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體會汪曾祺散文的語言特色。

2、瞭解作者的人生觀和審美觀,理解“境由心生”。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金庸說,大陸“滿口噙香中國味的作家,當推汪曾祺和鄧友梅”。有人略作統計,說汪曾祺在其作品中提到的美食不下於300種。更有一類“直接點題”的作品,譬如《汪曾祺談吃》、《吃食和文學》、《四方飲食》、《故鄉的食物》。

汪曾祺說“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地美食各具特色,但令他最難忘懷的,恐怕仍是故鄉高郵的美食。說到高郵特產,大家最熟悉的是什麼呢?

說說名滿天下的高郵紅心鹹鴨蛋。

二、漸進。

這篇散文寫的就是汪曾祺故鄉高郵的鹹鴨蛋。如果我把這篇文章的標題改為“鹹鴨蛋”或者“高郵的鴨蛋”,如何呢?

明確:“鹹鴨蛋”適合做說明文的標題,無法與作者關於故鄉的一切回憶自然交融,聽起來生硬幹澀;“高郵的鴨蛋”,雖與故鄉有了關聯,聽起來卻像是在為故鄉的特產做廣告,缺少了一種民俗氛圍做背景,少了許多懷舊的色彩和人情的味道。

“端午的鴨蛋”這個標題,卻有主角有背景,有時間有空間,有風土人情,有文化底蘊。豐富許多,生動許多,是個有畫面感、有吸引力的標題。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能力目標】:1.學會蒐集資料,簡要講述見聞,有條理地發表見解。

2.學習誦讀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

【情感目標】: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透過品味平淡自然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蘊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教法與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過節習俗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以“情趣”二字為切入點,透過朗讀賞析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逐步從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最後上升到初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高度。

與教學過程相照應,教法可以採用匯入——閱讀——拓展的步驟進行,在學法上可以按照歸納複述——搜尋整合——誦讀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驟開展,透過對文字的感悟實現教學目的,達到教學難點、重點的突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激發興趣,匯入課題

首先向學生出示食物圖片,讓他們猜猜這些食品與哪些傳統節日有關。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一些傳統節日的風味小吃。

意圖:此環節激發學生興趣,在遊戲之中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進行回顧,同時為課文學習創設環境,培養學生歸納複述知識的能力。

2.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問題:(1)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意圖:在於培養學生自主搜尋文章關鍵資訊的能力。

意圖:問題一可以讓學生廣泛涉獵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分享課前查詢的資料資訊,對知識進行彙總歸納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環節培養學生搜尋整合資訊的能力,要求完整準確地描述作者的`家鄉習俗,並能透過自己的知識對這一習俗進行補充闡述,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3.細讀課文,瞭解內容

問題:

(1)文章的主題是寫家鄉的端午節的鴨蛋,為什麼開篇要用那麼大的篇幅來寫家鄉的端午節?

(2)文章是按照怎樣的結構順序來安排課文內容的?

(3)文章的結尾為什麼要引用囊螢映雪的故事?是否離題太遠?

意圖:問題一可以使學生在瞭解作者透過介紹家鄉的端午風俗營造濃郁的鄉風鄉情,為鴨蛋的的出現做鋪墊,對蒐集的內容進行分析整和。

問題二讓學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這一框架,著重引導學生分析第一段的總分結構,為理解課文掌握課文做好積累。教師不宜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這一內容並不複雜,可由學生自主完成。

問題三可以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文字寫作風格,明確對文章主題的認識。這一問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認識和看法,但對主題的探討可以進行引導,應落實到對傳統文化和民族風俗的追尋以及對故鄉鄉土風情的思念上。

4.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問題: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汪曾祺是語言風格的語句,反覆朗讀品味。

例如:

(1)“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圖:讓學生學會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讓他們反覆朗讀,並抓住關鍵語句賞析。如“所食鴨蛋多矣”“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幾處,或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或大詞小用,給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處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口氣朗讀。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等幾處都較為明顯地運用了江浙方言,顯得非常生動親切。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投影一段《衚衕文化》裡的文字,“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語言,特別是一個“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會汪曾祺的文章裡運用方言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