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有一份優秀的教案,可以更好的指導實踐。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範文,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一: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於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
會議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態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教學難點】避免學生在尋訪過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教學準備】
1、 在校園裡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最好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2、 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過程】
一、理解小動物
1、 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
“‘大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小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2、 學生用舉例的方法來區分大動物和小動物。
3、 關注:學生舉例的普遍性性,舉現實存在的動物的為俐。
4、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動物所指範圍。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
1、 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範圍內見過那些小動物。
2、 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3、 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容。
4、 設計意圖:初步認識動物的多樣性。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
1、 組織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調查的方法。
2、 學生分組討論,並明確組內的分工。
3、 交流尋訪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4、 教師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5、 關注:學生任務和分工是否明確。
6、 設計意圖:為順利尋訪做好準備。
四、到校園裡尋訪小動物
1、 學生分組尋訪。
2、 教師適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3、 關注:學生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愛護小動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記錄。
4、 進一步增強對動物多樣性的認識,獲得更多的資訊。
第二課 蝸牛(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 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 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並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 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區域性的觀察過程,並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緻的觀察。
2、 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緻、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資訊的整理。
【教學準備】
1、 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 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佈置學生捉蝸牛
1、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裡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麼環境上的特點。
2、 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 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 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1、 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 學生飼養、觀察蝸牛並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 關注:飼養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 設計意圖:在飼養過程中瞭解更多有關蝸牛的資訊。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二: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材分析:
《科學》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以學生“尋訪、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第一單元是對學生科學意識的培養,啟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並在以後各單元中安排了“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 、“紙”、“米飯喝澱粉”等六個單元的內容。
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命,自己去發現自然現象和物質,並對物質現象進行觀察,認識物質成分、作用、與我們生活的關係,認識常見的材料,瞭解簡單物質的基本構成,學會簡單的科學測量、思維方式。
透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學習了一些淺顯的科學知識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實驗操作,觀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養。
三、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願意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3、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4、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5、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6、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三:
科學概念:
1.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物體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質來區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過程與方法:
1.根據可觀察到的特徵和性質,對物體和材料進行描述和分類。
2.將學習到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透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原有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物質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透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對材料的認識。
【教學難點】
把物體和材料聯絡起來,會從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體和材料。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蒐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
2.教師準備各種用不同材料製成的物品圖片,自制複合紙(在普通紙外面用塑膠薄膜覆蓋起來)一份。
【教學過程】
一、給我們生活中的物品分類
1.出示各種用不同材料製成的物品圖片。小組合作,根據各種物體使用材料的不同進行分類,填入書本P61表中。
2.彙報交流並進行小結:
①不同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製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決定了它們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製成,這也是根據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對所學過的材料按物理性質進行總結歸納
1.出示表格。這些是我們這單元研究過的材料,它們都有哪些特性呢?我們來進行一次盤點總結。
2.小組填寫表格(在水中沉還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彙報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間的橫向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