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物理教學反思
機械能守恆定律是本章的重點,學生對定律的得出、含義、適用條件應該有明確的認識。這是能夠用這個定律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教學中首先要重視這些內容,因此,我分三步完成機械能守恆定律第一課時的教學:第一步要使學生理解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透過力做功實現相互轉化,第二步從理論上推導機械能守恆定律,第三步要使學生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成立的條件。
1、動能與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
這部分內容教材的編寫特點是很注意從生活中的典型例項入手匯入課題。為此,我選擇設計了幾個的演示實驗:燒杯倒水沖刷葉輪轉動和豎直上拋小球,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瞭解到動能和重力勢能之間可以透過重力做功實現相互轉化,並作了適當的拓展:由以上演示實驗聯想到東漢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發明的水車磨坊和現代大型的水力發電站;另外,還利用水平彈簧擺球的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並細緻分析,得出動能和彈性勢能之間也可以透過彈力做功來實現相互轉化的結論。
這樣的教學設計既體現了物理教學提倡實驗、觀察、思考的特點,又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教學設計發掘了教材資源,又不拘泥於教材,演示實驗新穎,操作順利流暢,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透過例項的分析,使學生了解勢能和動能相互轉化的定性關係,知道一種能量減少,必然導致另一種能量的增加;然後提出動能和勢能轉化有什麼定量關係,讓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並提出猜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交流能力,加強師生的互動性。不足之處在於,由於擔心時間進度,處理不是很細緻,提出的問題層次性不強。
2、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論推導
不同於教材以小球的自由落體為例的教學設計,我選擇的是伽利略擺作為課堂分析和理論推導的模型,利用動能定理和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要求學生自行獨立分析並推匯出在只有重力做功情況下的機械能守恆定律。備課時,我參考了人教版物理必修2的相關章節的內容,從而決定在課堂教學中,換用當年伽利略擺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能量的觀點其實早在牛頓之前就已經體現出來了,從而將物理學史的教學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並培養學生細緻的觀察能力,表面上看來沒有關聯的概念之間其實存在著很多聯絡。這樣讓整個推導過程上升到一個追尋守恆量的探究高度,而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數學演算推導。
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理論推導過程用時應該較長,教師應該細緻觀察學生的推導進度,掌握好時間。這過程的處理還是稍顯倉促,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算推導略顯粗糙,有部分同學沒有事先選取零勢能參考面,所以應當提前強調這一點。我覺得必須要給課堂適當的留白,給學生自己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時間,給學生充分分析和推理的機會。這就要求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以學生透過自學和引導學生髮現知識和規律為主。課堂不是長篇累牘的講解知識。教師在課堂上起的是引導的角色,所以必須要做到內容上有所取捨並千方百計地精益求精,教學設計重質而輕量,這樣才能夠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的課堂教學安排。
學生透過自行推導得出機械能守恆定律,要引導學生做好討論和交流,展示自己的推導結果。這一階段是前面理論推導的'點睛之筆,對於學生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涵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千萬不能夠粗略帶過,必須加以詳細的分析和解讀,這部分我選擇以講授為主,重點強調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兩種表達方式的物理意義:
即:增量式-Ep=△Ek/△Ep+△Ek=0;總量式EK1+EP1=EK2+EP2
增量式所體現的正是我們在第一部分教學中讓學生思考的,“一種能量減少,必然導致另一種能量的增加”。總量式則體現了前後兩個狀態量——初末狀態機械能之間的守恆關係。
3、機械能守恆定律的適用條件
學生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適用條件應該有明確的認識,並且會根據適用條件判斷具體過程中機械能是否守恆,這是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問題的前提。因此,這部分內容是整個第一課時教學的重中之重。我的教學安排是在順利推匯出機械能守恆定律的表示式後,仍借用伽利略擺的模型和彈簧振子模型,啟發並引導學生思考擺球的受力情況和各力的做功情況,得出:只有重力做功和彈力做功,系統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但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在鞏固訓練環節中,我選取了常見的例項,第一組習題是重力勢能和動能間的轉化,第二組習題是彈性勢能和動能間的轉化,讓學生判斷各個情景中機械能是否守恆。每安排一組判斷性習題之後,我會適當引導學生總結,讓學生思考:只受重力與只有重力做功有何區別?透過討論與交流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和掌握機械能守恆定律成立的條件,正確理解“只有重力做功和彈力做功”的真正含義是:1、物體只受重力(或彈力)作用;2、物體除受重力(或彈力)外,還受其他力作用,但其他力不做功或代數和為零。
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這部分內容的處理基本達到了教學設計的要求,學生能夠判斷一些簡單情景中機械能是否守恆。不足之處在於,所舉的例項難以涵蓋所有的情景,課堂時間有限,難以展開講解。所以,在今後教學中,我應該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的形成,培養學生獨立分析的能力。只有讓學生掌握了最基本和最樸實的物理思想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真正做到讓學生舉一反三,提高學習效率。
一節四十分鐘的錄影課很短,但是,課前的準備卻是漫長而艱辛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首先,我認為合理的內容編排是非常重要的。備課時要明確每一個內容的重點、難點,講解一般內容時,要精心、合理安排,把握住重點、難點的內容作適當展開,並間隔地對這些重點、難點進行講述。當然,在講述內容時,穿插一些生動有趣、栩栩如生的物理實驗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既增加了內容的趣味性,又不會使學生過度勞累;而對於一般難度的知識點,要相信學生可以自學,只需要在課堂上適當點撥或讓學生自己講解規律即可。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必須要“狠心”的敢於捨棄一些教學內容,當然這並不是知識含量的減少,而是轉變方式讓學生自己發現和總結。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掌握,以節省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果,否則過度飽和的課堂只會讓學生覺得厭倦,讓教師覺得疲勞,反而事倍功半。
其次,教會學生如何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後總結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學法的掌握關鍵在於教師的“教”。教師在教課過程中體現學法,指導學生探求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提供學法模式,讓學生獲得適應自己的方法。例如,透過導學案的預習,指導學生先思考後發問,帶著問題進課堂;透過每堂課的自我鞏固訓練,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分為“已掌握”和“未掌握”兩類進行總結。教師針對“未掌握”知識,引導學生做進一步的探究。
古人云:“授人以魚,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不盡”。教的目的在於不教,在物理教學中,授之以正確的思想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也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這節課是參加寶安區新教師比賽的錄影課,在整個準備過程中,我得到了寶安中學整個物理科組老師的大力支援和幫助。先後有六位老師到現場聽我的試講,課後給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議和指導,實驗室老師為了準備演示實驗器材也是加班加點,並安排試講的教室。這讓我感覺到了寶安中學物理科組集體的溫暖,作為一名初涉講臺的新教師,我衷心地感謝寶安中學物理科組的每一位老師給我那麼多的幫助和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