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教育人類學讀書筆記

教育人類學讀書筆記

誇美紐斯說:“人不受教育就不可能成為一個人。”康德說:“人是唯一必須受教育的生物。”蘭格維爾特說:“人是可以教育的動物,是能教育而且需要教育的生物。”以下是關於教育人類學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教育人類學讀書筆記

博爾諾夫:德國著名的教育哲學家。他思想的閃光點,在於他把他的哲學思想和他的教育學思想交織在一起。博爾諾夫自稱是狄爾泰學派的一員,及精神科學學派的一員,但卻是一名該學派的壞學生,因為他相容其他學派的觀點。他吸收了不少存在主義哲學、現象學和生命哲學的觀點,從這些哲學出發闡述了教育學問題,提出了他的教育主張,但他的基本立足點還是在精神科學教育學中,他的方法也是精神科學的方法論。

博爾諾夫的教育思想

(一)非連續性教育

博爾諾夫指出,以往的各種的教育學派有一種共同的認識,認為教育是一種連續性的活動,兒童透過這種教育循序漸進,不斷趨向完善。而這一過程通常稱為塑造過程。實現這一過程的前提是人的可塑性。博爾諾夫認為,這一觀點是正確的。他基本上揭示了教育過程的本質,但這不全面,還需要修正。他寫道:“因為這一觀點把阻礙和干擾教育導致教育失誤或完全失敗僅僅歸結為偶然的、來自外部的干擾,而這本來是應當避免的,而且原則上也是可以避免的,這種干擾無論如何無關教育的大局。只有存在主義敏銳地看到這種干擾不只是一種令人愉快的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埋藏於人類存在的本質中,從這些事件中表現出一種新的,迄今尚被忽視的人類存在的基本方面,它使連續性發展的觀念趨於破滅或者至少表明有很大的侷限性。”在博爾諾夫做了上述說明之後,他得出瞭如下結論:“在人類生命過程中非連續性成分具有根本性意義,同時由此必然產生與此相應的教育——非連續性教育”

博爾諾夫指出,在教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的各種困難和干擾常常給教育帶來障礙,使教育結果深受其害,而人們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往往把這種現象歸咎於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環境,認為教育工作者教育不得法,環境糟糕所致。而如今用非連續性教育的觀點來剖析這一現象,就能正確處理這種現象,應付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干擾和困難,使教育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把危機、喚醒、號召、告誡和遭遇等等視為非連續性教育形式。這就是說,這些既是造成人生非連續性或者教育非連續性的原因,又是教育的一種途徑。他認為教育過程是連續性和非連續性形式的統一。

非連續性的教育形式如何在教育過程中應用呢?

1、危機

危機是造成教育非連續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包括政治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人的疾病危機等等。以往人們把危機視為一種偶然現象,但博爾諾夫認為這是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危機的發生帶有必然性,主要人生存下去,他必然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危機。此外,危機並非總是來自與外部,他有時也可能產生於內部。危機不總是破壞性的,也有對人生積極地一面。危機任何時候都可能對人生產生威脅、釀成災難,但這種災難經過最大的努力是可以制止的,或者是可以戰勝的。而當人們一旦戰勝了災難,重新開始生活時,就會覺得人生格外輕鬆,因此危機常常和人生的新起點聯絡在一起。人可以透過危機的威脅獲得真正的自我,樹立穩定的,不怕任何外來影響的,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從而使自己成熟起來,堅定起來。

那麼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危機來進行及教育呢?

博爾諾夫認為,首先,一旦危機發生,教育工作者必須千方百計幫助青少年戰勝危機。這方面關鍵是使他們認識危機的本質及其對哦生活的意義,而不是包辦代替,代替學生承擔困難,或者去幫助他們消除危機帶來的困難,也不是用安慰去掩飾或低估危機的嚴重性。其中最好的措施是告誡與號召。教育工作者透過高階可以防止青少年在遇到危機時消沉下去或誤入歧途;而透過號召可以把青少年的'力量動員起來對付危機,推動他們恢復中斷了的發展而重新走上正道,激發他們的意志,從而培養他們具有一種不屈不撓的頑強的品質。其次,教育工作者不能給青少年設定危機,或人為地觸發它產生。

總之,危機是不可能為人所主動地控制和消滅的,人只能因勢利導的去積極戰勝它,教育工作者不能因為它有積極意義而促使它產生,也不能因為它有害而抑制它,不讓它出現;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用啟發和引導幫助青少年戰勝危機,從而培養他們既有一定的品質。

2、遭遇

遭遇指的是一個人突然碰到的某些事物。

教育學應當把遭遇視為必然的東西,因此應當面對它。博爾諾夫之處,從人在遭遇中發生的轉折方面深入進行探討就可以發現人的真諦,瞭解他的內心的真假,即他們內心世界的真面目。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青少年遭遇某些重大事件時應當引導他們,啟發他們。而這種啟發引導就是使他們在遭遇中做出正確的選擇,一個人能在遭遇中做出正確的選擇,他就可能在人生道路上出現積極的轉折,向好的方向發展,反之導致失誤,因為遭遇是無法預料的,因而也無法事先有所規劃,因此教育工作者只能為學生做一件事,那就是為他們對付遭遇做好準備,主要是做好心理準備。教育工作者平時就應當啟發他們,使他們能夠正視現今社會世態炎涼與人生的艱難,培養他們具有那種處變不驚、冷靜沉著的心理素質以及堅強的意志。博爾諾夫強調指出:“教育必須已經可能的全面和完善為目標。”這就意味著,教育不僅應當注意教給學生文化知識,而且也應注意促進他們個性的和諧發展,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德行和心理素質。

3、告誡和號召

博爾諾夫認為人不可能一直保持在一個發展高度或者持續向前發展,人的生活更多地由於習性和疲乏而被損耗,由此而陷入非其存在本意的退化狀態,同時他指出,經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人自己察覺到失控,於是很吃驚,馬上“鼓起勁兒來”,以更大的熱情重新投入;但也經常有相反的情況,尤其是幼兒,他們無法以自己的力量糾偏,必須藉助外界的推動力,特別是教育工作者的干預。這種干預也就是一種激勵,博爾諾夫帶有結論性地說:“有些人要保持高尚的品德是需要不斷的受到激勵的。”

如何進行上述的激勵呢?這隻要包括告誡和號召。當青少你啊走上歧途時,當他們有所失誤時,當他們陷入這種困境而無力自拔時,教育工作者就應當對他們進行告誡,對他們力陳利弊,指明出路,使他們幡然醒悟,回到“該做的事情”上去。而當青少年出現上述情況時也可配以號召的教育形式,採取號召的手段,把青少年自身的力量動員起來,使他們“鼓起勁來”,促使他們“良心發現”,重新走上正道。“這種號召是不帶強制性的,不是耳提命面的。雖然如此,“但號召是必要的,因為人是一種需要這樣一種需要外力推動的屢教不改的動物。”

4、喚醒

博爾諾夫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存在著一種所謂“本源性”的道德意識,這種道德意識處在沉睡狀態;人來到世界上,當他在孩提時代處於他正在成長的環境中,在被他理所當然地接受的世界與生活範圍內產生意識的時候,他免不了已受他們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成為他們觀察世界的偏見,因此教育的一項不可推卸的責任就是喚醒兒童處在沉睡狀態的道德意識,使他們回到本源上來。正是這種喚醒使一個人可能真正認識自己和自己所處的世界,同時也可能理解自己存在的處境,生命歷史和未來的使命,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和充滿生命希望的人。這種喚醒無異於一次心靈的解放,是使一個人的生命發生一次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