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陶校長的演講》教材的解讀
讀完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問”,我想到了兩位大教育家,一位是孔子,另一位是斯霞。孔子有“每日三省其身”之說,兩位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何其相似!陶先生的“問”即“省”也,都旨“激勵”、“鞭策”自己,以取得“長足進步”;斯霞老師有著名的“三品之說”(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兩位大教育家所關注的教育問題是如此一致,都著眼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讀題便知這篇課文是一篇演講稿,粗粗一讀便覺課文像一篇通俗易懂的思想品德教育教材。那麼這樣的課文該如何上出“語文味”來?我首先想到的是按照演講的方式來組織教學,讓學生熟讀成誦,再進行演講比賽,集讀書內化、積累表達於一體。
細細品讀課文後,我感覺到僅僅把課文當成“演講稿”來教還不足以發揮出課文的`“例子”的價值,教育資源的利用率還未達到最大化。因為這篇課文還可以當作說明性文體來教,你看,陶先生的每一“問”不都講了三層意思嗎?第一層透過設問的方式引出了“問什麼”;第二層簡明扼要地闡述了“為什麼要問”;第三層提出了“怎麼做”——層次分明,條屢清晰。可謂言之有序,言之有理。這是寫作的基本要求,課文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的文字例項。所以,能否也讓學生著眼於更細小、更具體的事情來寫一寫“每日×問”,比如說“今天我讀書了嗎?讀了多少?有什麼收穫。”等等。
理清課文結構層次後,重點體會“為什麼要問”,即課後第五題:陶行知先生為什麼要談這些問題。對於這一環節的處理,我認為要引導學生聯絡文字內容和生活體驗來談,在對話互動中,可緊扣一些重點詞句深入思考,如“生命之本”、“學問是一切前進的活力的源泉”、“……培養責任心……鍛鍊辦事能力……步入社會做大事的基礎”、“做人的根本”等等。這些簡單的語言是陶行知先生智慧的總結,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內涵,但這僅僅是陶先生的,僅僅是停留在書本中,只有讓學生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與體會,才可能將其變為自己的精神養料,進而轉化為一種行動。此外,還應關注陶先生對“怎麼做”的建議,這些建議著眼於實際,簡便易行,是一種輕輕的喚醒。簡言之,引導學生在對這些言之鑿鑿的闡述的理解中提升精神,獲得啟示,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