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求職

踐行“真愛教育”的案例幼兒園教師

踐行“真愛教育”的案例(幼兒園教師)

作為教師,應注意教育物件的個別差異,每個幼兒的個性、能力、心理都是獨一無二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踐行“真愛教育”的案例(幼兒園教師),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篇一】幼兒園託班教育

一、背景

託班是孩子第一次過集體生活的初始階段,對他們進行常規培養尤其重要。經過一學期的培養訓練,孩子們的常規已初見成形。可寒假休息了二十多天孩子們回來後,我發現班上出現了這樣一個現象:當老師需要孩子們移動小椅子進行活動的時候,有的孩子是一隻手拖著小椅子走的;有的孩子是一隻手拎著椅子,搖搖晃晃地走的;有的孩子不站起來,坐在椅子上拖著走的……此時椅子與椅子之間、椅子與地板之間不是發出“咚、咚、咚”的敲擊聲,就是發出“吱、吱、吱”的摩擦聲。而且地板上也滑出了一些小小的痕印,看到孩子們這樣不愛護小椅子。我有些生氣地說:“你們這樣子,椅子很容易搞壞的,請小朋友們把小椅子搬起來走路”。可是還是有小朋友無動於衷,依舊把椅子拖著走,發出很大的噪聲。

二、實錄

一天,我們正在開展談話活動:“我的好爸爸”,只聽“啪”的一聲,把老師和小朋友都嚇了一跳。原來繆仁軒小朋友連人帶椅子的摔在了地板上,當時我是又好氣又好笑,但轉念一想遇到事情光靠訓斥、說教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何不抓住時機對孩子們進行一番教育呢?於是我煞有介事地說:“你們聽誰在哭啊?”小朋友立即安靜了下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東找找西找找。接下來我告訴他們:“中午小朋友睡覺的時候,張老師也聽到教室裡有哭聲,我找啊找啊,找了半天終於找到啦!你們猜是誰在哭?哦,原來是小椅子在哭,我問小椅子你為什麼哭啊?它含著眼淚對我說,小朋友不愛護它,一會兒拖著它走,把它得腿拖得疼疼的,一會兒拎著它搖搖晃晃的走,把它身上碰的青一塊紫一塊的。現在小椅子還傷著呢。”此時小朋友們的臉上都露出了一些不忍的神情。我不失時機的.繼續說道:“現在啊小椅子想離開託二班啦,不和託二班小朋友做朋友了,怎麼辦呢?”小朋友開始著急了紛紛說到:“小椅子你別走,我們不拖你了,我們改正了,我們兩隻手搬椅子了……”此時,我靈機一動何不將老師自創的一首《小椅子》兒歌下放給孩子,幫助孩子掌握正確地搬椅子方法呢?於是我對孩子們說:“如果你們想和小椅子做朋友,就請像張老師這樣做。”我一邊念兒歌一邊示範:“小椅子,我愛你。天天和你在一起,兩手搬,輕輕放。累了坐在你身上”。有的孩子一下子就學會了兒歌,這時小朋友都模仿著我的樣子,輕拿輕放椅子。此後,拖椅子的現象日益減少了,“哐當哐當”晃椅子的聲音聽不到了,如果有誰偶爾忘記了,立刻就會有別的小朋友提醒他改正呢。

三、反思

(一)抓住時機巧用擬人化教育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時期的“泛靈心理”乃是把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傾向。在幼兒心目中,一切東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利用幼兒“泛靈心理”對幼兒教育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師應善於將物“擬人化”,以激發孩子的“泛靈心理”,使之產生移情心理,進而理解和形成相應的良好習慣。如上面的例子經過對孩子實施擬人化的教育,讓孩子體驗到了積極情緒,為孩子創設了寬鬆、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圍,比起向孩子們說教講解深刻道理效果好得多。培養了他們的愛心與同情心。小椅子的事件也許是件很微小的事情,但是卻讓我們的孩子知道了,在他們的生活中,不光是成人的呵護和關愛,學著關心他人也同樣重要。關心他人,需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就像和小椅子做朋友一樣,這是良好道德情感的培養,有利於孩子們健康的成長!

(二)孩子模仿老師的言行

託班孩子的思維來自於實物和直觀的形象,往往從事物的表面形象來認識事物,他們的思維要透過成人的啟發誘導,在具體活動中才能逐步發展。他們好模仿,成人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都是他們學習模仿的榜樣。他們一天中接觸最多的是老師,老師的一言一行他們盡收眼底。孩子由於年齡小生活習慣的正確與否沒有準確的概念,首先得讓他們形成正確的概念,對不良的行為,作為教師不能簡單地指責、阻止,而應正確地講解、示範、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概念,給他們一個可效仿的榜樣,讓他們在看看聽聽說說做做中主動地自覺地去學習,去模仿。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科說:“教育必須從細節開始”。

【篇二】幼兒大話西遊教育隨筆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名著之一,其中有趣的情節、生動的人物造型,相信在每個熟悉它的人腦海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因此無論成年人、老人還是孩子,大家都喜歡看《西遊記》,而《西遊記》這本書也被多次演繹成電影、電視劇和動畫片。最近一段時間,動畫片《西遊記》又在電視中熱播了,而我們班的孩子們對這部中國古典名著的熱情也逐漸開始升溫。瞧,在自由活動時間,孩子們經常圍坐一起,談論《西遊記》中有趣的故事情節,唱著動畫片中的主題曲,還象模象樣地扮演起故事中的各種人物造型。看著孩子們對《西遊記》的興趣越來越高,一個大膽的想法跳入了我的腦海:以《西遊記》為線索,展開主題活動。因為《西遊記》雖然是一部古典名著,但是它的語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有趣,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而在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中,還蘊含了團結合作、互相幫助、正義戰勝邪惡等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於是,主題活動《大話西遊》便在這種想法的指引下展開了。在活動中,我引領著孩子們一起走進這個神話的世界,透過質疑、設疑、解疑,在感受故事人物的喜怒哀樂,欣賞有趣的故事情節同時,來獲得善與惡、美與醜、正與邪等價值判斷。

孫悟空該不該大鬧天宮?

這天,阿寶帶來了《西遊記》動畫片中的第一集——“大鬧天宮”,這下吸引了全班三分之二孩子的注意力,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區域活動的內容臨時改成了觀看VCD。大家興奮地坐在大螢幕前,全神貫注地看了起來。看著看著,孩子們開始小聲議論:看,孫悟空的本領多大;玉皇大帝真不好,總是瞧不起孫悟空;孫悟空把蟠桃園打壞了,還把王母娘娘的東西都偷光了,玉皇大帝肯定會生很大的氣……聽了這些議論,在一旁的我心想:故事中到底是誰不好,孫悟空是不是應該大鬧天宮,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如果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又會怎樣看待故事中的“是”與“非”呢?

於是,在看完故事“大鬧天宮”後,我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你覺得孫悟空這樣做對嗎?他應不應該大鬧天宮?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圍繞著這些問題,孩子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認為,孫悟空應該大鬧天宮,誰讓玉皇大帝瞧不起他;有的則認為孫悟空不應該大鬧天宮,有話好好說嗎,幹嗎一定要打呢,如果是我的話,一定會想辦法和玉皇大帝商量的。漸漸地,孩子們的意見分成了兩派,一組是同意孫悟空做法的,而另一組是不同意的,於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展開了。甲方認為:被別人瞧不起是一件很不好受的事,再說孫悟空本領那麼大,幹嗎要怕玉皇大帝呢?而乙方則認為:孫悟空本領再大,也應該聽皇帝的話,老師、爸爸媽媽都教我們,碰到困難要想辦法解決,光靠打是不行的。看來,大家說得都有些道理,那就讓大家一起來做一次小作者,按我們的想法幫故事改一個結尾吧!於是,在大家的積極創編中,《大鬧天宮》這個故事又多了一個不同的故事結尾。

你最喜歡誰?

如果你問《西遊記》中有哪四位主人公,我們班的孩子會異口同聲地回答: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如果你再問,這四位主人公中,你最喜歡的是誰,那答案可就不一樣了。大多數的孩子喜歡孫悟空,因為孫悟空的膽子大、本領大,會降妖除魔;也有的孩子喜歡沙和尚,因為他老實肯幹,本領也不小;還有幾個孩子認為豬八戒也不錯,雖然他好吃又懶惰,可是打起妖怪來,也不含糊,還會水下追敵,挺厲害的。可就是沒有人喜歡唐僧,大家都認為唐僧不僅沒什麼本領,分不清妖怪和人,還要錯怪孫悟空,真不怎麼樣。那好,針對孩子們的這些觀點,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既然孫悟空的本領這麼大,那就讓他一個人去西天取經吧!沒想到我的假設立刻得到了孩子們的反駁,他們的理由是:如來佛只把真經給唐僧一個人;如來佛設計了九九八十一難,唐僧師徒必須經過千心萬苦才能拿到真經,孫悟空的本領再大也沒有用。看來唐僧在《西遊記》中,還是有很大用處的。那麼,換一種假設:孫悟空的本領最大,那讓孫悟空獨自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吧!這一假設又遭到了大家的反對:到西天取經的路上,會碰到許多的妖怪,只靠孫悟空一個人是不夠的,還是要靠豬八戒、沙和尚和其他一些神仙的幫助才行。看來,一個人的本領再大,還是需要朋友的幫忙,畢竟人多力量大嗎!

輪流做好孫悟空

孩子們喜歡看《西遊記》、談《西遊記》,更喜歡演《西遊記》。瞧,一組孩子在小舞臺上,熱鬧地演開了。今天表演的是“三打白骨精”,大家商量好角色後,就各自打扮表演了起來。可演著演著,矛盾出現了。原來演白骨精的孩子不樂意了,白骨精是壞人,總被孫悟空追著打,多沒勁呀,他也要演孫悟空;演唐僧的孩子也有了意見,唐僧老是坐著,又不能打,還差點被白骨精吃掉,不演了,他也要演孫悟空。這下可糟糕了,一下子多了兩個孫悟空,這可怎麼演呢?眼看大家為了爭演孫悟空的角色要吵起來時,原本演孫悟空的恆恆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我們輪流演孫悟空吧。這個主意立刻得到了大家的響應,於是經過猜拳,決定了先後順序後,孩子們又愉快地表演起來。問題解決了,大家都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碰到問題時爭吵是沒有用的,大家一起想辦法,共同出力才能解決。

在整個主題活動中,在每一次提出問題、爭論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們對這部中國古典名著的印象更加深刻了,他們理解了什麼是善良、什麼是正義,他們懂得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這就是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更深遠的意義。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象《西遊記》一樣的世界名著和精彩故事,例如:《灰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等,每一個故事都講述了一個鮮明的道理。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從他們的角度來理解這個故事,以通俗的語言來剖析故事中更深刻的含義。我想,在孩子們今後的生活中,這些故事留給他們的不僅是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而更多的是人生哲理和做人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