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新課程中歷史教師用教材教的嘗試教育論文

新課程中歷史教師用教材教的嘗試教育論文

長期以來,高中歷史教師因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蘊十足。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新課程要求教師更新教育理念,轉化教學行為,由“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高中歷史教師若不積極轉變教材觀,必然會落伍於課程改革大潮。那麼,高中歷史教師怎樣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呢?這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艱鉅任務,也是亟待解決的新課題。在實際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高中歷史教師要從“教”教材轉變到用教材“教”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用教材“教”與“教”教材的區別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重新認識和理解教材,實現教材觀的轉變,真正樹立“教材是範例”的嶄新教材觀,即教材是引導學生認識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是學生髮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對話的“話題”,旨在引起學生的分析、理解、反思、批判和意義建構,而不是學生全接受的物件和內容,瞭解用教材“教”與“教”教材的區別。

“教”教材,就是以教材為中心,視教材為“聖明”,被動地圍著教材轉,教材怎麼寫,教師就怎麼順從地學,不敢越教材半步。教材不僅是師生關注的中心和興奮點,而且成為了控制師生行為的工具。“教”教材便成為一個靜態過程。用教材“教”,則成為“範例”。教師不僅要解釋教材,而且要以教材為“誘餌”去“釣”起學生思考的“魚”,以教材為主可以從內容、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再侷限於教材。教材從而成了一條知識之“舟”,一座能力之"橋。心靈洗禮之“地”,用教材“教”便是一個動態的教學過程。

“教”教材,是教書,考慮的出發點是傳授,書本知識傳遞給學生,是以知識為本位的,側重知識分析,看重教師傳授知識的到位與否及教學技巧,從教師執教的角度來統帥教書的,是對教材負責的“固本教學”,它是一口井,是停靠的碼頭。用教材“教”,是教人,立足點則放在學習物件上,注重教學行為與學習行為的`同步和諧,注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注重舉一反三,是以知識為線索、潛能開發為重點培養為側重的綜合性教學,是以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本的“人本教學”,它是一條河,是起帆的綠舟。

二、大膽嘗試,營造開放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能力

1、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營造一種開放的氣氛。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各種成員的共同情緒(情感)狀態。它是由班級社會體系中各個成員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反映了課堂教學情境與學生集體之間的關係。在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改變填鴨式地灌輸知識點和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為特徵的傳統教學方式,不斷調整思路與教學重心,主要採用啟發式和討論式,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使傳授知識和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並重,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儘量設計活動來指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歷史,感知歷史,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使課堂教學做到恬靜與活躍相容。

2、積極引導,培養學生的能力。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承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因為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不可能的,學生學習知識不是我們灌輸進去的,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參與、探索、自我建構而獲得的,任何強硬死板的訓練方式對於學生知識能力的掌握都是有限的。教學的首要環節不是向學生展示知識點,而是為學生創設一系列巧妙的問題情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熟悉學習方法,訓練思維能力,掌握"知識思維能力"的科學的認知規律。我在近兩年的教學中,千方百計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的課堂教學環境,並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獲取適應社會和個人發展必須的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現行高階中學教科書《世界近代現代史(選修)》中“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具體做法是:在導人新課後,首先引導學生回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內容;其次給學生提供一些有關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材料,並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閱讀、思考、討論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內容、特點、規律性認識。教師以平等身份輪流參與各組討論;接著由每組推薦一名代表將本組討論的結果作一個簡明扼要的發言,教師點評;然後將學生討論結果進行整理、歸納,並在全班總結:①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②條件:a.政治條件----19世紀70年代資產階級反封建任務基本完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b、經濟條件----各國經濟不斷髮展、列強殖民侵咯積累了大量資金、亞非拉國家變成了列強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C、技術條件----第一次工業革命奠定基礎、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③內容----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使用,新通訊手段的發明。④特點----科學技術與生產開始緊密結合,範圍廣、速度快,兩次交叉進行。⑤規律性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生產的發展需要技術革命;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進生產關係的變革。最後再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投影出以下四則材料,讓學生去閱讀、理解、分析、歸納、討論,概括第二次工業革命對經濟、政治、世界局勢國際關係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材料一第二次工業革命使新的科技成就很快轉化為生產力,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更加擴大,競爭加劇,加之週期性經濟危機的不斷衝擊,在生產、資本日益集中的基礎上產生了壟斷。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各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70、80年代,出現了工人運動的新高潮,工人階級政黨和社會主義團體紛紛建立。……改變了它們之間的力量對比,使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也日益尖銳,大戰危機不斷加深。

----摘自王明元等主編《新編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不僅傳統的鋼鐵工業、機械加工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且興起了電氣、化工、汽車、石油等一系列工業部門"

----摘自《世界近代現代史教學參考書》

材料三“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人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加快了對世界的瓜分。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為了抗擊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和民族壓迫,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運動不斷高漲,.…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社會主義運動進一步發展。"

----摘自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

材料四19世紀70年代起,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向帝國主義過渡。它們對中國鄰邦和邊境地區加緊侵略,使中國出現了嚴重的邊疆危機。……甲午中日戰爭後,它們……大量輸出資本進行經濟侵略,進而掀起了瓜分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維新派……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為開闢民族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革命要求。

----摘自高階中學課本《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

我透過近兩年的探索、嘗試,深深體會到:高中歷史教師透過不斷學習,努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逐步掌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真正樹立新的教材觀,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營造一個開放的課堂氣氛,便能從“教”教材轉變到用教材“教”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