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論歷史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

論歷史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

現代中國人常常用西方的文化解讀中國的文化,用西方的價值觀改造中國的價值觀,用西方的哲學衡量中國的哲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論歷史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

摘 要:近代以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遭受極大的冷遇。在此背景下,作為主要的人文學科——歷史學科,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重建適合於中國的價值觀和思想道德體系,成為每一名歷史教師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歷史教學 傳統文化教育 滲透

同志在報告中指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這一重要論述,是教師應重點做好的工作,這不僅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而且是每位教師應盡的責任。

一、弘揚傳統文化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現代中國人常常用西方的文化解讀中國的文化,用西方的價值觀改造中國的價值觀,用西方的哲學衡量中國的哲學……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悲哀,也是整個民族的悲哀。現代的青年學子中不瞭解中國哲學體系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比比皆是,學生可以將英語背到滾瓜爛熟,卻讀不懂儒家經典;可以在電腦上打字如飛,卻寫得一手無法見人的漢字。中國傳統文化在人們的意識中,尤其被青少年忽視,而病根,就在我們的教育。

步入近代以來,由於教育模式也來自西方,從小學到大學基本都採用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出現了“精於書本,荒於人文,精於商品,荒於人品,精於電腦,荒於人腦”,以及“重書本,輕實踐;重功利,輕素質,重遊玩,輕思考”的畸形發展狀況。學生缺乏傳統文化的哺育,人文素養很差,思想品德低下,更缺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情懷。

古語云“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為了社會的健康發展,為了保有中華民族自身的民族特性與優良傳統,在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已經越來越顯現出必要性和緊迫性。

二、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歷史學科是涉及傳統文化最多的科目,一名歷史教師,有義務也有責任傳承傳統文化,對中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愛國主義精神,塑造學生的理想人格,這是我們不可推卸的時代使命。

那麼,一名歷史教師,如何在歷史的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弘揚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呢?

首先,教師要熟悉傳統文化,認同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身體力行地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先達已,後達人”,正所謂言傳身教。教師要準確地把握傳統文化的概念,潛心地學習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精髓,辯證地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仁”和“禮”的時代侷限和現實意義,身體力行地做到“仁者愛人”,熟悉傳統文化中其他優秀部分,如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經典作品等,真正地實現從傳統的教書匠向“複合型”教師的轉變,做一個多才多藝的多面手。

其次,教師要善於捕捉教育契機,適時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與滲透。在正常的歷史教學中,只要我們在備課的過程中稍加留意,留給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思考的餘地,在課堂中加以引導,就會給同學們一些興趣、一些啟發,非但不會影響教學,反而更有利於對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現行的高中歷史教材,更是為傳統文化的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

高中歷史必修三,是思想史的內容。第一章便是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一章節,無疑是我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絕好機會與舞臺。在講授這一章節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適時和必要的引導。

例如:在學習孔子的思想主張時,對於孔子的核心學說“仁”和“禮”的評價,教師在講解完它們的基本含義後,可以開展課堂的討論或者辯論會,要求學生分組討論或者辯論,從正反兩個方面,從當時與現在兩個情景,分別予以闡述,使學生在思辨中全面認識和把握,分清精華與糟粕。而教師可以用點評的方式,以階級分析的方法,適時地指出“仁”和“禮”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時代和階級侷限性;以發展的眼光,進一步指出在當前建立和諧社會的國內背景和世界一體化的國際大背景下,所具有的重大的現實意義。

最後,教師要善於縱橫比較,避免全面否定和全面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災難,正是發端於我們當初在民族存亡之際對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當下現實社會中思想道德領域的迷茫錯亂,也是發端於我們當初對西方價值觀的全面肯定。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而不衰,未像其他三大文明古國湮沒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之中,已經充分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宏大的包容性。全面否定的連根拔起,只能是“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

同樣,現行的高中歷史必修教材,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絕好的機會,讓我們有可能對中西方文化進行重新的審視與對照。

例如:在學習必修三《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和發展》這一專題時,教師可以將西方的“民主、法治、自由”等重要觀念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禮”、“宗法”等觀念進行對照比較。明確無論是西方的價值觀還是中國的“仁義”觀,都有其不可避免的時代侷限,也都具有其不可磨滅的積極意義。而且,它們並非是主次關係,更不是替代關係,相反,它們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學習,相互借鑑,從而相得益彰。“仁”是一個社會性的人內在的道德要求,“自由”是一個動物性的人內在的自我需求;“禮”是一個社會的整體規則與秩序,而“法治”則是保證這一切規則、秩序正常運轉的手段和方法。“民主”是天賦人權的自然屬性在政治上的體現,而“宗法”則是將社會性的人在一定環境下的地位和權利的定位。

三、結語

教無定法,以上只是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的思考,我相信肯定有更加優秀的歷史教師,有更加可行的教學方法,有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

同志在一次演講中提道:“中華文明以其頑強的凝聚力和雋永的魅力,歷經滄桑而完整地延續下來,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的維繫與調節作用。”“我呼籲,讓我們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我們的成功將承繼先賢,澤被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