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語言文學與傳統文化探究
摘要:漢語言文學經過幾千年的時間沉澱,已經成為中國的傳統人文科學,中國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擁有我們中國特色的傳統中國文化。漢語言文學透過豐富多樣的傳播手段能夠更好地體現出中國文化沉澱的歷史,更多的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被生動的展現在大眾面前,漢語言文學是文化的沉澱,更是用來作為道德精神上對國人教育,文化修養,品質追求等方面的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在中國現階段的宏觀背景下,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教育同樣是任重而道遠,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傳統文化;教育意義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在經歷了幾千餘年漫長的歷史變遷與文化變革,逐漸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每一個成果都顯示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漢語作為中國十四億同胞共同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說是中國歷史的一個代表,智慧的結晶。現如今的中國傳統文學不僅在中國的文化長河中源遠流長,同時也被更多的亞洲國家及西方國家所重視。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更迭中,那麼多的王朝一個個的建立,覆滅,但是中國的語言沒有變,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變,一直傳承至今對後世炎黃子孫影響深遠。這些歷史沉澱下來的精華在我們二十一世紀,大學生剛剛接觸社會,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逐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我們更應該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加強漢語言學習,這樣才會更加利於新時代的大學生在思想素質等方面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我們主張學習外來文化在中國土地上開花的同時也要傳播漢語言文化,讓本國語言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永垂不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讓準備進入社會的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就需要大學生不僅接受愛國社會主義教育,更要繼承和發揚我們偉大祖國在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中逐漸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
一、漢語言文學更加註重人的精神世界,人類自身格局的領悟,以及最基本的需求和發展與人性的發展與追求。人文精神的體現由中國的漢語言文學貫穿古今可以看出,從公元前的甲骨文到現在簡體漢字,漢語在中國再存在的意義早就已經不再單一的是一種人與人的交際工具,作為中華文化傳播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都沉澱著中華文明。漢語言是中國華夏幾千年來不斷衍生的結晶。漢語言文學與人氣質的修養有著密切的關係。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氣質,每一種不同的氣質從另一個方面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有的人能為自己的夢想去努力奮鬥,有的人就是嘴行千里,其身不動;正如某位名人曾經說過:你的氣質裡藏著你曾經讀過的書。在這一個層面上說修養的不同也就直接導致了一個人行為的不同,一個人無論他處在哪個層面上都會有最終的發展與追求,也就是說對於文學的追求就是在追求人對自己修養的提高。漢語言文學與思想道德的修養如果說戰爭鐵蹄的硝煙可以瀰漫整個星球,那麼唯一不會被踐踏的就是文學這片至善至美的天地。從古至今,我們偉大的詩人詞人無不在文學這片天地找到了自己所向往的至真至純的天地。有感於現實的殘酷或無情或冷漠,在文學中找到了光明。無論是誰,只要進入了這片關於文字的世界也就是進入了文學的殿堂,整個人都會被一切美好的事情所圍繞,我們本性中學習模仿的能力很強,無論好壞,分辨能力在後天培養更佔了更多的比例,也就是說我們從眾多的文學著作中不斷的學習借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眾多的文學作品以及高素質文人的作品可以為如飢似渴的國人提供各式各樣的精神追求,每一部文學名著的閱讀都會有一定的開闊視野的作用,我個人也這樣認為,開卷有益,無論是高雅文學還是通俗易懂的文字,任何一種形式的文學文字都有益於我們培養健全的人格,塑造獨立的自我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增加閱讀量更有助於我們在學習中於無形中形成個人思想。
二、每一種語言都經歷了歷史的沉澱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是一個時代的歷史的、具體的反應。什麼是民族性,民族性就是指,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語言所反映出的一個民族自身所特有的性質。中華民族歷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序中,由於經濟、文化、思想水平、地域差異的不同,所形成的顏色詞彙的意義以及文化內涵也因此存在著令人意想不到的差異,表現出文化思想、審美情趣以及風土人情也就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多民族的具有較強包容性的中國,其中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既存在著差異也有一定的融合。語言是伴隨著社會實踐不斷髮展演變而來的,是社會實踐、經濟不斷向前發展而來的的產物,是有我們偉大的人類創造的。隨著各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擴大普及,在此廣闊的社會背景下,世界各國的語言也在不斷地發生著改變以使之適應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國語言中的詞彙在文學語言以及對外交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的經濟水平的提高,很多的西方學者開始慢慢的關注中國進而去了解對中國文化。中國語言文學不僅在本國中佔據主導地位甚至在別國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近年來,孔子學院紛紛在他國設立並教學,培養了一大批的對外漢語教師,國外也紛紛重視漢語教學,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我們更應該保護好本民族的語言。
三、語言和文化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語言是人類最主要的交際工具,無論是誰,在這個社會上都有一定的交際手段,每一個人在特定的文化,社會背景下都需要使用語言交際,每個人的宗教信仰,思想觀念,社會觀念等等,都將深深的.烙印在歷史的長河中,在人類文化學中定義文化包含兩方面,其一,政治歷史,文學哲學等,其二,文化的延伸,這就將社會的各個階層的文化包括在內,其中社會習俗,生活方式等等。最後,終極目標就是要將我們的文化傳承下去。然而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傳承文化的同時必須要了解文化,是我們的文化發揚光大,讓世界的人都瞭解他並且透過我們自身的努力是其被國外及其他民族的人所接受。語言與文化之間有種相輔相成的聯絡,同樣語言與文化是唇亡齒寒息息相關的,根於這個民族的文化中,也就是說它不能孤立地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也就能很好的反應這個民族的信仰,語言像是文化的影子,是文化映象的折射,也就是說,如果不瞭解自己所學的這個語言國家的文化,就不能最大程度的理解,學習,運用這個語言,更深層次研究這個民族的歷史發展,掌握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飲食習慣、政治經濟等教師對待不同文化的態度要客觀,表達要明確自己的觀點以及要做到措辭準確而不能厚此薄彼。
四、中國傳統文化應當成為新時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文化在經過幾千年來不斷地推新,融合,變革,沉澱已經開始深深的融進我們華夏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範中。它可以以文獻,制度等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程式化的形式中。經過了幾千年來的變遷與捨得,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角落。特別是人們的精神領域,能夠支配人們思想行為。中國在當今文化浪潮中之所以能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文化底蘊的深厚,這是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的根基,同樣是歷史給予他們歷史重任,傳統文化的發展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傳承性,以後所有的建設,發展都離不開它。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承接現代建設事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國的繁榮發展,離不開他們的發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是建立在大學生能夠成為新世紀的主人,成為中國文化的建設者和締造者。只有當代學生完全植根於民族傳統之中才能將語言傳播與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添磚加瓦。
五、悠久歷史沉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傳統文化在現如今的社會中依舊高密度的存在於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各個層面,不可否認現在的這種精神在這些方面仍然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在這個角度上來看,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理論知識的教育中,還有適當的加入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教育,增加高等教育的精神內涵,為中國的教育推波助瀾,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一個立竿見影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這個過程就是某個人的一生,可見其影響是多麼的持久,從另一個方面也就更加側重的看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當我們將老祖先的東西在這個科技發展迅猛的當代社會弘揚光大後,我們這個民族的自豪感就有油然而生,樹立民族精神是培養一個人的民族自尊心的重要方法之一,樹立民族自豪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長期以來我們塑造的中華民族的風格風貌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莫過於對民族有了更加穩定的凝聚力向心力。所起到的作用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描述的詳細的,中國民族的精神內涵在某種程度上是蘊含於中國傳統文化但是其作用卻在其之上,有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味道。民族意識與民族感情的形成是在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前提下產生的,歷史沉澱的時間越長文化就會更加豐富,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我們要頂住市場經濟對我們千年文明建設的負面衝擊,全面挖掘傳統文化其精華以武裝我們接受高等教育的廣大學子,是我們的文化旗幟,民族旗幟永遠在世界的民族之林屹立不倒。
六、漢語言文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在中國學習的學生大部分主要學習漢語,而漢語言文學除了在高中那一陣有漢語言等到大學以後出於本專業的同學,可能就再也沒有什麼機會去接觸這個幾千年文化傳承下來的精華了,當下大學生在學習本專業技能的同時,忽略了對自己的全方面發展的要求,對自己的管理也是過於鬆懈錯過了很多學習的好機會,近期在個別的學校開設了中國傳統教育的理論課,這無疑是對大學生在學校學習時間內能夠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機會,中國傳統文化飽經風雨歷程走到今天,就是我們炎黃子孫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樣也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更是我們能夠繼續前進的基石。我們作為繼續傳播漢語言和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就必須要重視我們對自己傳統文化的判斷和取捨,讓能夠繼續適合這個社會和這個時代的精華繼續使用,甚至是給他一個新的定義,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的到傳統文化教育和大學生日常生活行為規範緊密的聯絡起來,學習的終極目的是完善自我,使之更好的適應社會。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相緊密的聯絡起來。無論是哪個時代的精神文明都是世界文化的繼承,任何一個國度在研究自己或者其他異域文化的時候,都要考慮吸收其精華,優秀的文化成果,因此,在我們中國每年向社會輸出大量應屆畢業生的同時,也要加強教育使其能夠正確的態度來面對世界民族之林的各個民族,每一個國度的傳統文化。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值得被尊重的,要在相互聯絡中互相學習。大學是學生與社會接軌的地方,在這裡承載著太多的希望,當中西方文化遇到一起必然會引起衝撞,甚至整合,這就是在我們這群年輕有富有活力的年輕人身上起著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我們當代大學生能做的就是發揮個體的能動作用努力將中國的漢子文化傳播出去,讓中國文化紮根於本國土壤。高等教育的基礎就是以依附漢語言依託傳統文化為基礎。中國與外國教育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所以說我們就更應該珍惜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經歷了五千年的血與火的考驗,我們不能讓古人智慧的結晶在我們這裡灰暗,我們要讓我們的文化發揚光大!社會的發展就是需要更加優秀高素質的人才,在改革的道路上我們這些開拓者就是先驅,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空間,為社會輸送更高質量的人才!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透過學習這門課程,既能讓我更加重視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又能在此基礎上學習他國家的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我們自己的雙手和智慧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懷著一個探索異域文化的夢,法語要用心來詮釋,用心來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