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考志願填報的確定目標是高校大體城市
確定了報考學校所在區域之後,就要進一步縮小考慮範圍了。那麼哪些城市會成為你的首要選擇?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去界定這所城市是否適合自己就讀呢?建議大家從以下三點出發,考慮該城市是否適合自己報考。
(1)城市消費水平
在前面介紹考前自我定位的時候,我們就向大家闡述過報考大學該從自己的實際經濟情況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這樣才不會給自己過多的經濟壓力。實際上,讀大學的費用除了學費之外,高校所在城市的消費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畢竟我們的大學生活也要穿衣吃飯,也要購物休閒。如果所在城市的綜合消費水平很高,無疑增加了我們的隱形消費成本。可能相同的生活質量在消費水平低的城市每月只需要400元生活費就夠了,而在消費水平高的城市卻需要600元甚至更高。這樣就會讓我們生活得很辛苦,即使節衣縮食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不僅給父母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也讓我們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負擔。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就需要我們在選擇學校的時候,認清所在城市的消費水平。
曾經網路上流傳過這樣一則笑話,說的是時間都用來打工掙錢交補考費了,哪有時間學習啊?雖然只是玩笑,卻也不難看出,如果因為經濟拮据而不得不選擇打工的話,無形當中會影響自己的學業和其他各方面的發展。這樣看來,對於那些家庭經濟情況不是太好的同學,倒不如在報考學校的時候就選擇一個消費水平中檔或偏下的城市。這樣我們就可以比較輕鬆地度過大學生活,而不必為了節衣縮食殫精竭慮,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和提升專業技能上,而不必非要打工賺取學費和生活費。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城市消費水平低並不意味著該地區的高校綜合實力低下,瞭解了這一點,解決了心裡的.顧慮,相信大家在城市選擇上就會有進一步的把握。
(2)所讀專業要適應
這裡所說的適應有兩層含義,一方面考生要適應報考的專業,正如前面章節中提到,報考專業時要遵循興趣主導原則,但是若考生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這時就要試著激發自己的興趣,逐漸喜歡上自己的專業。
另一方面,適應是指報考的專業與高校所在城市相適應,避免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目前很多高校為了使自己儘快成為學科全、專業廣的綜合性大學,在增加擴招名額的同時也不斷新增專業,增大由專變全的步伐。這無形當中會出現步子大卻邁不穩的弊端,於是我們會看到學校裡的新增專業建設時間短、師資力量不足、管理體系不完備等現象。我們也發現有很多學校都出現了金融、經貿等熱門專業,甚至一些學校的新增專業是該學校建校來從未涉及過的學科門類,還有某些內地高校為求專業齊全,新增了海洋專業。一旦我們選擇了類似的高校、專業,會對我們的學習和就業造成極大的困擾。單拿內地高校開設海洋專業為例,在校學習期間,同學們將因為學校地處內地,接觸海洋生物的機會少,無法進行大量的學科試驗。等到畢業的時候,學校所在地對該校畢業生的認可程度最大,但由於位於內地,該地區所需海洋專業學生幾乎為零,因此學生在該地區的就業前景渺茫。而若到沿海地區就業,避開排外心理不說,單從學生的在校學習情況來看,可能也會因為動手能力差、實驗技能不佳而被拒之門外。當這樣鮮活的案例擺在我們面前時,就需要我們在選擇學校的時候睜大眼睛,仔細辨別了。
(3)就業前景
鎖定高校所在城市的時候,就業前景也要綜合考慮進去。因為學校所在的城市對其包容性和認可程度最大,因此同學們在學校當地就業對自己是最為有利的。同時,讀大學也就是讀同學、讀老師,大學裡也在積累著自己的人脈關係,一旦將來選擇去其他城市發展,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人脈就派不上多大用場了。既然這樣,就要提前考慮將來想在什麼樣的城市發展,自己所學專業在這些城市中的發展前景和上升空間如何。只有把這些因素考慮到位,才不會在畢業的時候,一心想著南下或北上,去別的城市發展,無形中浪費了自己掌握的大量資源。
除了瞭解報考城市的就業前景之外,另外一些因素也要考慮到位。以北京為例,雖然機會多,發展前景好,成為很多考生的嚮往之地。然而由於北京的高校眾多,每年應屆畢業生仍然感到就業壓力巨大,加上一些同學心氣高,不滿足於從基層做起,因此還是會有部分同學一畢業處於失業之列。因此在擇校選城市的時候還要看看自己是否有較好的抗壓能力,是想去競爭激烈的大城市發展,還是想要在安逸舒適的小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