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史料與歷史教學論文

史料與歷史教學論文

一、以史料展示增強學生的歷史感和自主探究能力

濃郁的歷史感源自對史料的認知。適當引用一些名人的原話,可以幫助學生充分感受歷史學習的這一特點,並透過史料呈現或輔助理解教學內容,在看似增加教學任務和難度的表象下,實則簡化和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更易為學生掌握所學。如學習中國古代經濟時,涉及“刀耕火種”的內容,我及時補充了《史記貨殖列傳》中的一段史料,“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之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以及劉禹錫的'《竹枝詞》一首,“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並透過對二者的註譯,在便利學生理解教材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的體味。同時,結合課程標準對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注意儘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一些歷史資料,幫助學生在史料接觸過程中提升積極主動探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或可直接對史料進行探究,以印證相關結論或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而促進歷史學科的學習。

二、透過史料深化學生的歷史領悟和思維能力

歷史的過去性特點拉開了學生與歷史事件、人物等的距離,增加了學生理解與領悟歷史的難度,也嚴重製約了其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歷史不能重現和穿越,因而要比較生動地還原歷史本來的面貌,在教材學習的基礎上,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培養其歷史思維,準確地領悟歷史與增加其學科素養,併為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歷史鏡鑑,透過對大量史料的研究和重新解讀,或可從中得出對現實問題解決的一些啟示。如在學習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時,我為學生提供了這樣三則史料,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其歷史背景並有所感悟。其一來自許滌新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1912~1919年間,中國新設廠礦379家,設立資本8580萬元,平均每年開設63家,新增資本1430萬元這時期,外國資本增加有限,而民族資本迅速發展”;其二來自陳獨秀的《青年雜誌》:“三年以來中國,吾人於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其三來自袁世凱頒佈的《祭孔告令》:“中國數千年來立國根本在於道德,凡國家政治、家庭倫紀、社會風俗,無一非先聖學說發皇流衍。是以國有治亂,運有隆汙,唯此孔子之道,亙古常新,與天無極。”以此三則史料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感悟新文化運動興起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較好地幫助學生領悟到了這場文化運動背景的複雜性;同時,透過講解,也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正是由於這樣的歷史背景,也決定了這場文化運動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總之,一如傅斯年先生所言,“史學就是史料學”,雖有偏頗之嫌,卻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即歷史教與學要從解讀史料開始。只有做好這一點,才能更加充分地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並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