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經典教案
論語十二章經典教案
學習目標(實現一個小目標,就是向理想進了一大步!)
一、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預 讀(看誰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靜心自學。)
一、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和作品的有關知識。比比誰知道的多。
1、孔子:
2、《論語》:
二、初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新詞:
人不知而不慍( )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 不亦說( )乎
三省( )吾身 傳( )不習乎
誨女( )知之乎 不知為( )不知
是知( )也
三、翻譯下列語句,解釋加線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思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課文裡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二、“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錶轉接的?
三、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是怎麼看的?
四、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討論: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課外延伸(堅信自己,我真行!)
一、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二、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檢測題(我努力我進步,我成功我快樂!)
一、填空:
1.《論語》是 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主要是記錄 的言行。《論語》並非孔子所作。
2.孔子,名 ,字 , 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 家、 家。
3.流傳至今的成語:
二、指出句中通假字:
1、不亦說乎?
2、由,誨女知之乎?
3、是知也。
三、根據“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歸類。
(1)敏而好學。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5)學而不思則罔。
表順接的有
錶轉接的有
四、用現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不恥下問: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五、簡答題:
1、在從師這個問題上,孔子的意見怎樣?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什麼是真知?
3、“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這是為什麼?
課外閱讀(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
木棉樹
所有開花的樹看來都應該是女性的,只有木棉是男性的。
木棉樹又幹又皺,不知為什麼,它竟結出那麼雪白柔軟的木棉,並且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優美風度,緩緩地自枝頭飄落。木棉花大得駭人,是一種耀眼的橘紅色。開的時候連一片葉子的襯托都不要,像一碗紅曲紅,斟在粗陶碗裡,火烈烈地,有一種不講理的架勢,卻很美。樹枝也許是乾得很了,根根都麻皺著,像一隻曲張的手——肱是乾的,臂是乾的,連手肘、手腕、手指頭和手指甲都是乾的——向天空討求著什麼,撕抓些什麼。而幹到極點時,樹枝爆開了,木棉花幾乎就像是從乾裂的傷口裡吐出來的火焰。
木棉樹通常長得很高,那年在廣州初見木棉樹,不知是不是因為自己年紀特別小,總覺得那是全世界最高的一種樹了,廣東人叫它“英雄樹”。
初夏的公園裡,我們疲於奔命地去接拾那些新落的木棉,也許幾丈高的樹對我們是太高了些,竟覺得每團木棉都是晴空上折翼的雲。木棉樹的葉子便逐日濃密起來,木棉樹終於變得平凡了,大家也都安下一顆心。至少在明春以前,在綠葉的掩覆下,它不會再暴露那種讓人焦灼的奇異的美了。
1、作者根據木棉樹的什麼外形特點,得出“木棉是男性的”這個結論?
2、文中畫線句,說木棉花的美讓人“焦灼”的依據是什麼?摘引原句回答。
3、為什麼作者用“雲”,而且是“折翼的雲”來形容木棉呢?
4、木棉花令作者產生很多聯想,作者是用什麼手法把它們表達出來的?
論語十二章經典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有關情況及《論語》,能流利朗讀及背誦課文。
2.理解每則語錄的內容,體 味《論語》的語言風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歸納,理解文中重要實詞的意思及有關句子的含義。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入學,在小學時又強調快樂學習,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夠重視,因此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論語?十二章》是學生本學期 接觸的第二篇古文,由於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基礎較差,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掌握較差,實詞積累少,因此在閱讀中存在 一定困難。所以本文要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透過“拔釘子”的方法,掌握重點詞語。並且注意積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
課時分配
2 課時
?教學設計(設計者:)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匯入
有人說,若 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讀儒家經典
1.介紹孔子及《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者,被後世尊稱為“聖人”。魯國陬邑( 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藝者72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二十篇,行文以對話體為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2.輕鬆聽一聽: 學生聽教師朗讀課文,聽準字音,聽清節奏,圈點勾畫生字詞。
3.大膽讀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譯一譯:四人一小組,邊讀邊口譯課文,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弄懂字詞句的含義。注意以下重點詞語和句子 。
①三省、慍、說、罔、殆、信、傳、矩、十有五、堪
飯疏食,飲水、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擇其善者而從之。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論儒家經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講講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參考:第一則主要談學習方法以及怎樣做人。“學”是認知過程,“習”則是鞏固提高的過程,二者有機統一,才能學有所成。“人不知 而不慍”,這是談個人修養的崇高境界。
第二則講治學的人的品德修養。“吾日三省吾身”後面用了一個冒號,表示它是總領後面的內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
第三則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在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第四則主要談對知識的鞏固與創新。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為人師表,簡練的話語中蘊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強調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必要性,闡明瞭“學”與“思”的辯證關係。
第六則是講孔子稱讚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裡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裡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 其樂。
第七則講的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在這裡沒有具體指懂得什麼,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
第八則是要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
第九則講的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已成為至理名言。
第十則講要珍惜時間,孔子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則講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氣。“匹夫不可奪志”,反映出孔子對於“志”的高度重視,甚至將它與三軍之帥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他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則講教育方法問題。即:博覽群書,廣泛學習,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並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讀課文,思考並討論哪幾則講的是學習態度,哪幾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哪幾則講的是品德修養?
談學習方法的有:第一則、第四則、第五則、第十二則。
談學習態度的有:第七則、第九則。
談品德修養的有:第一則、第二則、第六則、第八則、第九則、第十一則、第十二則。
3.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問題。
宋開國丞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是什麼意 思?結合所學的《論語》十二則,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論語》就 可以治理天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的作用。
結束語: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習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絡實際,指導自己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板書設計】
歸類章節
《論語》十二章學習方法―→一、四、五、十二學習態度―→第七、九章道德修養―→一、二、六、八、九、十一、十二珍惜時間―→第十章自述經歷―→第三章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做人
論語十二章經典教案
學習目標
1. 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3. 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4、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連結: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宋代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五經”:《詩經》、《尚書》、《禮經》、《易經》、《春秋》。
古時有“六經”之說: 詩、書、禮、易、樂、春秋,但是“樂”已失傳。
2、孔門弟子簡介
(1)冉求簡介:冉求(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稱冉有、冉子、有子。春秋末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生於魯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詳。小孔子29歲。出身微賤,與仲弓、冉伯牛同宗。青年時作過魯季氏家臣,後拜師孔子,並辭官隨孔子周遊列國。魯哀公五年(前490)秋,經公之魯推薦,回魯當上季氏家族的總管。期間曾率魯軍擊退齊軍的侵犯,立下赫赫戰功。
(2)顏回簡介:顏回(前521~前481),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姓顏,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後世也稱作“顏叔”,“顏生”。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於魯昭公二十年(前521),卒亍魯哀公十四年,比孔子小30歲。在孔門弟子中,顏回以突出的德行修養而著稱。對於“仰之彌高”的孔門哲理,他堅守先生“不恥下問”的教會,一起畢生精力“研之彌堅”,“欲罷不能”,深得孔子的讚賞。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3)子路簡介: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稱季路。春秋末年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人)。生於魯襄公十一年,卒於魯哀公十五年,小孔子9歲,是孔子門中年齡較大的弟子。出身寒微,其性耿直好勇,為人爽直、粗莽。從師以後先後在魯、衛兩國當官,後隨孔子游學於列國。魯哀公十一年,(前484),隨孔子結束遊歷回到魯國,,繼續參與一些政治活動。魯哀公十五年(前480),衛國發生內亂,子路不顧安危挺身入險,死於亂中,時年63歲。
(4)子游簡介: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遊、叔氏。春秋末年吳國人。約生於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詳。小孔子45歲。和子真、子張、曾子等同年輩,是孔門中的少年弟子。子游在孔子周遊列國後期入學孔門,雖然從師較晚,但能學而又稱。孔門有四科,“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在文學一科中他佔第一位。
自主學習:
讀註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先生,指孔子。 而:表順承,“然後”之意。時:
習:反覆練習。 之:代詞,它,指學習的內容亦:
說:“悅”的古字,愉快。 乎:表疑問語氣助詞,可譯作樂: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介詞,從。 人:
知:瞭解,知道。 而:連詞,錶轉折,可譯作“慍: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翻譯: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日:每天。 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不謀:商量事情。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學:做學問 立:
不惑:通達事理 知:懂得 天命:
耳順: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逾:越過、超過 矩: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
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溫習,複習。 故、新:形容詞用作名詞,舊知識、新知
而:連詞,表順承。 知:領悟。
可:可以。 以:介詞,憑。後省略“之”,代“溫故”
為:動詞,做。當。 矣:語氣助詞,不譯。
翻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則:副詞,就 、而:連詞, 錶轉罔:同“。 意思殆:有害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賢:高尚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陋巷:簡陋的住所 堪: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
1、課文裡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2、“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錶轉接的?
3、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是怎麼看的?
4、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討論:怎樣看待“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找出你喜歡的名言警句並說說理由。
練習反饋:
一、填空:
1、《論語》是記錄 的一部書,是 家經典著作之一,共 篇。孔子,名 ,字 , 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 、 、 。
2、 學與思辯證關係的一句話是
3、青島啤酒節開幕之際,主持人說: “孔子說過__________,___________!”對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歡迎
4、當別人不理解自己時,我們應該不惱怒,保持應有的風範,正如論語中所說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為治學的人應該重視品德修養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7、論語》中說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論述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度是以求學為快樂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0、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
11、寫出五個在論語出現現在還使用的成語
二、根據“而”字的用法歸類。
(1)學而時習之。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 (5)學而不思則罔。
表並列的: 表順接的:
錶轉接的: 表修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