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風箏》語文學案設計

《風箏》語文學案設計

【教材分析】

本文是魯迅諸多優秀回憶性散文中的一篇。寫了他童年時,因為風箏與弟弟發生了一次無法補過的誤解和衝突,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愧疚。筆觸細膩,情感悽婉,適合於用聲情並茂的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本文所體現出來的親情帶有很深的時代烙印,要透過社會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嚴厲的自責精神充塞在字裡行間,這更是文章的動人之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品味語句,理解重點詞句的語境意義。

2、能力目標:感受文中透過誤解和衝突所體現出的兄弟間深厚的親情。

3、德育目標: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知錯就改的可貴精神。

【教學過程】

一、設境匯入:在大螢幕上展示

“放風箏

”的圖片,用直觀的畫面和歡快的旋律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談談放風箏的感受。為課文學習設定情景,營造氛圍。

二、作者簡介

三、背景簡介

四、出示目標

五、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寫“我”回憶了有關“風箏”的什麼故事?(聽讀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聽讀後解答

(2)師總結

六、研讀課文(一),尋找誤解和衝突

1、在文中找出描寫弟弟對風箏入迷情狀的句子,思考: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讀句子後做答

2、“我”對風箏是一種什麼態度?“我”為什麼認為小孩玩風箏是沒出息的?

(1)生答

(2)師總結

3、找出“我”毀壞風箏的動詞,體會這些動詞的作用。

(1)生答

(2)師總結

4、面對我的行為,弟弟是怎樣的反應?

七、研讀課文(二),自我反省

感受親情

1、是什麼原因讓“我”閃電般甦醒過來了?

2、對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彌補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2、“我”想討弟弟的寬恕,但弟弟卻什麼也不記得了,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1)生交流

(2)師總結

八、合作探究

1、看見風箏本是令人快樂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為什麼說“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

(1)生交流

(2)師總結

2、文中所說的“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你能從“精神虐殺的這一幕”看出什麼樣的社會意味?

(1)生分小組討論

(2)師總結

九、品味語句,滲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認為用的貼切的詞語或精彩的語句加以品味。

十、體驗反思

對待早年的魯迅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從老先生的身上學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發言,師歸納

十一、拓展延伸

“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在當時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下所犯的錯誤稱為“精神虐殺”,可是現實生活中,爸爸媽媽和老師卻不讓我們上網玩遊戲,難道他們也是在對我們進行“精神虐殺”嗎?請大家針對這一事件談談對爸爸媽媽及老師這種做法的看法或對遊戲的看法。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給予激勵性評價。

十二、小結

師總結,生欣賞歌曲《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