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藏書羊肉的歷史典故

藏書羊肉的歷史典故

說到吃羊肉,當然不能不提藏書羊肉。藏書羊肉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燒煮技藝,烹調成各式羊肉菜餚,因其肉香湯鮮、味美可口、營養豐富而深受人們喜愛,是進補佳品,成為傳統的蘇州地方風味小吃而風靡江南。以下是藏書羊肉的歷史典故,歡迎閱讀。

在蘇州做一個吃貨是要學問的。

早在明清時代,穹窿山麓農民就有從事殺羊、燒羊肉、賣羊肉的副業,一般都以擔賣或攤賣為經營方式,清末才開始到蘇州城裡開店設坊(俗稱“羊作”),光緒二十二年,藏書鄉周家場周孝泉到蘇州醋坊橋畔開設了城內第一家堂吃的“升美齋”羊肉店,宣統後分別在都亭橋、臨頓路兩處開設“老義興”和“老協興”羊肉店。民國時期進城開羊作逐漸增多,在道前街、鴨蛋橋、婁門塘等多處開出了“老源興”、“新德和”等頗有名氣的店堂。

抗戰勝利後,在善人橋也開出小鎮第一家羊作——勝利羊肉店。建國初仍以個體經營,公社化後,以大隊組織經營,在蘇州石路、皋橋、太監弄、東中市、宮巷等繁華商業區開設10餘家集體羊肉店。每逢秋冬之交,古城內外羊肉店便紛紛開張,店堂一般沿街而設,不講排場,鍋灶立於店面,香氣散至街坊,吸引眾多食客,“羊湯勿鮮勿要銅鈿”成為眾人讚語,聲名鵲起,至今享有盛譽。

藏書羊肉出名全在烹調方法獨特,秘方世代相傳,所以羊肉細嫩滑口,羊湯鮮美潤熱,香氣四溢。藏書羊肉選用的是放養爬坡的山羊,最大加工特色是去除了讓人掩鼻的腥羶味。

烹調時只放鹽不加輔料,將一隻羊身切成4-6大塊,旺火燒開,然後撇去浮沫“出水”,放在清水中清洗(稱為“出水”),再清除鍋底的沉渣(當地稱為“割腳”),然後將羊肉重新入鍋再放在原湯內,旺火燒煮3小時以上,其間大、中、小火都要拿捏得當,待肉爛湯濃後即出鍋拆骨,裝至特製的方形或圓形盆內。當地人用羊肉可以做出4050種菜餚組成的“全羊宴”,紅燒、脆皮、爆炒、燒烤,不一而足。

藏書羊肉的由來

很久很久以前,在藏書善人橋塘灣裡,有個叫姚木碗的`人。他以車制木玩具為業,因為經常車制木碗,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把他的真名忘記了,人人都叫他姚木碗。有一次,他家中車制玩具的木料用完了,就像過去一樣拿了斧頭到穹窿山上去砍伐木頭。他攀到山上往前走,看到大樹下有兩個白鬍子老人在下棋,棋盤放在一段粗大的樹木上。姚木碗覺得很好奇,這兩位老人為什麼不在家裡下棋,而偏要攀到這麼高的山上來下呢?他就靜靜地在旁邊觀看。隔了半個時辰,突然有個老人發現他了,就對他說:“你是什麼人,你看的時間很長了,快回家吧。”說完,一陣清風吹過,姚木碗眨了眨眼睛,等到睜開眼,兩位老人和棋盤都已經無影無蹤了,只留下了那段放棋盤的樹木。姚木碗十分驚奇,等他想起上山砍樹的事,趕快尋找那把斧頭,不料斧頭柄已經爛掉了,只剩下了一段鏽鐵。樹砍不成了,回去怎麼辦?他只能把兩老者下棋的那段木頭背了回家。他到家一看屋都塌了,不遠處墳墓的墓碑上寫著他家人的名字。後來他遇到幾位老人,姚木碗就把自己的經過說了,老人告訴他說:“你在山上半個時辰,世上已經過了百年了,你遇到仙人了。”

姚木碗想自己揹回來的那段樹木是仙人用過的,也捨不得做玩具。他車了好多木菜碗送給左鄰右舍,大家都說放了菜,吃起來味道很鮮美。這時候有一位賣羊肉的後生,頭腦很靈活的,就請姚木碗把剩下的木頭做了一隻木桶鍋來燒羊肉,結果燒出的羊肉果然鮮美無比,大家紛紛來買他家的羊肉湯,讓他賺了不少錢。於是當地以賣羊肉湯為生的村民,也都學他的樣子用木桶鍋燒羊肉,燒出的羊肉湯味道也很鮮美。藏書人用木桶鍋燒羊肉的傳統就這樣一直沿襲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