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讀書筆記
《爬山虎的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課文。文章介紹了爬山虎是如何爬牆的。
爬山虎的腳讀書筆記
在執教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撰寫的《爬山虎的腳》一課之前,我打算讓學生透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掌握一種觀察和作文的方法。在這篇課文中,葉聖陶先生不僅寫出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還把爬山虎的腳描繪得細緻入微。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我決定把這個細節,作為我的教學重點。那麼,如何處理這個教學片段,才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呢?
在備課階段,我有這樣幾個設想:一是畫圖法,即讓學生根據葉先生生動的描繪和自己的理解,親自把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用畫筆畫出來;二是演示法,即我本人藉助其他工具把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演示”出來;三是朗讀法,即本人指導學生邊朗讀邊想象爬山虎的腳的特點。但是,考慮到我的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無論用其中的哪一種方法,都會有一部分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的認識模糊不清。因而,這一處教學,不僅是我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的學習難點。我必須想個更直觀的法子,來幫助所有的學生突破這個學習難點。
那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仍然在大腦中苦苦地尋覓著那個“更直觀”的法子。突然,不遠處一牆綠綠的爬山虎映入了我的眼簾。在晨光下,爬山虎的葉子蒼翠欲滴。我不由得快步走上前去,輕輕地撥開了爬山虎一片嫩綠的葉子,爬山虎的腳便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眼前了,它是那麼清晰,那麼有趣!我豁然開朗:為什麼不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手摸一摸呢?我小心翼翼地折下幾枝爬山虎,興沖沖地把它帶進了教室。
課堂上,為了指導學生學習描寫爬山虎的腳這一部分內容,我給每一個學習小組發了一小截爬山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爬山虎的腳,然後在全班彙報自己的發現。學生們一個個興奮得眼睛發亮,這個說:“老師,我發現了爬山虎的腳又短又細。”那個說:“老師,我發現爬山虎的腳是嫩紅色的,上面還有小圓片呢。”……我再讓學生認真讀一讀課文,看看葉聖陶先生是怎樣描寫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學生們由衷地讚歎葉先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當我讓學生學習葉聖陶先生的方法,再來說說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腳時,一個女生站起來說:“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從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細如草根,又如小娃娃張開的小腳丫。”一個男生站起來補充說:“爬山虎的腳又細又嬌嫩,可它就是憑著腳尖上的小圓片緊緊巴住牆,一腳一腳往上爬,爬上牆頭,爬上屋頂,鋪滿整堵牆,鋪滿屋頂的。爬山虎的生命力多麼頑強啊!”學生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最後,我再讓學生帶著這樣的讚美之情,讀一讀這個自然段。這節課,學生不僅認識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還透過文字,領略了葉聖陶先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同時激發了自己的創造力。
聯想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的思路往往侷限於手中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有時候感覺突破教學難點很吃力。這堂課的成功,讓我認定了直觀性教學原則。只要我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的需要,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用實物觀察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學生一定會感到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便於理解的,而這也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爬山虎的腳讀書筆記
這節課,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瞭解作者所描寫的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及它們是如何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在上了這節課之後,又詳細地觀看了自己的影片,感覺存在許多不足,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他們學會一些學習方法,激發他們的興趣,我請小老師範讀課文,讓學生評價,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和小夥伴共同學習,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的時間,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二、以讀為本,讓書聲迴歸課堂
閱讀教學就要以讀文字,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這篇課文語言準確,應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當。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在畫爬山虎的腳的時候,不少同學一直找不準腳的位置,我也是讓學生反覆讀相關的段落,找關鍵詞,用心去讀書。
爬山虎的腳讀書筆記
對葉聖陶老先生,我沒有研究,只看過一些介紹性的文字,說他是文學家、教育家、編輯家、出版家和政治活動家。至於為什麼、怎樣的“五家一體”,是不知道的。論起事蹟,有時候常常和陶行知搞混;論起作品,想來想去,也就是小學和高中學過的.兩篇課文,一篇是《爬山虎的腳》,一篇是《多收了三五斗》。學第二篇的時候年齡大了,還有印象,第一篇是完全記不得了。直到上四年級的女兒遞過來她的課本,對我說:“爸爸,你對照課本,聽我背誦。”還沒點頭答應,就聽見她尖銳的童聲響起:
“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兒,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我起初是不在意的,聽著聽著就觸到了神經,想起也曾學過這個課文,就跟著女兒的背誦認真讀了一遍,感覺很好。心想這麼好的文章我竟然學過而沒有印象,就不得不埋怨起當時的老師,也就有意識的提醒了一下女兒說:“你看葉聖陶寫的多麼細緻啊,但這不是一篇說明文,是一篇託物言志的文章,他是用爬山虎“爬”得頑強來激勵自己不停的向上攀登,也就是說,他寫爬山虎,其實就是在寫他自己。”女兒白了一眼我,說:“老師沒說啊,背過就行了。”於是催我抓緊簽字。
我簽了字,這事也就過去了。但不成想後來又有一次聽女兒背誦課文,是肖復興寫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我看了題目後,邊忙別的事邊聽女兒背誦,但越聽越不對。因為按我的考慮,這也應該是一篇描寫性的託物言志的文章,但聽了半天,也沒聽見對爬山虎的種種描述。就拿過課本來看,竟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寫的是少年肖復興被葉聖陶老先生邀請見面的事。
我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感到對於四年級孩子而言,的確是篇獨特的文章。因為我也是直到看到如下這段話才明白這篇文章題目的寓意。
“落日的餘暉染紅窗欞,院裡那一牆的爬山虎,綠得沉鬱,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的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
綠得沉鬱的那片爬山虎,完全可以表示這是作者濃墨重彩的一筆記憶,也成了葉聖陶老先生的象徵,少年肖復興的心中,葉聖陶老人就是楷模和標杆,面對老人,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覺。
我將這種獨特性告訴女兒,又和女兒重溫了一遍《爬山虎的腳》,對她講,這兩篇都和葉聖陶,和爬山虎有關,但寫法完全不一樣,可以結合著學,對比著學。在給女兒解說的時候,心裡有一點對老師素質,或者是責任心的不滿,覺得他們根本不教一些真正有用的東西,就是讓背啊背。當時想寫一封信給老師,女兒閒多事,給阻止了。
在我快將想寫這點感受的念頭淡忘的時候,突然峰迴路轉。因為我看到了學長王國華所寫的《書中風骨》中的一篇文章。是關於寫日記的,在文章的最後,他說較之那些名人秀自己的偽日記,他更愛流水賬式的日記。流水賬雖然無味,卻憨樸可愛。舉例的時候,他摘抄了幾段葉聖陶一九六一年隨“首都文化參觀訪問團”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活動日記。如下:
“七月三十日東道主設宴款待我人,菜甚豐,有松花江之鯉,大而嫩。又有醃甜瓜,香甜酸脆,人人讚不絕口。酒為本省之葡萄酒與啤酒,亦皆醇厚。
八月一日當地領導人設宴款待我人,菜甚好。有禽名飛龍,其肉視山雞更嫩。有甲魚,昨在哈爾濱嘗食甲魚,不意此地亦有之,有烤羊腿,詒是主菜,賓主互勸酒,餘飲稍多,X最多。
八月二日吃羊肉,今日共宰三羊,晚餐嘗大鯽魚,魚長尺許,大而甚嫩。
八月七日今日又豐盛之甚。得嘗(蟲甘)鼻。
八月十日今日晚餐多清淡之味,唯茅臺解乏。
八月十七日午餐又殊別致,菜凡十六盤,全是魚。
八月二十五日午餐時設酒,因食時甚長。……六點晚餐,又是豐盛之宴飲,諸位領導人相陪。勸飲太勤,餘自控制,不至多飲。
八月二十九日又受豐盛之款待,飲酒頗久。……未及六點,又邀我人進晚餐,菜餚仍甚豐。餘實在吃不下,僅進少許,酒則絕未飲。
八月三十一日又是大吃大喝,食後分兩批為娛樂,跳舞,看電影。
九月六日黨政領導人設宴款待我人。為全羊席,以初嘗駝峰,其味略與魚肚相似,無甚好吃。又有髮菜,亦稱珍品。
九月十三日吃烤全羊,又吃駱駝之蹄筋,為平生初嘗。”
王國華兄(筆名易水寒)接著評論道:當時正逢“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中國正在遭受空前絕後的大饑荒。葉老地下有知,不知是否後悔自己的記錄。
我在感到震驚的同時,也突然就激活了對女兒課本上關於葉聖陶爬山虎的種種記憶,而有所領悟,覺得葉聖陶老人還真是和爬山虎關係密切,他自己以“爬”來自勵,肖復興把他當成“山”來景仰,而他卻也有大饑荒年代,餓“虎”撲食般享用的作為,真是“爬—山—虎”啊!三個字三種特性,本是一體。只是我們有較為嚴密的宣傳口徑,前兩者,都是可以廣而告之,甚至讓無知小兒死記硬背刻在腦海,唯有最後這“虎”,需要掩埋忘記,彷彿從來就沒有發生過。
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也有一隻虎,這虎代表著人的恐懼和惡念。中年派透過對這虎的回憶,承認了虎的曾經存在,又透過行動告訴別人自己已經與這虎告別,既撇去了過去罪惡的負擔,自己得以輕裝前行,又得到了別人的諒解、理解和幫助,收穫了美滿的愛情和家庭。李安透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是對待“虎”的正確態度。
我真不瞭解葉聖陶老先生的人品和修為,但想來能文學家、教育家、編輯家、出版家和政治活動家“五位一體”,必是較之李安更有辨識力的。於是,我相信葉老不會後悔自己的記錄,也許他正是透過這樣一種不含任何感情色彩的記述,告訴人們,在那時那刻,真的有這麼一隻“虎”,面對這樣的“虎”,他衡量之後,感覺也只能這樣做吧!
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他的苦衷,我倒是能夠體味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