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魯迅課後題答案
《祝福》是魯迅的一篇小說,透過描述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了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魯迅《祝福》課後題答案,歡迎大家閱讀。
這段文字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這段文字主要寫了魯鎮年底“祝福”景象,與小說開頭形成呼應,以樂景襯哀景,與文中祥林嫂悲慘的一生形成鮮明的對比。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或清新明快,或幽默諷刺,或沉鬱悲哀,結合此段文字具體分析作者的語言風格。
答:《祝福》中的語言是沉鬱悲哀的。作者選擇色彩不太強烈的字,聲調不太響亮的字,造成稍長的句子,使大家讀了,因語調的緩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例如,雲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爆竹聲是“鈍響”,天色是“愈陰暗了”,滿天飛舞的大雪,全無美感,“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寫的是新年的氣象,色彩卻如此暗淡,情調是如此悲哀,樂景不樂,只讓人覺得沉鬱。
全段透過“我”的感受描寫了祝福景象,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
“我在蒙朧中”,
①“隱約聽到”了:遠處聯綿不斷的爆竹聲。(不超過10個字)
②感受到了:聯綿不斷的爆竹聲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著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感到懶散和舒適,且掃除了白天的疑慮。
“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菸……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作者以這樣的語言收束全文,其美學價值在於:(不超過35個字)
與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的`慘象形成鮮明對照,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開頭一段文字中對魯四老爺語言、外貌描寫的作用。
答:為說明小說人物之間的關係拉開序幕;同時凸顯了魯四老爺冷漠無聊、頑固守舊的思想和性格。
在“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沒問她姓什麼,但中人是衛家山人,既說是鄰居,那大概也就姓衛了”這句話中,“中人”的含義是什麼?指的是誰?“大概也就姓衛了”體現了魯鎮人對祥林嫂怎樣的態度?
答:指中間人,即介紹祥林嫂到魯家的人,是衛老婆子。魯鎮人不在乎祥林嫂到底叫什麼名字,一來因為女人本來就可能沒名字,二來一個幹下活的人,沒必要知道名字。所以他們並不深究。
祥林嫂從夫家逃到魯鎮後,成了魯四老爺家的僕人,“人們都說魯四老爺家裡僱著了女工,實在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到年底,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為什麼祥林嫂反而倒滿足了呢?談談你的理解。
答:祥林嫂的能幹在這段記敘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超乎尋常的工作負荷(“竟沒有添短工”表明這工作遠遠不是一個人能幹下來的)並沒有給祥林嫂帶來抱怨,相反卻是滿足。這恰好是一個伏筆,下文“她誠然是逃出來的”,告訴我們,就算是在魯鎮這麼繁重的工作環境下,也遠比在家要幸福得多。
文章中有一段“搶人”的描寫,魯四老爺對此的評價是:“可惡!然而……。”你怎樣理解這個評價。此後,衛老婆子又來訪,魯四老爺又說了一次“可惡”“然而……”,這跟之前所說的那次含義相同嗎?
答:“可惡”的是祥林嫂的婆婆竟敢串通衛老婆子,大白天公開搶劫魯府的傭人。這實在有損魯家的尊嚴和聲譽,著實可惡,因此要訓斥;“然而”表示轉折,可她們的作為又是族權範圍之內的事,難以公開斥責。這裡,訓斥也好,轉折也好,都反映了魯四老爺滿腦子的封建家長思想,尊崇族權。第二次說的“可惡”意思是對衛老婆子串通搶人之後,還敢登門的行為表示不滿;第二次說的“然而”意思卻是埋怨衛老婆子,畢竟像祥林嫂這樣能幹的僕人太不好找了。第二次說這樣的話,表明了魯四老爺作為地主特有的小氣。
文章中兩次描寫了祥林嫂的“微笑”,請找出來,並比較這兩次微笑有什麼不同?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談談你的理解。
答:一次是祥林嫂從婆家逃出,在魯四老爺家做工的時候,“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是一種真心實意的笑,心滿意足的笑。透過這“笑影”,我們領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隨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廚房裡同柳媽閒聊的時候,柳媽取笑她改嫁反抗後的屈從,祥林嫂在無奈之中“笑了”,這是一種含羞的笑,是以“笑”來掩蓋結婚之夜那些難以啟齒的經歷,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短暫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憶;在寫法上,這是伏筆,為魯鎮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資料,同時也是“以樂寫哀,倍增其哀”的反襯寫法。
小說中寫到衛老婆子去魯家拜年,談到祥林嫂被迫再嫁奮力反抗的情形,四嬸反覆問了兩遍“後來呢?”請問:(1)這是否說明了她對祥林嫂的關心?(2)為什麼?(3)後來為什麼她就“不再提起祥林嫂”了?
答:(1)不是。(2)四嬸追問“後來呢?”是為了滿足自己關於女人反抗男人的外奇心,尤其是祥林嫂還是個“回頭人”,在衛老婆子已經說到祥林嫂起不來了之後,還要追問“後來呢?”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她的愛打聽男女私事的陰暗心理。(3)聽到祥林嫂過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後,祥林嫂本人就沒有什麼令四嬸好奇的東西了。此外,這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大戶人家一般不對普通老百姓太多關注。
文章的結尾描述了一派平和、安詳的祝福景象,作者這麼寫的意圖是什麼?談談你的理解。
答:沉重的封建禮教沒有因為祥林嫂的死亡而有所消減,揭示出封建迷信扼殺了死者又麻痺著生者的社會現實。
小說以《祝福》為題的深刻寓意是什麼?
答:題目是“祝福”,內容是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富人的“福”和窮人的“苦”兩相對照,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同時,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是作者對祥林嫂這一類中封建禮教之毒而死的勞動婦女的深深同情,是對她們未來命運的祈禱和祝福。
閱讀兩段文字①第三段和②P114的第二段,回答下列問題。(21—23)
答:比較文字(一)(二),準確描述祥林嫂的容貌變化。
臉色由青黃帶紅變成黃中帶黑,烏絲變白髮。
試著分析是什麼原因造成祥林嫂的這種變化的。
答:生活的壓迫。逃到魯鎮卻無法安身做人,孩子被狼吃掉,因為嫁過兩個男人受到歧視,捐門檻贖不能受到承認。容顏的摧殘,顯示了祥林嫂人生的道路已經很渺茫。
文字(二)說“她整天的做,似乎閒著就無聊,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說明了祥林嫂怎樣的品格?是什麼原因最終促使她變成“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
答:勤勞,能幹。就算一個能幹的人,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也會變得毫無用處。同樣深受封建禮教的毒害和浸淫,淪為乞丐的祥林嫂的悲劇,卻可看出魯鎮人心中的麻木和冷漠,並且他們對這種冷漠習以為常。
祥林嫂臨死前提出這些問題說明了什麼?
答:臨死前對“魂靈”、“地獄”產生的種種疑惑,說明祥林嫂對自己悲慘命運已產生了一定的反抗意識,但只是朦朧的,帶有迷信色彩,因而也是自發的、軟弱的。
“我”的答話起了什麼作用?從中可以看出“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答:同情她並想安慰她,卻起到了相反作用,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恐懼,加速了她的死亡。“我”是一個善良、進步的知識分子,既不敢大膽否定這些迷信說法,又無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創傷,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好人。
為什麼說祥林嫂對“魂靈”又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
答:“希望其有”是封建迷信思想,想要在陰間見到兒子,“希望其無”是害怕死後被兩個丈夫分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