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力量讀書筆記
教育的力量讀書筆記
近段時間以來,我利用閒暇之餘,認真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的力量》這本書。這本書是李鎮西 魏書生 高金英 萬瑋等教育名家及部分優秀教師圍繞“後進生轉化”這一教育中的難點問題,用生動的教育案例,精彩的教育故事,展現了科學的教育方法,使我受益匪淺,領悟到教育理論要與教育實踐完美結合,要用愛與智慧給予後進生向上的力量。
在本書的第二編“用心靈贏的心靈”中,我讀到了多篇真實的事例,感受到老師對於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就像李鎮西老師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在陳霖老師的《教育始於走近》中,他對於易陽,不會拿衡量其他孩子的標準去衡量他,而是儘可能讓他在規則範圍內享受自由,一旦發現他的閃光點,就會立即鼓勵,並相信他會做的更好。但易陽不久又會“原形畢露”。在這種情況下,陳老師先是瞭解他的家庭資訊,然後決定去走近這個孩子的內心,去聽一聽裡面都有些什麼聲音。愛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在孩提時代得到愛的人,往往更容易健康成長,易陽缺乏的是情感上的關愛和內心的安定,因此陳老師盡己所能和易陽的媽媽聯絡,讓她多關注孩子,陪伴孩子,同時作為老師也和他多溝通交流,走近他,幫助他肯定自身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
這個事例讓我明白,順應孩子的天性,給孩子希望,用“歸零心”去看待孩子,每一個暫時“沉睡”的孩子都會覺醒。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書中,曾闡述過這樣一個觀點:我們的教育物件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現在的學生正處於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初期,學生們特別渴望和珍惜得到老師的愛,師生之間真摯的情感必定有著神奇的教育效果。我們要走近學生的內心,用我們的賦予給他們的愛能夠收穫更多的愛,在他們心中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能夠懂的愛,去愛護和關心他人。去展現他們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我們做教師的,就是要善於發現並且首先要引導學生髮現他們身上的“美好的萌芽”。這是後進生信心的來源好進步的動力。
教育的力量讀書筆記
閒暇之餘,拜讀了肖川的《教育的力量》這本書,讀這本書的最大感受像是與老朋友娓娓交談,那麼親近、真切、理解,因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與勞累感覺是那麼值得,幸福感與成就感就會縈繞心頭,努力學習、追求上進自然也成為我的一種願望。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寫道:“遇到問題現在很多的人只會想一想,發表一點意見和個人看法,而不會思考。所以,那些意見和看法,往往經不起推敲,顯得膚淺,甚至似是而非。”
作為教師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做法仍是膚淺。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想”,更要發展學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識與能力。教師要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讓學生髮表意見,更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獨立研究與探索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是高品質的。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於缺乏深入的 “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駕馭課堂,更不能做到遊刃有餘,從而造成課堂效果不滿意。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還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潛心研究,才能紮紮實實的上好每一節課,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教師的.學習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專家引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為教師,如果沒有向學之心,即使再高明的專家,恐怕也不能對其起到引領的作用,“我們可以把馬牽到河邊,卻不能按著馬的頭讓它飲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亂想,而是有理論支撐的,高度自覺的對自己實踐的回顧與審思——這本身就是很好的學習過程,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作為基礎,自我反思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至於同伴互助,是一種相互切磋、相互勉勵和真誠分享。
作為教師,教育探索並不一定要有研究課題,如果你真是為了提高自己,為了更好地勝任你的工作,為了更好的成長,而不是因為外在功利的誘惑,那麼,只要你願意,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可進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儀器與裝置,它只需要一顆忠誠、明敏的心,只需要我們對那些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對那些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物用心去發現,只需我們不斷咀嚼、反覆琢磨、再三玩味。
這本書讓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師,運用教師的智慧去啟發和引導孩子,讓他們永遠充滿希望和自信。在對待孩子們的時候,我們教師要有超強的責任心與耐心,認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讓生活充滿人性的光輝,讓我們的心靈盪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溫暖的思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