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案例分析題
心理諮詢師是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透過心理諮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以下是pincai小編蒐集並整理的心理諮詢師有關內容,希望在閱讀之餘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心理諮詢師案例分析題
常州市心理衛生協會 怡源心理導讀:去年7月公佈了一個針對企業員工的心理調查結果顯示,47.37%的員工表示自己偶爾會有嫉妒心,31.58%的員工覺得經常有,只有約21.05%的員工表示從來不會。研究發現,經常有嫉妒心的員工的幸福感要明顯低於從來不會有嫉妒心的員工。
可見,嫉妒心理的影響遠不止破壞人際關係和降低工作效率那麼簡單,還會讓我們失去從工作本身獲得的快樂感和滿足感。
專家表示,當員工之間的地位、能力相當時,如果其中一方獲得上級的認可、升職、加薪或者學習機會時,可能會引起其他員工的嫉妒;有利益衝突的員工之間也容易出現嫉妒心,畢竟榮譽或者獎勵是有限的,給了其他人,可能自己就會失去機會;女性員工比男性員工更容易產生嫉妒心,女性天生更感性一些,對外部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情感性的,而男性員工產生嫉妒心理的比例則相對較小,而且也會更快恢復。
當職場人產生嫉妒心理時,可能會表現為工作上不配合、人際關係緊張、積極性降低等,而如果這些現象長期存在,就會嚴重影響工作質量、人際關係,對個人和組織的發展都非常不利。
心理案例:“羨慕”變“怨恨” 昔日好友成敵人
曾受“嫉妒之心”所累的小孟,一直在為自己的衝動而後悔。“我知道已經回不去了,她曾經是我最要好的職場夥伴”,她說,“起初只是有點羨慕她,沒想到後來卻愈演愈烈,直接就怨恨了起來。”
年紀相仿、幾乎是同時入職的小孟和小黎,由於性格投契很快成為好友。她們在工作時合作愉快,工作之外也如知己般無所不談。然而改變卻由一次獎勵開始。
為人處事八面玲瓏的小黎因為深諳與上司的相處之道,在去年的年會上獲得“最佳員工獎”,逐漸成為部門“紅人”。此後,她的舉手投足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與同事說話的語氣也發生強勢起來——當然,這一切也許都是小孟自己的感覺而已。
“不知為何,我覺得她和以前不一樣了,仗著自己受寵,說話做事樣樣帶刺,讓我難以接受。”她說,“後來終於有一次,我們因為工作上的小分歧,大吵了一架。”
小孟承認當時自己是有點借題發揮,趁機釋放心中對小黎的“羨慕嫉妒恨”。結果,兩人爭吵得不可開交,甚至還當著部門同事的面,把對方生活中的“小秘密”都抖了出來。結果可想而知,曾經惺惺相惜的兩個好友從此交惡。
心理解讀:都是“心理落差”惹的禍
誰沒體驗過嫉妒?在嫉妒的背後所隱藏著的,除了難以啟齒的沮喪與憤怒,還有什麼呢?專家表示,有研究發現,嫉妒心理的產生與心理落差密切相關,而究其原因,可以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組織公平感,即分配公平。在分配中,當現實與理想存在較大差距時,必然造成攀比,內心會產生嚴重的不平衡體驗以及對他人的反感,造成人際關係緊張。另外,與領導公平也有密切關係。分配公平是基礎,領導公平是推動力,領導的鼓勵和支援給予員工以希望,反之,就會導致惡性競爭,嫉妒心理更會不斷蔓延。
此外,嫉妒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還與個人性格有密切關係。一般來說,低自尊者的嫉妒心往往會更強,高自尊者的嫉妒心一般較弱。
哪類人更易產生“嫉妒”?
自卑者:自卑的人往往會自我感覺與他人有差距,也一直未能順利發揮潛能。一旦在他看來和他水平旗鼓相當的同事成功了,就容易心生嫉妒。
性格偏焦慮者:這部分人不僅會對未來的事情表現得過分擔憂,對切身的利益有時候也會過分關注,極易產生嫉妒。
自我意識較弱者:由於對自我缺乏足夠了解,對本身的優勢和不足認識較淺,也很容易產生盲目的嫉妒心理。
對周圍環境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者:當與同事沒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時,在利益面前也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
支招:如何應對職場嫉妒心理?
敢於直面嫉妒心理,提升自尊感
克服嫉妒心理,關鍵是要對嫉妒心理有一種正確的態度,敢於直面嫉妒。嫉妒是不可避免的,這可能是人類的一個弱點,我們對此不必大驚小怪,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保持冷靜的頭腦,並透過努力來不斷提升自我能力。
在具體做法上,首先,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人際信任水平和自尊水平,在生活中多運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社會支援系統功能,及時疏導或者降低這種消極情緒,這樣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加輕鬆、快樂。
其次,可以求助於心理諮詢。多參與一些心理調適的講座或者進行心理諮詢,也有助於幫我們認清嫉妒的原因,尋找消除嫉妒的方法,從而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提高自我能力以及人際關係的和諧上。
把嫉妒變為羨慕,用寬闊胸懷接納他人
羨慕和嫉妒是兩種非常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複雜情感。它們都包括失望、悲傷、羞愧等多種成分。但羨慕往往指向更正向的情感以及更多的愉快體驗,並希望自己也早日獲得同樣的成果,是成長和競爭的一種重要動力。而當羨慕一旦發展出攻擊性,就會演變為嫉妒,最終可能會傷人傷己。
如果有了嫉妒心理,我們可以嘗試是否能將嫉妒的程度“降低”一些,轉用羨慕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以寬闊的.胸懷和謙虛的態度來接納自己和他人。嫉妒對他人也許沒什麼影響,但對自己身心的損害可能無法估量。
延伸閱讀:
一、對求助者目前(身心和社會功能狀態)進行整理
1、精神狀態
A.感知覺、注意品質、記憶、思維狀態
B.情緒、情感表現
C.意志行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等)
D.人格完整性、相對穩定性
2、身體狀態
A.有無軀體異常感覺
B.求助者近期體檢報告
3、社會工作與社會交往
A.工作動機與考勤狀態
B.社會交往狀況(接觸是否良好)
二、該求助者的主要症狀(或臨床表現)是什麼?
從所給出的文字中找出症狀,包括心理症狀(如焦慮,恐懼),以及軀體異常狀態(如睡眠障礙,食慾下降),社會功能方面(如與不敢和人說話,與同事關係較差)
三、對該求助者的診斷及依據是什麼?
1、一般診斷
判斷出是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症還是精神病。
(三級考試傾向於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二級考試傾向於神經症和精神病。)
2、診斷依據(診斷鑑別):
(1)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判斷有無精神病。
(2)對照症狀學標準。從嚴重程度標準、病程時間、有無泛化等方面,判斷是否是嚴重心理問題和神經症。(不用鑑別一般心理)
注:二級需要進一步(1)透過症狀確定為何種神經症,與抑鬱症、焦慮症、恐懼性神經症等做鑑別(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礙(躁狂症、抑鬱症)、神經症(恐怖症、焦慮症、強迫症、神經衰弱))。(2)根據心理測驗結果進行支援。
四、該求助者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1、生物原因。是否有軀體損傷以及疾病。
2、社會原因。存在負性生活事件,如工作,婚姻,戀愛等(缺乏社會支援系統的幫助。
3、心理原因。從認知、個性特徵、行為模式等。
五、診斷程式(嚴重心理問題的診斷)
1、是否經歷過較強烈的現實性刺激。
2、內心衝突是否有道德性質或現實意義、是否有求治的願望。
3、心理、生理、社會功能是否受到影響。
4、是否有器質性的病變為基礎。
5、與精神病、神經症相鑑別。
六、可選用的心理測驗及理由
1、可選用MMPI測驗,探詢病理人格特徵和做精神病鑑別診斷。
2、可選用SCL-90測驗,瞭解其對自身症狀的評估及程度。
3、可選用SAS測驗,評估焦慮方面的狀態及程度。
4、可選用SDS測驗,評估抑鬱方面的狀態及程度。
(或可選用EPQ測驗,瞭解人格特徵。16PF主要用於人材先撥)
七、依據求助者的心理問題,選擇恰當的心理測驗
1、選擇測評量表,應有指向性。
2、為了確定非情景性症狀的性質,應選用人格問卷,以便探索症狀的人格因素。
3、為尋找早期原因,選擇進行病因性探索的量表。(SCL-90)
4、選擇為排除其他診斷而使用的量表。若懷疑有精神病,可使用MMPI,若覺得智力有問題,可用智力表
八、諮詢雙方的責任、權利與義務主要包括
1、求助者的責任:(1)向諮詢師提供與心理問題有關的真實資料;(2)積極主動地與諮詢師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3)完成雙方商定的作業。
2、求助者的權利:(1)有權利瞭解諮詢師的受訓背景和執業資格;(2)有權利瞭解諮詢的具體方法、過程和原理;(3)有權利選擇或更換合適的諮詢師;(4)有權利提出轉介或中止諮詢;(5)對諮詢方案的內容有知情權、協商權和選擇權。
3、求助者的義務:(1)遵守諮詢機構的有關規定;(2)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諮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3)尊重諮詢師,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諮詢師。
4、諮詢師的責任:(1)遵守職業道德,遵守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2)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3)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並說明保密例外。
5、諮詢師的權利:(1)有權利瞭解與求助者心理問題有關的個人資料;(2)有權利選擇合適的求助者;(3)本著對求助者負責的態度,有權利提出轉介或中止諮詢。
6、諮詢師的義務:(1)向求助者介紹自己的受訓背景。出示營業執照和執業資格等相關證件;(2)遵守諮詢機構的相關規定;(3)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諮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之求助者。
九、諮詢師應如何轉介?
1、諮詢師如發現自己與該求助者不匹配時,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明智地轉介。
2、首先徵求該求助者的意見,向其說明轉介的理由。
3、向該求助者介紹新諮詢師的長處。
4、向新諮詢師介紹該求助者的情況。
5、一般不干預新諮詢師的活動。
6、不能在該求助者面前對新諮詢師的方法、為人等進行評論,更不能指責。
十、與求助者進行攝入性談話時,要注意些什麼?
1、態度要保持中立。
2、避擴音問失誤。
3、在攝入性的談話中,除了引導性和提問語言之外,不能講任何的題外話。
4、不能用指責、批判性語言阻止或轉移求助者的談話內容。
5、在攝入性的談話後,不能給出絕對性的結論。
6、結束語在誠懇、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