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中小學教育

社會性別視角下中小學教育的性別應視的論文

社會性別視角下中小學教育的性別應視的論文

論文摘要:社會性別作為一個獨特的分析視角,是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重要方法和工具。用社會性別視角審視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可以發現在學校、教師和教材層面都存在著嚴重的性別歧視現象,亟需改進。

論文關鍵詞:社會性別視角;性別平等;性別教育

社會性別是在社會文化的制約中形成的對男女特徵的定義與角色要求。“社會性別”概念在諸多研究領域中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分析視角,它是一種社會關係,一種社會結構,也是表示權力關係的一種途徑,現已成為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重要方法和工具閉。從社會性別視角審視我國中小學教育,可以發現在教師層面、教材層面和學校層面都存在著諸多性別歧視現象。

一、教師層面

社會心理學認為,在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性別刻板印象.認定男性大多堅強、獨立、膽大、冒險、理性,適於從事家庭以外的、具有競爭性和開拓性的工作;而女性大多溫柔、內向、仔細、體貼、情感細膩、膽小,適於從事家務以及服務性的工作,性別刻板印象往往是在內隱地起作用,影響我們的觀念和行為。這種觀念投射到教師身上,他們都會有意無意地採用這種性別刻板印象引導男女學生的發展方向。例如,研究者陳霞於2007年2月對江西省鉛山縣縣城的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性別意識現狀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1)教師的男女平等觀不成熟;(2)教師的女性家庭角色意識濃厚;(3)教師的女性發展觀念受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較深;(4)教師的性別態度不公正,存在性別刻板印象。由此可見,我們的教師一方面長期處於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之中.另一方面又得到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的保護,很容易產生社會已經“男女平等”的感知錯覺,造成社會性別意識淡漠,不能對女性受壓迫、受歧視的現象進行客觀的分析。而對於這樣的社會現象,如果教9幣沒有采用性別分析的'視角去評析,很容易讓學生,尤其是女生回到過去刻板的性別模式。從心裡很自然地接受這些約定俗成的對女性的偏見,使我們的教育成為傳統的刻板的性別模式的歷史性重複。

兒童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主體,社會性別意識和性別平等的觀念並不是天生就決定的,是在社會化的成長過程中透過教育來培養的。教師,作為教育過程中的主要引導者之一.其本身的社會性別意識以及對性別文化和現象的評價與思考能力都是很重要的,都會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性別社會化。為此,在《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中,國家在“婦女與教育”的策略措施中明確提出,“在課程、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把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教師培訓課程。”這有助於在教育政策層面加強教師的社會性別意識培養,提高教師的社會性別意識,提升教師處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社會性別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社會性別平等的教師教育。

二、教材層面

西方國家在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從20世紀70年代後開始檢視教科書中反映男女不平等思想的內容,並制定了按照社會性別公平化的準則,使用無性別偏見語言編寫的教材,清除教材中的性別歧視現象。我國的研究者也非常關注這個問題,分別對我國中小學教材中的人物插圖和男女兩性的角色定位及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描述進行了量化的統計分析。結論是,我國的中小學教材中同樣存在著嚴重的性別不平等思想的內容:第一,男女兩性在課文和插圖中的出現頻率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嚴重忽視女性人物。教科書中描寫女性人物的課文只佔以寫人為主的課文總篇數的11.89%,女性人物插圖也只佔人物插圖總數的16.5%,女性人物在教科書中的地位顯得微不足道;第二,男女兩性在職業角色、性別觀念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描述有顯著差異,繼續延續我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男強女弱”、“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的傳統思想觀念十分濃厚的性別刻板印象,仍在大量地傳播著落後於時代要求的性別觀念與行為;第三,男女兩性在對社會文化和歷史進步等方面的貢獻描述存在極大的差異,明顯地不注意宣傳女性人物,忽視女性對社會所做的貢獻。在教材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性別偏見現象,一方面說明了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對女性的省略、忽視、刻板化和歪曲,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們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男性標準”問題。從教材的編著到教材內容的篩選都以男性的視角為基點,都刻上了男性的價值標準的烙印,是無視或極少考慮社會性別文化因素的。

女性在這樣一個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中不僅處於弱勢地位,而且還被以男性的標準來要求她們,女性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這不僅是教育過程和教育機會的不平等,而且也會造成教育結果的不平等。因此,學者們呼籲只有將性別平等原則和視角融入中小學課程和教改中,消除教材、教法中的性別偏見才能確保實現男女教育權利平等的目標。

三、學校層面

學校教育作為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學生學習社會性別文化、性別態度與期望、性別行為,完成性別角色塑造與定型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可以糾正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也可以更加強化傳統的性別偏見。如教育哲學家簡·羅蘭·馬丁認為,西方教育存在兩個極端,要麼完全無視性別,要麼唯性別論,這給男女兩性,尤其是女性帶來了嚴重的傷害和不平等,為了避免這種傷害和不平等,可替代的辦法就是在教育中保持性別敏感嘲。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父權制”的社會。雖然男女平等的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宣傳與推廣,男女平等的觀念也已經深入人心,但是仍然未能撼動“重男輕女”這個深厚而悠遠的歷史文化根基。傳統的性別觀念仍舊滲透到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中,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我國的教育,從中小學開始就在為了追求教育公平與性別平等.一直奉行著“性別無涉”或“性別中立”的原則,即男女學生坐在同一間教室,穿著統一的校服,學著同樣的課本.遵循同樣的標準。從表面看,對不同性別的學生都施以相同的要求和標準,似乎是公正的。但是,這種為了追求性別平等而努力保持的性別中立,“不僅忽略了男女學生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性別差異性,而且也忽略了在學生個體成長過程中社會學意義上的文化性別差異性結果使得反對教育中的性別歧視而追求教育平等的過程,變成了人為製造現實教育中性別歧視的過程”。所以,我國現行的教育無論是實踐層面還是政策層面仍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性別偏差.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課程設定、教材編寫到教師態度、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學校文化等,無一不存在著性別歧視主義。

教育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其目的是為了讓受教育者成為自由人,獲得發展的機會與權利。而我國男女兩性在教育領域所面臨的不利處境,教育領域發生的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與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是分不開的。所以,在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中過程,必須把社會性別意識的教育納入我們每一個教學環節。無論是教育的組織者管理者,還是教育的承擔者——教師,都要掃除理論認識的盲區,在提高自身社會性別理論素養的同時。還要創設“性別為先”的教育環境和教育理念,真正把社會性別視角貫穿到整個教育的全過程。另外。我們還要在幫助學生認清併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同時,引導他們注意向異性學習,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項,促進中小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