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行業

自立自強美德少年詞

自立自強美德少年推薦詞

篇一

廖必燚,男,現年14歲,中江縣南華鎮初級中學校2017級7班優秀學生。

清秀又略帶一絲靦腆,閒靜少言,是同學們對他的初識。起初對他關注源於初中第一次半期考試:廖必燚,全年級最高分(全年級學生近六百人)。從此,這個名字一次又一次地響起在同學們的耳邊:優秀學生廖必燚、三好學生廖必燚、優秀幹部廖必燚、連續三期統考全縣前一百名的廖必燚(全縣同級學生一萬多人)……

如此成績讓同學豔羨,而當大家對他進一步瞭解之後,他給大家帶來了未曾意想到的欽佩、感動甚至震撼。

年僅3歲,他便失去了父母的疼愛,與5歲的姐姐及當時已七十高齡的婆婆相依為命。然而,命運的苦難並未阻礙他成為一名優秀少年。

他說:“我家生活雖然艱苦,但仍然充滿了溫暖。”苦難於他而言,是一種大多數人都無法經歷的磨練。5、6歲時,他就學會洗衣、做飯、搞清潔,從幫姐姐做事直到能夠替她換班。

這或許只是在這個不幸家庭中生活的本能,而在9歲時,廖必燚深切地體驗到了愛的真諦。暑假的一天,為了這個貧苦的家,年邁的婆婆不捨得倒掉已經變餿的飯菜,拿來做自己的晚餐,造成嚴重腹瀉。婆婆難受得厲害,為節約連藥也不捨得買,更不用說看醫生了,就一遍又一遍地去上廁所,直到渾身無力地躺在床上。脫水與脫力使這位老人產生了嚴重的幻覺:哭喊央求小鬼不要抓走孩子,要抓就抓這個老太婆,然而又哭喊著求小鬼閻王放過自己——孫兒還小,沒她孩子們可怎麼活啊!稍後老人卻又奇蹟般地下床,從米壇中抓兩把米虔誠地撒下。迷信的背後,是老人對孩子的摯愛啊!惶恐、不解,彷彿天就要塌下,姐弟倆眼淚汪汪、心驚膽戰,卻又不知所措。

幸運的是,命運沒有給兩姐弟帶來更深重的苦難!年幼的廖必燚,開始懂得婆婆的愛,是他生命中的最重。從那時起,他再也沒有淘氣過,理解姐姐,孝順婆婆,少了一分稚氣,卻多了一分成熟。

為了讓婆婆多休息一下,他常在寒冬,忍受著寒水帶來的刺痛,執著地用稚嫩的小手盡力地揉搓快要被凍透的衣物。空閒的時候,他便央著婆婆姐姐一起散步,他盼著婆婆和姐姐也能感受到他心中的愛。他幼小的心中,一直有一個信念:總有一天,一切會變好。這樣,年復一年,苦悶少了,歡笑多了,這個一老兩幼、曾幾欲崩潰的家庭,漸漸地又充滿了溫暖。

小小男子漢,已經會以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去承擔家庭的重任了!

在家庭生活中我們見識到他的自立,在學習上,又看到他的自強。他對學習的熱愛好比雛鷹對藍天的渴望。他深信“水滴石穿”,面對學習,總有不敗的信念。他珍惜時間,連吃飯時也不忘背拼英語單詞,回家路上也不忘分析數學難題。因為他知道:姐姐考入高中,學習任務更重;婆婆八十多歲了,能做的更少了;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子漢,自己不多做誰又來做呢?他講究學習方法,他喜歡解透問題並盡力使用更多的方法,從而訓練自己的思維方式;他常為自己的學習定時定量定效果,從而加快自己的思維正確反應敏捷程度。他解題的快速、正確和方法簡捷,常讓老師和同學驚歎不已。

他有困難,老師為他開 “綠燈”,同學也理解,但他自己卻從不因此放棄自己對集體的職責,反而常比其他同學做得更多。做清潔時,他總是主動承擔最髒最重的任務,並及時、出色地完成任務。每次活動,他總是積極地組織參與,運動會中、歌詠比賽中,總有他忙碌的身影。

他如此忙碌,以致同學很少麻煩他。初二時,有同學被一道複雜的題目難住,不得已去問他,而那時早已是午飯時間了。講完題,他們同到食堂,不巧食堂僅剩一份飯菜,他請工作人員將飯菜端給那位同學並謊稱自己吃過了。在同學疑惑的眼神中,他這樣解釋:“我一下課早就去吃了,要不是剛才那個題你沒全搞懂,我陪你來幹啥?不就為邊走邊講,怕誤了你吃飯嘛。”粗心的同學並未意識到廖必燚善意的謊言。下午課間,當時同校初三的姐姐來問廖必燚為什麼沒有一起吃飯,那個同學才弄明白。面對同學的感激,廖必燚卻只說:“沒事。”

廖必燚從未抱怨過自己的身世,也未哀嘆過命運的不公。

他說:“從小就遇到不幸,但我還是在愛的滋潤中長大的。”原中江縣委書記楊震,從數年前開始就一直支助他。學校、社群、民政部門都把這個特殊的家庭作為重點觀注和照顧的物件,中江縣電視臺也對他們做了專題採訪報道。

有愛,心裡就有陽光。他在作文中這樣寫:“我不會向命運低頭,絕不自暴自棄,絕不隨波逐流,我要讓我的生命煥發應有的光彩。我像春天的花蕾,正在熱情綻放,甘甜的雨露提供了水源,和煦的陽光為我提供了溫暖,寬廣的大地為我提供了生命的舞臺!這些,都是愛的`力量。我是一朵花蕾,我一定將自身的繽紛花香奉獻給美好的社會。”

愛可以傳遞,想來與廖必燚同齡的孩子們,恐怕很難有誰能比他更懂得感恩一詞的內涵吧?

自立自強,懂得愛,懂得感恩,廖必燚就是身邊的榜樣!

篇二

卜秋梅來自於一所農村中學,雖然出身於農村貧困家庭,但她堅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付出必有回報。卜秋梅2017年被評為淮陰區“陽光好少年”,2017年又被評為淮陰區“美德少年”。

說起卜秋梅的家庭,家裡有69歲的父親和12歲的弟弟。她的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春節和農忙收種時節才能回來與家人團圓。所以,每天都是由卜秋梅帶著弟弟一起生活。在卜秋梅的記憶中,沒有母親的樣子。在這不完整的家庭中,卜秋梅深知抱怨沒有用,要想成就美好未來,只有靠自己努力!

由於父親常年在外,卜秋梅只能和弟弟相依為命。中午放學回家,她會多洗一點白菜存放,這樣第二天中午回來就不會那麼忙了。每天吃完飯後,卜秋梅都會將碗筷收拾洗好再去上學。每逢週末,卜秋梅會特地做弟弟愛吃的餅,因為弟弟總說姐姐做的餅最好吃了。雖然初三時間緊張,但她依然會利用休息時間將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在鄉鄰們的眼中,卜秋梅就是一個小大人的樣子,既懂事又能吃苦。

卜秋梅清楚地知道,隨著父親的年齡越來越大,今後她將會擔負更多的家庭責任。家庭的壓力成為她努力學習的不竭動力。

卜秋梅時刻銘記老師的教誨: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在學習上,卜秋梅認真刻苦從不遲到。每天早晨,她都會把文科的東西進行大聲朗讀,把老師要求背誦的內容背熟。中午到校後立即完成上午所學學科的作業,獨立思考,從不抄襲他人的作業。如遇到難題,她會在第一時間請教老師和同學。下午晚飯後,她繼續在教室安靜自習,完成下午所學學科的作業,並將第二天要學的內容進行預習。

在卜秋梅的刻苦努力下,歷次期中期末考試中,她總能保持優異的成績,多次獲得“三好學生”稱號。因為卜秋梅知道,作為一個農村的孩子,尤其是出生於不幸家庭的孩子,唯有透過讀書才能擺脫貧窮,唯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擁有幸福明天。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付出必有回報!這也必將成為卜秋梅終生信仰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