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出塞的教案設計
《出塞》是樂府舊題,也是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的七言絕句。邊塞詩的代表之一。內容主要是是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體現出了詩人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士兵們的信心。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出塞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參考閱讀瀏覽。
《出塞》教案
出 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教學目標:
1、結合註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1、簡介邊塞詩,引出課題《出塞》
2、齊讀課題,詩題中的“塞”是什麼意思?(邊關、邊塞)
3、看到這樣的詩題“塞”,你想到了什麼?用一個詞描述、
(學生想象,感知邊塞的環境惡劣、戰事頻繁、生死慘烈)
4、引出《出塞》詩句,齊讀。
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糾正讀音:教 應讀jiāo。
2、古人吟誦講平仄規律,我們也試著把一聲當平聲,這樣的字音可以拉長,讀的平緩;三聲、四聲當仄聲,讀的短一些。學生試讀。
3、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還要根據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前面每兩個字停頓以下。
4、師範讀。 師做手勢,學生讀。學生讀,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
三、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1、再把詩讀兩遍,試著想一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麼。(學生自學,默讀,思考詩的大意。)
2、展開想象,讀出情感。
四、作業:誦讀
第二課時
一、賞析
1.第一句:浮現 (在荒涼的邊關,一輪明月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
2.在“明月”和“關”前面加上“秦時”和“漢時”這兩個時間詞,讓你想到了什麼?
(說明邊塞上的戰爭經歷了很長時間,經歷了許多朝代,從未停止。)
3.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 “互文見義”。
4.引讀: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了千百年的戰爭,從未停止過。
5.第二句,
“人”指的是誰?(徵人)
他們在那裡?他們在幹什麼?
一句“人未還”讓你想到了什麼?(拓展思維,引導學生想象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征途遙遠、歷盡苦難。感悟詩歌的情感。)
6.引讀: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嚐盡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情感寫這一句的?(體會詩人對徵人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
7.帶著這種感受,再讀這一句,把這種情感帶到字裡行間去。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 “龍城飛將”是誰?(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歷史資料)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良將的渴求,和對朝廷的不滿。
(2) 介紹陰山:陰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古以來以來是中原地區抵擋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陰山這邊,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踐踏?
(3)作者為什麼對朝廷不滿,為什麼這麼渴望能征善戰的將軍?
體會作者滿腔的愛國之請,把對詩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二、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戰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學生齊誦全詩。
三:延展性探究
回到現實,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惡的組織給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寧造成威脅,我們不得不警鐘長鳴。
四、背默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