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常識

幼兒在園生活觀察記錄

幼兒在園生活觀察記錄

教師透過為幼兒觀察記錄”,可以瞭解到幼兒的生活習慣、思維特點、特長愛好、性格、能力以及弱點等,從而掌握幼兒發展狀況,以及隨著時間而發生的發展變化資訊。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在園生活觀察記錄,一起來看一下吧。

幼兒在園生活觀察記錄篇一

新學期開始了,小班的幼兒來到幼兒園這個新環境,難免會對父母、爺爺奶奶有所依戀,但也有不哭鬧的孩子。

鄒子珩是個聰明,討人喜歡的小男孩。在第一天入園的活動中,他很快被幼兒園的新環境所吸引。一會兒搭積木,一會兒抱娃娃,一會兒看圖書,情緒十分愉快,我很高興有這樣適應能力強的孩子。

鄒子珩在10月裡,早上能向老師問好,並主動與門房奶奶說“再見”。由於哭鬧的孩子較多,我便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活動,他和其他幾個不哭鬧的小朋友也玩的很開心。

可是一I天中午吃飯時,我正忙著喂幾個不願自己吃飯的孩子,抬頭一看,鄒子珩的飯菜一口都沒動,我忙鼓勵他說:“鄒子珩最能幹了,會自己吃飯。”一會兒只見鄒子珩眼裡含滿了淚水,一聲不吭地走到我的身邊,輕輕拉著我走向他的座位,我蹲在鄒子珩身邊,輕輕地問:“鄒子珩怎麼了?剛才不是很開心嗎?”只見鄒子珩的眼淚“刷”地流了下來。我一下明白了,像鄒子珩這樣的孩子,對親人同樣依戀,對陌生環境同樣不安,只是表現得不像哭鬧的孩子那樣強烈強烈。

於是,我給鄒子珩餵了幾口飯,他漸漸平靜下來,並要求自己吃飯。接下來的午睡、下午活動中,我總是見縫插針地關注他,或是溫柔地撫摸他、輕拍他,或是在他身邊悄言幾句,或是投以鼓勵、讚許的目光。鄒子珩感受到我親切、友善的關注,在新的群體中找到歸屬感,現在鄒子珩在幼兒園這個環境中和老師、小朋友相處的很開心。鄒子珩的事提醒了我,每個新入園孩子的不適應都各不相同。做為老師要善於因人而異及時排解和疏導,尤其是別忽視那些入園表現好、適應快的孩子。看到孩子們每天都有進步,是老師最大的安慰。

幼兒在園生活觀察記錄篇二

觀察和記錄

九月的一天,5歲的俊俊和幾個同齡小朋友在小山坡的草地上撥弄著,想找到蚯蚓,聽老師說蚯蚓平時都是在地下,他們很想把地下的蚯蚓挖出來。俊俊把樹枝豎起來,握住底端用力在地上刮,很顯然,草地太硬,樹枝只能颳走地面上一些雜草。俊俊似乎覺得自己的工具不適合當前的任務,就抬頭看朋友們手中的工具。但他可能覺得其他人使用的小石子也不能奏效。於是,俊俊扔掉樹枝,離開草地,不一會兒,抱來了一大堆平時玩沙的小鏟子和小釘耙。他抓起一把小釘耙迫不及待地在地上刨了起來,也許他覺得小釘耙的耙齒更利於對付較硬的草地。確實,地上的雜草很快就被耙開一大片。其他小朋友見狀也都紛紛換工具忙開了。

可是忙了好大一陣子,地面的泥土似乎並沒有什麼大變化。俊俊放下手裡的工具思索了片刻,可能覺得剛才的'力量不夠,於是將握在把柄末端的手挪到了柄的最前端,另一隻手也緊緊地握了上去。可能覺得前面動作太快,會影響用力。這次,他身體前傾,好像要把整個身體的力量都壓上去,慢慢地將小釘耙向自己這邊拉。原來,這樣可以刨出更多的土,他興奮地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身邊的同伴,而且還邊說邊給大家示範。

大夥又來了精神,照俊俊的方法,熱火朝天地幹起來。可不一會兒,俊俊再次停了下來,也許是覺得這活兒太累了,他的臉上看不到剛才的那股興奮勁兒了。也許他覺得給耙齒更大的壓力會挖出更多的土來,休息片刻後,他乾脆把一隻手的整個手掌按在了耙齒上端,抬起屁股將整個上身的力量壓了下去。事實確實如他所想,這樣刨出的土更多。

但這樣似乎比剛才更累,重複五六次之後他好像再也沒有力氣了,這可能多少挫傷了他挖蚯蚓的激情。休息片刻後,他雙手握起釘耙將釘耙向一側傾斜,用其中的一個釘尖在地上慢悠悠地耙著,此時的他似乎已不太關心挖出的土量了……

教師的話

A:這是一個孩子們自發的集體性遊戲活動。剛開始,他們雖然說是在找蚯蚓,但目的性並不強,只是隨意地用一些樹枝、石塊在撥弄著山坡的表面。而老師的提示則促使孩子們進一步明確了動作的目的,他們也許認識到蚯蚓是在土層的深處而不是表面,這種認識可能導致他們使用工具的變化。

B:我同意,但我認為教師的提示只是明確了動作的目的,而使用工具的一系列變化是孩子在實踐的過程中自己體驗和嘗試的結果。當聽到老師明確地說蚯蚓是在地下時,俊俊小朋友用樹枝使勁地挖,但他馬上發現樹枝並不能很有效地挖土,於是找了小鏟子、小釘耙,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變化,說明孩子對任務與工具之間的關係,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c:是的,我覺得孩子的好多學習和體驗就是在這種關係中完成的。在挖土的過程中,因為土質比較硬,俊俊不斷地變換著身體的姿勢和手在工具上的位置,以增加挖出的土的量;同時也放慢耙土的速度,以增強動作的有效性。這些變化使動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越來越強。孩子對力的作用點與刨土量以及動作的有效性之間的關係不斷進行嘗試性建構和模糊思考。也許孩子的許多經驗就是在這種嘗試性的建構和模糊的思考過程中積累和提升的。

D:這個案例中,老師剛開始就給了孩子一點提示,喚起了孩子們進一步嘗試的動機和積極性,老師的作用是明顯的,但是作為一個孩子們自發的遊戲活動,而且孩子們也並未碰到非要老師幫忙的困難,那麼老師的介入對孩子的活動是否會有干擾?

E:我倒覺得,老師應該在孩子活動目的性不明確或活動無意義時,適時地介入幫助。因為孩子的有些自發遊戲是偶然性的、變化性的,目標是很模糊的,教師適時的策略性幫助可能會讓孩子自己明晰其活動目標。

反思

這是一個自發的遊戲性動作活動,但孩子們起始的活動目標受到對蚯蚓原有認識的侷限,而老師適時提示使目標更為清晰。在目標清晰後,孩子們調整了動作的策略,即時改變了所使用的工具,這就使動作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更加具體,這也表明他們對工具的使用與效率有了初步的認識。

孩子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解決問題,不斷嘗試,會建構、體會和思考許多關係,有時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正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積累經驗的一個過程。

孩子某些日常的自發的活動可以為我們展現出他們的許多興趣點和關注點,而這些興趣點往往是我們生髮課程的立足點,也是我們在尋常時刻把握教育契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