡,她提出了讓一天到晚在“祝福”的柳媽們、四嬸們震驚的懷疑——“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除了對死後酷刑的恐懼和對一家人團聚的期盼,這一句問話裡,難道就沒有對魯鎮人從未懷疑過的鬼神的存在大膽的質疑嗎?祥林嫂見到我時這樣說:“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從這說話的語氣看,問題不是偶然提出的,在她,是慎重思慮多時了;再從她選擇的提問物件看,又可知她不再相信柳媽們了。已經淪落為乞丐的祥林嫂,依然以思考與質疑來抗爭她無法把握的命運。
這裡,無妨拿她與《故鄉》中的閏土作一比較:少年時代那樣天真、活波、機靈的閏土,幾十年生活的困苦壓得她像一個“木偶人”;與兒時的好友“我”見面時,只會嘆息生活“非常難”。他相信鬼神,相信命運,視一切不平和苦難為命中註定,所以“老爺”二字很自然地從他口中吐出,不帶一點兒怨憤和不平。對於現世生活的質疑問難,更是談不上的了。而祥林嫂呢,所受的打擊、迫害,尤其是在精神上的,遠遠甚過閏土,但是她思考、自主、苦鬥、抗爭,這些,更是閏土所無法想象的。
魯迅先生寫祥林嫂的悲劇,不在於她的“不抗爭”,而恰恰是以她抗爭一生而不得的悲劇深刻揭露那個時代與社會的黑暗、殘酷、野蠻。像祥林嫂這樣,能一生孤單艱難地抗爭著不可抗爭的命運的,在苦難深重的中國勞動婦女群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