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孤獨之旅》課堂教學實錄參考

《孤獨之旅》課堂教學實錄參考

師:王家玉同學在上一次作文中寫的是《聆聽孤獨》,文中表現出了一份超越年齡的成熟,但對於孤獨的感受還沒有達到刻骨銘心的地步,因為我們還缺少這樣的體驗。今天第一節課,大家走進了作家曹文軒為杜小康創設的孤獨之旅;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分享我們的感受。小說表達了怎樣的主題或者說讀了此文你對生活有了怎樣的感悟?

生1:小說給我的啟示是:孤獨可以使人更加的成熟。杜小康由開始的恐慌、無所依偎,在經歷暴風雨和孤獨後長大了。是孤獨的環境磨鍊了他的心志。

生2:每一個人都要經歷孤獨,而孤獨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考驗與磨難。只有把自己從中提煉出來,才會形成一個新的自我,才會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

師:是的。從某種角度來講,人本質上都是孤獨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與孤獨作鬥爭。

生3:在人生道路上,當我們孤獨無助時,只能靠自己去克服困難,從而使自己成長。

生4: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我們自己的孤獨之旅。我們要在困境中學會堅強,就像黎明前的黑暗,痛苦之後就是幸福的到來!

生5: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一定會遇到挫折。而戰勝挫折的唯一辦法,便是勇敢地面對它。

生6:“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從文章中,我明白了,人必須經歷艱難困苦的磨鍊,忍受孤寂的錘鍊才能從中不斷地成長,才能長大成人.(掌聲)

師:她已經提前學了《孟子》,很好。

生7:由幼稚到成熟,是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生8:人做一朵溫室中的花朵並不一定是最好的,那樣會導致一個人弱不禁風;而做一顆野外的種子,固然會有很多災難,但卻會經過洗禮而成為參天大樹。

師:他從正反兩方面給予了形象地論述。對於苦難、對於孤獨,大家有著大致相同的觀點。是呀,孤獨是成熟的催化劑、苦難是成長的助推器。杜小康的成長曆程,可以說是化蛹成蝶的過程、浴火重生的過程。下面我們說說第二個問題,小說的線索是什麼?

生3:以杜小康和他父親放鴨的事情為線索。

師:事情的發展是一條線。小說寫的是杜小康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9: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離開故鄉時的留戀;離開途中的茫然與恐慌;

生10:在蘆蕩裡的孤獨與恐懼,還有後來的平靜與適應。

生11:暴風雨來臨後的冷靜與勇敢,還有找到鴨群后的哭泣。

生12:還有鴨下蛋後的喜悅

師:這些都屬於什麼?

生齊:心理活動。

師:對。這也是一條線索。它清晰地展示了杜小康成長的軌跡。同學們,人之所以孤獨,通常是他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狹小的環境裡,失去了與他人的交往。杜小康的孤獨又是怎樣與他的環境相關聯的呢?這些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

生13:第70頁“他站在船上,向後眺望,除了朦朦朧朧的樹煙就什麼也沒有了。”這裡描寫“朦朦朧朧的樹煙”暗示了杜小康他們已經離家很遠了。“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這句景物描寫襯托了杜小康內心的膽怯。他擔心、害怕自己也被蘆蕩圍住,逃不出去。

“雨後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這句話也說明了杜小康在經歷了暴風雨後,變得更加成熟、勇敢、堅強。

師:暴風雨後的天空更加美麗;劫難後的杜小康更加堅強。徐瑩找到了這兩者間的相通點,非常敏銳。

生14:“他站在船上--除了朦朦朧朧的樹煙,就什麼也沒有了”烘托了杜小康一無所有,無所依靠的無助之情。“熟悉的樹木、村莊、橋樑――都在不停地後退,成為杜小康眼中的遙遠之物”烘托了杜小康離開家鄉的的不捨與依戀,對前路的迷茫與恐慌。“四周只是草地與凹地,已無一戶人家。”襯托了父子內心的孤獨。

生15:“他站在船上――除了朦朦朧朧的樹煙,就什麼也沒有了”這句話透過描寫樹煙的朦朧說明了杜小康正在外面漂泊,反襯了杜小康因離家放鴨而失落的心情。

生16:從21自然段杜小康“有一種逃不掉的感覺”到24段“不時地用勁嗅著”,寫出了杜小康的心裡從害怕恐懼到從恐慌中安靜下來的心裡變化過程。從43段“就像父親聽不到他的回應一樣,他也聽不到父親的回應”可以看出以前因為離家做夢夢到母親就哇哇大哭的懦弱的稚童,已經成長為沒有親人在身旁也能夠鎮定的堅強小夥了。

生17:“鴨群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永恆的水聲”這裡襯托出父親與我的孤獨與單調。

師:“單調”用得好。

生18:第74頁倒數第三段。我認為這段話描寫出了父子倆的變化。從“時間一久,就不再恐慌起來”描寫了父子倆已經適應了他們生存的環境,他們已熟悉了周圍的一切,已經適應了在這裡的孤獨。隱隱約約的,我彷彿看到了杜小康的心智變得比原來成熟了。“天空的一片浮雲”反襯了杜小康的孤獨,浩浩蕩蕩的蘆葦,反映了杜小康生活在一個寂靜的環境中。這兩點都能襯托出杜小康的心智成長。

師:感受比較細膩。

生19:“這裡的氣味,倒是很好聞的――看見一隻水鳥正浮在水面上。”這兩段話,用輕快的文筆,從視覺和嗅覺兩個不同的角度,寫周圍空氣的清新,花草的清香和很多螢火蟲聚集在一起的美麗畫面,寫出環境的寧靜與溫馨,從而襯托出主人公心情的平靜。而當中的“使杜小康不時地用勁去嗅”“看見一隻水鳥正浮在水面上”等,表現杜小康在這安寧美麗的環境中,之前緊張的思緒已得到緩解。

師:從風格、角度、作用三個方面來分析,很全面。

生20:第75頁第36段“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撅斷的喀嚓聲”這一段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為下文寫鴨子四處逃散作了鋪墊,同時也渲染了一種陰鬱、緊張的氣氛。

師:這一處景物描寫交代了後面鴨子逃散、杜小康追趕等情節發生的原因,所以說它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同時,它表現了人物所遭受的困境與磨難,是人物蛻變的原因,很好地表現了小說的主題。

生21:72頁第21段寫“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小船。杜小康有一種逃不出去的感覺”這句話表現了當時杜小康因為周圍環境的單調而恐慌,像是被關在籠子裡一樣,而且小康必定要接受孤獨,因為別無選擇了。

師:說的好!因為別無選擇,所以必須面對。同學們對於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從它與情節、與人物、與主題等方面的關係做了較為準確的分析。其實,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到的“鴨”也是環境之一。寫“鴨”與寫人有什麼關係呢?

生1:鴨群是杜小康父子倆(師:應該是杜雍和父子倆)陷入孤獨的原因,也是讓杜小康走出困境的希望。例如第70頁“我不去放鴨子了,我要上岸回家――”這句話說明了放鴨與回家產生了極大的矛盾,證明了前面說的讓二人陷入孤獨的原因是鴨群。第77頁“蛋!爸!鴨蛋!鴨下蛋了!”說明讓二人擺脫困境的也是鴨,也暗示杜氏父子看見希望的喜悅。

生20:“鴨們十分乖巧。------它們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才又將頭重新放回翅膀裡”這一處描寫雖然是寫鴨,其實它是在表現主人公的心理。鴨們對小船和他的依賴,其實是他對父親的依賴,他很孤獨無助。

師:鴨的缺乏安全感,正是人缺乏安全感的寫照。文段從側面烘托了人物的迷茫與恐慌。有不有從反面襯托的呢?

生21:有。“鴨們不管,它們只要有水就行-----這叫聲既顯得寂寞,又使人振奮”這段話用了反襯手法,用鴨們的無憂無慮反映出了父子倆的茫然擔心。

師:“水就是它們永遠的故鄉”,而人的故鄉只有一個。寫鴨的叫聲運用的是以聲寫靜的手法。“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就是這種手法的典型。“寂寞”是空曠無邊的,而“振奮”只是寂寞單調暫時的排解。

生22:“鴨群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船首是一片均勻的永恆的水聲。”這裡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鴨子人格化,非常形象生動。後面一句中“均勻的永恆的水聲”更是襯托了父子倆的孤寂、單調。

師:對前程的迷茫。擬人的手法倒不明顯。

生23:71頁倒數第四段“有時,它們會將頭從翅膀裡拔出----重新放回翅膀裡”這句話看似在寫鴨怕無家可歸和恐懼心理,實際上是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杜小康在夜色下的心理活動。補充一點:72頁第三段,其中寫蘆葦的廣袤,“綠色的浪潮”體現出動感。後來寫蘆葦幽深繁茂,反襯出小船的孤小,烘托杜小康的害怕心理。

生24:寫鴨的成長其實也暗示了杜小康的成長。例如74頁倒數第二段說到“鴨子們在這裡長的飛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鴨子的樣子”也就暗示著杜小康已經漸漸堅強,漸漸長大了。

師:還有77頁的第二段:“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我們也可以說:杜小康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人。(學生笑)

生25:第75頁第38自然段:“它們在轟隆隆-----逃竄著”和“然而這群平時很溫順---只顧沒頭沒腦地亂竄。”這兩句話生動地寫出了鴨子們在暴風雨來臨時的驚慌,而這個段落裡的杜小康卻十分鎮定地追著它們,即使他的面板一次又一次的被蘆葦割破。這是從鴨子的慌張襯托出主人公經過漫長的孤獨陪伴後經歷的蛻變,他變得越來越堅強。

師:“蛻變”一詞十分貼切。

生:26:我選的句子是76頁45自然段“那十幾只受了驚的鴨,居然一步不離地挨著主人蹲了下來。”這裡從鴨子對杜小康的依靠側面寫出了杜小康的成長。他從原來依賴父母和其他一些人,變成了被別人(鴨)依靠的物件,說明他長大了,成熟了。

生21:我補充一下,文章有三次寫了“挨著”:第一次是寫鴨子因為沒有安全感而挨著小船,第二次寫小康因恐慌而挨著他爸爸,第三次寫鴨子因為受驚而挨著小康。第一次寫“挨著”是用暗示的手法寫出當時人物心理其實也沒有安全感;第二次“挨著”是直接寫小康的恐慌;第三次是寫小康長大了且成了他物的依靠。

師:讀出文章前後的聯絡與變化,既需要全域性觀,也需要細心地探尋。他做到了這一點。

生27:文章第56段“它們的羽毛開始變得鮮亮,變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潑進了”暗示了與鴨一同成長的杜小康,在經歷磨難後,也變得堅強、勇敢、滴水不入了。

師:他也有羽毛,變得“滴水不入”了?(生笑)

生28:“公鴨們變得更加漂亮——-閃閃發光”這一句,透過寫公鴨長大後漂亮的外形,寫出了杜小康經過磨難長大後那顆堅定的,成熟的,閃著光的內心。

師:這兩個同學都關注到了對鴨子外貌---喔,不對—是外形的描寫,並由鴨子的外形聯想到了杜小康的性格。實際上,文章雖然沒有寫杜小康的`外貌,但對鴨子外形的描寫卻可以暗示或者說讓我們聯想到杜小康的外貌。比如說,他的被蘆葦刮傷的臉、他的堅毅的嘴角、他的清澈的眼神-----

生29:77頁倒數第二自然段,以鴨蛋襯托了杜小康成長的收穫,在經歷苦難之後的收穫的喜悅與自豪。

生30:第76頁第五段“杜小康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隻鴨的蓬鬆的羽毛裡。”這裡的“埋”字表現了杜小康與鴨子關係密切,鴨子們並不害怕他。

生31:這個地方後面接著寫到“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哭”,我覺得他的“哭”包含著兩種含義:一是委屈的哭,因為生活的艱辛使他幼小的心靈倍受負擔;二是激動的哭,因為他承受住了那麼大的磨難,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值得驕傲。

師:他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生活的重壓,但是他挺過來了,扛過來了;他與鴨子已經是患難與共、親密無間了。

生21:我也說說我的體會:這裡杜小康因為聞到鴨子的羽絨氣味而把頭埋進鴨子的羽絨中哭了起來,一般小孩哭的時候都會依偎在親人或母親的懷中,可杜小康此時身邊沒有親人,所以把頭埋在羽絨中哭,說明多日的照顧和生活中,小康和鴨子的關係已經很親密,鴨子的羽絨使他想起家人身上的氣味。杜小康的哭中包含著埋怨鴨子到來的意味,還有自己盡到責任後的自豪與自傲,還有以後要堅強起來的決心。我相信這是他的最後一哭。

師:好一個“最後一哭”!陳陽鵬今天的表現非常精彩!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細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有自己獨到而深刻的體會。請大家掌聲鼓勵。(鼓掌)實際上剛才我們不知不覺地將我們的話題轉移到了細節上面來。還有像這樣精彩的細節嗎?

生32:從文中第38段“他緊緊地跟著它們---被蘆葦割破了—鑽心地痛----”中可以看出:杜小康在突然而至的災難——暴風雨的面前,並不屈服於它,而是堅定、執著,充滿決心地要將鴨子追回來。表現了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

師:這是文章表現杜小康最主要的細節。

生33:“杜小康的一隻腳板底,還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親的腳印裡,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後的那群鴨的羽毛上-------”這幅畫面是十分刺眼的,它從側面烘托了杜小康的勇敢和他的成長。

生6:雅薇同學所分析的這個細節寫得非常巧妙,照應了前面“他感到腳鑽心的疼痛”、“這是頭年的蘆葦舊茬兒戳破了他的腳”。此處中的“還在一滴滴地流著血”體現了杜小康的堅強與成長。

師: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觸目驚心的畫面告訴我們:成長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杜小康付出的是血的代價。血滴在草地上,滴在腳印裡,滴在群鴨的羽毛上,也滴在我們的心坎裡。草地和群鴨是杜小康成長的見證,“父親”是杜小康成長的領路人-----

生6:老師,我還想說:“血滴在草地上”這是杜小康成長的見證;“滴在父親的腳印裡”表示杜小康繼承父親的道路;“也滴在-----群鴨的羽毛上”這裡的含義是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夥伴。

師:嗯。比老師說的準確。今天這節課,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杜小康的孤獨之旅,大家真正做到了暢所欲言,出現了許多真知灼見。關於孤獨,我最後送同學們三句話:

能適應孤獨的人是理智的,能戰勝孤獨的人是聰明的,能享受孤獨的人是偉大的。